中华文化是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故乡。重看中华文化,再读中华文明,需要以当下立场未来眼光、当下情怀未来视野搭建更加深远的时间框架和历史框架,以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搭建更加广袤的空间框架和地理框架,进而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四维时空框架和历史地理框架中,在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坐标系和大背景中,从大历史观深入到元历史观,从表层结构和显性现象深入到深层结构和潜在规律,透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内在根系和人事谱系,发现中国元历史和世界元历史,重写中国大历史和世界大历史。
轴心时代的轴心突破取得的轴心理念是发现了人,特别是发现了个人,推进了人的觉醒和挺立,特别是个人的自觉自立和自信自强。受轴心时代学说启发,其实可以深化、推广,提出轴心文明和轴心地带等一系列概念。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1946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关于欧洲精神为主题的欧洲知识界国际会议,会议上已经提出轴心时代概念;在1946年出版的《罪责问题:论德国的政治责任》一书中再次论及;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轴心时代思想,并把古希腊文明、古以色列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等纳入轴心文明序列。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轴心时代(Axial Age)“初次有了哲学家。人作为个人敢于依靠自己。中国的隐士与游士、印度的苦行者、希腊的哲学家、以色列的先知,无论彼此的信仰、思想内容与内在禀性的差异有多大,都属于同一类的人。人证明自己能够在内心中与整个宇宙相照映。他从自己的生命中发现了可以将自我提升到超乎个体和世界的内在根源。”雅斯贝尔斯同等对待各个轴心文明,“中国和印度占据着与西方比肩的位置,不只是因为它们一直存活到今天,而是因为它们都完成了突破”。雅思贝尔斯提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
古希腊哲学三杰是古希腊轴心时代在哲学上取得轴心突破的轴心人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或前470—前399年)出生于雅典,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年)也是雅典人,轴心概念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轴心著作《理想国》(The Republic)《法律篇》(The Law)等;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轴心著作《工具论》(Organon)《政治学》(The Politics)等。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约前525—前456年),代表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Bound)《阿伽门农》(Agamemnon)等;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约前496—前406年),代表作品《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等;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前480—前406年),代表作品《美狄亚》(Medea)等,是古希腊轴心时代在悲剧上取得轴心突破的轴心人物。
古犹太四大先知是犹太教(Judaism)轴心时代宗教改革的轴心人物。《旧约圣经》记载——长寿先知、殉难先知以赛亚(Isaiah)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轴心著作《以赛亚书》(Book of Isaiah);哀歌先知耶利米(Jeremiah)生活于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轴心著作《耶利米书》(Book of Jeremiah)《列王纪》(Shahnameh,Book of Kings)等;被掳先知但以理(Daniel,前625—前530年)轴心著作《但以理书》(Book of Daniel);流亡先知以西结(Ezekiel)生活于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但主要事迹发生在前6世纪,被称为犹太教之父,轴心著作《以西结书》(Book of Ezekiel)等。古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前628—前551年)改革传统多神教,创立拜火教(Zoroastrianism),成为拜火教轴心人物,轴心著作《阿维斯塔·伽泰》(Zent Avesta)。古印度大雄(Vardhamana Mahavira,筏驮摩那·大雄,前599—前527年)出生于古印度吠舍离(Vaishali),创立耆那教(Jainism);释迦牟尼(Sakyamuni,Gautama Siddhartha,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85年,南传佛教以为前622或623—前543或544年)出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创立佛教(Buddhism)。大雄和释迦牟尼都反对婆罗门教(Brahmanism)及其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佛陀的真义是觉者,禅的真义是悟者,佛学的真义是关于觉悟的学说。古印度轴心时代产生了《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罗摩衍那》(Ramayana)等轴心史诗。
雅思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对应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谓六家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汉书·艺文志》列举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儒家轴心人物孔子(前551—前479年)为鲁国昌平乡陬邑(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编修六经,轴心著作《论语》。曾参(前505—前435年)为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平邑县,或曰在今山东省嘉祥县)人,轴心著作《大学》《孝经》。孔子之孙子思(孔伋,约前483—约前402年)《子思子》已经散佚,轴心著作《中庸》。孟子(约前372—前289年)为鲁国邹邑(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轴心著作《孟子》。荀子(又称荀卿、孙卿,约前313—前238年)为赵国人,轴心著作《荀子》。《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墨家轴心人物墨子(前476或前480—前390或420年)为宋国人,轴心著作《墨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道家轴心人物老子(生卒年不详)为楚国北方苦县(在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轴心著作《道德经》;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年)为宋国蒙邑(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人,轴心著作《庄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汉书·艺文志》把管仲、列御寇皆归入道家,“《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管仲(?—前645年)为齐国颍上(在今安徽省颍上县)人,轴心著作《管子》。列子(约前450—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郑国圃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人,轴心著作《列子》。《史记·管晏世家》记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平准书》云,“而稍陵迟衰微,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法家轴心人物李悝(又作李克,前455—前395年)为魏国安邑(在今山西省夏县)人,轴心著作《法经》《李子》已经散佚;商鞅(?—前338年)为卫国人,轴心著作《商君书》,轴心概念为法;申不害(前385-前337年)为郑国京邑(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人,轴心著作《申子》,轴心概念为术;慎到(约前390-约前315年)为赵国人,轴心著作《慎子》,轴心概念为势;韩非子(?—前233年)为韩国人,轴心著作《韩非子》,主张法术势三位一体。《史记·平准书》云,“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汉书·艺文志》记载,“《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相秦孝公,有《列传》”,“《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
兵家轴心人物司马穰苴(田穰苴,生卒年不详)为齐国人,轴心著作《司马兵法》;孙武(约前545—约前470年)、孙膑(生卒年不详)为齐国人,轴心著作分别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吴起(?—前381年)为卫国人,《吴起兵法》失传。《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前547—前490年在位)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襃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以此(马陵之战)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纵横家轴心人物苏秦(?—前284年)为东周洛阳人,轴心主张为合纵,所作《苏子》散佚;张仪(?—前309年)为魏国人,轴心主张为连横,所作《张子》散佚。《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阴阳家轴心人物驺衍(约前324—前250年)为齐国人,轴心学说为五行相胜学说和大九州学说,轴心著作《邹子》《邹子终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有三邹子……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汉书·艺文志》记载,“《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
名家轴心人物邓析(前545—前501年)为郑国人,轴心著作《邓析》;惠施(约前370—约前310年)为宋国人,著作《惠子》散佚;公孙龙(前320—前250年)为赵国人,轴心著作《公孙龙子》,惠施和公孙龙二人轴心学说为“坚白同异之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汉书·艺文志》记载,“《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
杂家轴心人物吕不韦(?—前235年)为阳翟(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商人,后为秦国相国,组织编著《吕氏春秋》。《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汉书·艺文志》记载,“《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
东周轴心文体北诗南辞,又以北风南骚为代表。《诗经》由孔子删订而成,分为风雅颂三个板块,《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合称十五国风,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雄伟奇绝的上古中华史诗,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上古中华诗史。其中国风、小雅、鲁颂、商颂作者大多出生成长于东周时期黄渭文明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相对而言,楚辞轴心人物大多出生成长于东周时期江岷文明带上。南辞轴心人物屈原(约前340—前278年)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轴心著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宋玉(前298—前222年)为楚国人,轴心著作《九辩》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平疾王(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作为王官之学的原典——六经实乃诸子百家共同的圣经。中国轴心时代最根本的轴心学说是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的轴心人物是老子(老聃)和庄子(庄周),轴心著作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又称《道德经》,偏重于太平道;《庄子》偏向于长生道。如果说道家学说的原典是《道德经》,轴心概念是道德,那么儒家学说的原典立足道德而又超越道德,可谓仁义经,轴心概念具体为仁义。汉代韩婴《韩诗外传》云,“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性,明始终,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汉代王充《论衡·本性篇》云,“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儒家孔孟学派的圣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尤其是《孟子》学派强调居仁由义。孔子曾曰杀身成仁,孟子曾曰舍生取义。相对而言,孔荀学派尤其是《荀子》学派强调隆礼重法。如果说道家学说的三字经和三字真言是慈俭谦,强调慈俭谦三位一体,儒家学说的三字经和三字真言是智仁勇,强调智仁勇三位一体,那么法家学说的三字经和三字真言是法术势,强调法术势三位一体。《论语·子罕》记载孔子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中庸》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道德经》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韩非子·难三》云,“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八经篇》云,“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作为治道,道家一脉为黄老之道,儒家一脉为周孔之道。《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云,“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从世界考古成果来看,亚欧大陆不仅存在西亚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文明,而且存在东亚两河文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南亚两河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文明、中亚两河文明——阿姆河和锡尔河文明、东南欧洲两河文明——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文明。从中国考古成果来看,黄河文明的主干是黄渭文明,长江文明的主干是江岷文明,江岷原始堆筑土城文明带、黄渭原始夯筑土城文明带和长城原始石城文明带构成中国三大原始轴心文明带,其中黄渭文明带上升成为主轴文明带,夯筑土城建筑方式向江岷文明带、长城文明带乃至更为广阔的地区持续扩散,并且逐步向用砖包砌土城乃至全用砖城方式转型升级,到了清代,中国大多数县级以上土城皆已改建成为用砖包砌土城乃至全用砖城。古代黄河下游——东河曾经哺育了海岱文化,但又曾经向南夺淮入海——夺取淮河河道入海,进而连通江岷文明带,向北夺海入海——夺取海河河道入海,进而沟通长城文明带。黄河西河——晋陕之间南北流向河段亦可沟通黄渭文明带与长城文明带。
轴心时代的轴心突破不应当仅仅是信仰突破和信念突破,也不仅仅是哲学突破和文学突破,而应当是人类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态各方面的全方位突破。比如古罗马经历了从罗马王国(前753—前509年)向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的转变,古希腊经历了从城邦林立到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前323年)的昙花一现,古以色列经历了巴比伦之囚事件(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克耶路撒冷,大量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尼亚),古伊朗经历了波斯帝国(前550—前330年)的兴起和覆灭,古印度经历了孔雀帝国(约前324—约前187年)的崛起和基本统一,古中国经历了从封建制周朝(前1046—前256年,前1046—前771年为西周,前770—前256年为东周)到郡县制秦朝(前221—前207年)的蜕变。在古代世界文明主环上,从环地中海文明圈到环青藏高原文明圈的亚欧非三大洲广阔地带构成了古代世界文明的轴心地带,其中黄渭文明带和江岷文明带是古代中华文明的轴心地带。对比来看,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地带,古希腊与古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轴心突破,古犹太、古伊朗、古印度先知先觉在宗教改革上取得轴心突破。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只是第一轴心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等兴起昌盛的时代可谓第二轴心时代,人类再次取得轴心突破,重新发现了人特别是个人,推动了人的再次觉醒和挺立尤其是个人的再次自觉自立、自信自强。相对于整个中华文明史而言,东周时期只是第一轴心时代;当今世界格局仿佛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当代中国应当开创属于自己的第二轴心时代,迎头赶上,后来居上,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逐步实现天下一统,世界大同,达成中华先民历久弥新的终极梦想。
作者 | 柳士发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