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陈华
他从小吃尽人间苦难,有娘生没爹养的他居然没有变坏,只能说确实是福报不浅。当他把人生应该吃的苦提前吃完后,他的人生就此开挂。凭着姐姐的意外走红,他成为一位从奴隶到将军的非典型外戚。依靠七战匈奴的骄人战绩,他将贵族出身的李广等人甩出几条大街。在他和外甥的联手打击下,困扰大汉数十年的匈奴能逃多远逃多远,从此漠南无王庭。他与从前的女主结为夫妻,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互为郎舅。他就是大汉杰出的民族英雄、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
看《典籍里的中国》,笔者曾为司马迁含羞忍辱完成父志,凭着一已之力完成那部被鲁迅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感动不已。司马迁因《史记》活成了典籍中的神话,也成为后世史家争相效仿的偶像。笔者最早买的一本史书就是《史记》,对于其中的精彩篇章也曾耳熟能详,总觉得历史就该如此,以致于在后来看到一些与之观点相左的文章,总要费尽一番心思方能接受。笔者相信,在这方面与我同道者应不在少数,这就是《史记》的魅力,也是太史公的魅力。
然而,笔者最不能理解的是,司马迁对于卫青、霍去病这对帝国双璧的看法似乎有失公允。他虽然在《史记》中写了《卫将军骠骑列传》,也记录了卫青的推功让爵与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家国情怀,但却不忘说卫青“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同时也说霍去病只顾自己享乐,全然不顾士兵死活。果真如此,汉军饿着肚子就能打胜仗,匈奴人也太菜了,还不如早点洗洗睡了,免得让汉军打了草谷。
笔者认为,司马迁之所以会如此写:一是因为阶级鄙视作祟,卫霍出身不好,都是奴生子和私生子,让司马迁这样出自名门的正经士人看不起,相反,司马迁对根红苗正的李广就非常看好,哪怕他总打败仗也是好的;二是因为反战情结作祟,中国文人总是理想化太严重,以为自己以德服人,别人就会万里来归,所以他们坚决反战,别人一打仗就说是穷兵黩武;三是因为外戚鄙视作祟,卫霍都是因为沾了外戚的光跃上龙门,这让传统士人非常鄙夷,总觉得靠裙带关系上位低人一等。
我们不能勉强二千多年的太史公生而具有现代平等思想,故此对他不能避免时俗的看法也不必较真。我们只要知道生活在丛林法则遍布的时代,不能战胜攻取的将军,哪怕出身再高贵也没用。只有统带三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将军才是国之干城。至于他是如何成为将军的,有那么重要吗?
下面,笔者就来分说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从奴隶到将军的辉煌历史。
在苦难中成长的坚强少年
卫青字仲卿,生年不详。若从他生父算起,他是河东郡平阳县(在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的童年不堪回首,或许正是经历过悲惨的童年,才将他磨砺成大汉帝国最锋利的宝剑。
卫青的母亲被称为卫媪。“媪”是那个年代对年长女性的普遍称呼,也就是说“媪”字并非她的真名,只相当“卫老太”的意思。卫媪是汉武帝大姐平阳公主夫家(平阳侯曹寿)的女仆,与一位姓卫的男子(极有可能也是平阳公主家的奴仆)育有一男三女,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由此亦可看出,卫媪的姓其实也是随夫起的)。丈夫死后,卫媪要抚养四个孩子,生活艰难,就与来平阳侯府中当差的平阳县吏郑季(当时叫伯仲叔季的基本上是按排行叫的,也就是郑老三)私通,春风一度后便怀上了,十月分娩产下个男娃,就是后来名彪青史的大将军卫青。由此可知,如果从遗传学角度上来说,卫青本应该叫郑青。
本因抚养四个娃儿就很苦逼的卫媪家中又多了一个张口吃饭的,实在是没法养,就只能把小郑青送回到郑季家里。哪知郑老三是个有眼不识金镶玉的主,对这个意外多出来的儿子毫不怜惜,只是让他帮着家里放羊。郑季的其他儿子对这个父亲的私生子也从不当兄弟看待,总是把他像奴仆一样呼来喝去。郑青在渣男父亲郑季家里度日如年,却也磨砺出艰忍的性格和良好的体能,这为他后来的茁壮成长埋下了伏笔。卫青发达之后,没有像霍去病那样认回自己的老爹,不过也没有难为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郑季做过赵国相国,长子郑奇官至河南太守。他们父子居然成为后世大名鼎鼎的荥阳郑氏的五世祖和六世祖。
因在生父家中实在感受不到一点温暖,郑青想起了母亲和卫家哥姐的怀抱。于是,他在十多岁时就毅然离开生父,回到了母亲身边。母亲对于这个儿子的回归非常高兴,卫家哥姐也把他当亲人看待。于是,郑青索性征得卫媪同意,将名字改作卫青,成为卫子夫的亲弟弟。然后,卫青同学就愉快地当上平阳公主家的骑奴。
别人当骑奴都很安生,卫青当骑奴却把全部心思都用在怎么提高马术上。他在生父家中放羊时,接触过一些躲避战乱逃到平阳的百姓,听他们说起过匈奴人如何凶残,如何抢掠,如何杀人不眨眼,让他觉得匈奴人比郑家人都可恨,只是自己现在太弱小了,没法去教训匈奴人。因此他暗暗发誓,自己将来长大了,一定要练好骑术,有机会去当兵杀匈奴。匈奴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未来注定的匈奴杀星从某一刻起,竟将对郑家父子的怨气转移到了他们身上。谁让匈奴人杀孽太重,老天爷这是要派人来收他们了。
骑驭的日子虽然低贱,但能够和家人们在一起,卫青过得非常踏实和幸福。这期间,他和三姐卫子夫的关系最好,简直比同父同母的亲姐弟还亲。而这也成为他后来脱颖而出的最初臂助。
幸运贵人的天才将领
公元前139年春,汉武帝驾临大姐平阳公主家中。平阳公主其实是个很有心机的女人,她非常羡慕父亲汉景帝刘启与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之间的亲密关系。馆陶公主人如其名,在丈夫死后,就不断给自己找相好的,一不小心还整出个“主人翁”来。馆陶公主不仅自己快活,她还贴心地为皇帝弟弟送美女,这也是她让喜欢吃醋的栗姬讨厌的最大原因。平阳公主为了笼住皇帝弟弟,也在自己的府中训练了一批貌美如花的歌舞伎,时刻等待弟弟的驾临。年轻貌美的卫子夫便是歌舞伎中的佼佼者。
汉武帝刘彻与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结婚多年,没有子嗣不说,这个贵小姐还非常有脾气,整得刘彻很不爽,就愉快地答应了姐姐的邀请,到平阳侯府散心。
汉武帝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次出宫微行,居然拣到宝了,不仅抱得美人归,还将未来的帝国名将招至麾下。
汉武帝临幸了卫子夫后,就将她带回宫里。然后,就暂时没有然后了,因为汉武帝一忙就将卫子夫给忘了。直到一年后的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再次见到卫子夫,双方鸳梦重温,没想到却让卫子夫珠胎暗结,一下打破了汉武帝在位数年仍无子嗣的尬境。这让汉武帝不禁大喜过望,从此对卫子夫格外照顾,还特意安排卫子夫的小弟卫青到建章宫担任郎官。
要知道,汉代的郎官大多是勋贵子弟,像卫青这种骑奴出身的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卫青在当值期间没少受人白眼,只有公孙敖认为卫青才德出众,绝非凡品,与之相交甚厚。
就在卫家人因为卫子夫得宠而改变命运之际,皇后陈阿娇却跳出来发飚了。陈阿娇过惯了颐指气使的贵胄生活,哪怕是面对汉武帝这个皇帝丈夫,在她看来,仍是当年那个跟着自己屁股后面玩耍的小表弟,因此,她根本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再说,她可以输给别人,如今却要输给一个奴生子,这让她那颗高贵而脆弱的芳心如何承受呢?
于是,陈阿娇找到母亲哭诉。馆陶公主心疼女儿,就想出了个馊主意。一天,正要去建章宫当差的卫青突然被一伙人抓住。这些家伙不由分说就拳打脚踢,还说要杀了卫青为皇后出气。建章宫的同僚大多不敢声张,只要公孙敖够义气,带着几个兄弟伙出手将卫青救下。
汉武帝听说此事后,不禁龙颜大怒。他心中那点对姑母扶自己上位的好感和与陈阿娇的两小无猜顿时消散了。有人说,男人是下半身动物,帝王则是下半身动物中的极品。汉武帝可不想自己的性福生活被人扼杀,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姑妈和表姐也不行。
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立刻下令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长君为侍中,卫青为建章监、侍中。那个关键时刻拔刀相助的公孙敖也因此显贵,后来成为汉军大将。同时,汉武帝连着几天赏赐卫青,数量超过千金。这是摆明了给姑妈和表姐看的,那意思分明是在说,我是皇帝,我看上的人谁也不能欺侮她。
如此一来,卫家的女人顿时水涨船高,卫君孺嫁给了太仆公孙贺,卫少儿(霍去病的娘)拖着油瓶嫁给了陈平的后人詹事陈掌。
陈阿娇的小心眼,没想到却激起了汉武帝的强烈逆反。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正值血气方刚的汉武帝当时过得并不如意,他的祖母窦太皇太后与母亲王太后及她们背后的外戚势力如两座小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陈阿娇作为他最亲近的人,却不能为他分忧,反而恃宠而骄,让他在外面受气的同时,回到后宫仍不舒心。一来二去,汉武帝的心里能好受吗?母亲和祖母自己动不了,找老婆出口气还不行吗?在此情况下,温婉可人的卫子夫自然成为汉武帝倾诉衷肠的对象。哎,皇帝有时也挺难啊!
汉武帝与卫青接触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卫青绝对是个可造之材。汉武帝说自己不想再奉行汉初的黄老之术,而想有所作为,卫青就心领神会地读起儒家经典来。而且,他还习读兵书,认真琢磨起骑兵战术来。在长林苑里,卫青指挥的骑士也有板有眼,令人刮目相看。这让汉武帝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人不能只看出身,那些根红苗正的家伙大多因循守旧,被各种规矩拿捏得死死的,而且脾气还大,反不如出身下层的人好掌控。此时,大汉帝国正面临军政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老天一定是可怜大汉立国不易,这才降下了卫青这样的不世之才。
就这样,年轻的卫青陪着汉武帝走过了他漫长帝王生涯最初的岁月,从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9年,卫青由建章监、侍中升职为太中大夫,成为皇帝的大红人,权势日隆。在此期间的公元前130年,与汉武帝青梅竹马的陈阿娇因“惑于巫祝”被废黜皇后之位,退居长门宫,多年后病逝(联想到后来的巫蛊之祸,不难看出,汉武帝对自己的表姐其实还是挺宽容的)。在陈皇后被废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28年,在为汉武帝生下三个公主后,卫子夫诞下了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因此被立为皇后。
经过十多年的隐忍,汉武帝也终于羽翼丰满,可以威权自用了。
公元前130年(一说公元前129年),匈奴突然发兵南下,兵锋直指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年轻有为的汉武帝决定针锋相对地分兵四路还击匈奴:改任车骑将军的卫青兵出上谷,骁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治所在山西代县),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
四位将军各率一万骑兵出征,没想到却打出不截然不同的战果。
卫青独自率兵出征的首秀,与以前在长林苑中的操练大为不同。生性坚忍、用兵谨慎的卫青丝毫不敢大意,一路上他果敢冷静,虽深入险境,却履险如夷,最终汉军如同有导航加持一般,神奇地找到了匈奴人的祭天圣地龙城。这里虽是匈奴人的必守之地,但因从来没有汉军杀至,所以匈奴人猝不及防,被卫青大军一路砍杀,斩杀七百余级。卫青得胜而归,其他三路汉军中却两路失败,一路无功无返。汉武帝因为卫青之胜,晋其爵位为关内侯。
读者大大千万不要以为只是杀了匈奴七百级就小瞧了此次胜利的意义。一直以来,在汉匈之战,汉军多是采取守势,偶尔的进攻也很难取得像样的战绩。如今卫青深入敌境斩首而归自家却伤亡不大,说明匈奴不是不可战胜的,汉匈之间即将攻守易形,这为之后汉朝的大反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卫青此胜功不可没。
打得单于遁逃的常胜统帅
有了初战告捷打底,卫青对付匈奴的眼界更加开阔了,手段也更加丰富了。公元前128年秋,不等匈奴人南下掠食,卫青就再次以车骑将军兵出雁门塞。这次他率领三万骑兵,长驱而进,一路斩杀匈奴人首级数千颗,让匈奴强盗尝到了被人砍杀的滋味。消息传来,一向受匈奴欺侮的国人无不激动欢呼。
公元前127年,匈奴人为了报复汉朝,再次大举入侵上谷、渔阳(治所在今天津蓟州区)。匈奴人先是攻破辽西(治所在今辽宁义县),杀死辽西太守,又击败了老将、渔阳太守韩安国,强行掠走汉地百姓两千多人。
汉武帝见匈奴人公然与自己叫板,这可不能惯着,必须让匈奴付出代价。于是,他派老将李息从代郡出击,卫青则率大军直捣匈奴人盘踞多年的河南地(河套地区)。卫青和李息密切配合,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向西绕到高阙(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一举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而后,卫青又率领精锐骑兵,连夜南下,直接攻击陇县西部,将白羊王和楼烦王包围起来展开降维打击。此前活跃在中国北方多年的楼烦部在卫青的打击下从此再也没了踪影。
此战汉军不仅收获了大量首功,就连活的匈奴人也抓了数千之众,夺取的牛羊牲畜更是达到数百万之巨。比这些战功更重要的是,汉朝再次控制了河套地区,在水草肥美、形势险要的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迁徙十万内地百姓至此定居,修复秦将蒙恬当年所筑的城寨工事。有了朔方与五原两郡,匈奴再想悄没声地兵临长安,就要考虑后路被断的危险了。对于汉朝来说,利用这两个郡积聚力量,作为前出基地更是顺风顺水。
此战汉军以最小的代价夺得了最大的胜利。作为此战的最大功臣,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卫青的部将苏建(苏武之父)和张次公随征有功,分别受封平陵侯、岸头侯。
尝到胜利喜悦,有了河朔基地的汉武帝,在随后的岁月里加大了对匈奴的打击力度。公元前124年春,就在匈奴战马最瘦的时候,吃饱喝足的汉军又一次吹响了进军号。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卫尉苏建任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任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国相李蔡(李广堂弟)为轻车将军,全都隶属卫青指挥。同时,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则从右北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出兵,共同夹击匈奴。
这次卫青的主攻方向是匈奴右贤王。右贤王的“贤”是匈奴语“屠耆”的意译,也就是聪明能干的意思。按照匈奴习俗,以左为尊,故左贤王位次高于右贤王,左贤王一般由匈奴太子出任。即便如此,右贤王与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合称“四角”,是匈奴单于之下地位最高的贵族。一般来说,右贤王统治匈奴西方,正好与卫青的进攻方向重合。
右贤王这货一直认为,西方没有什么搞头,汉军来此实在得不偿失,因此根本没有做好防备,甚至当卫青大军打上门来时,他还在大帐中畅饮。
那一天,夜黑风高,匈奴族人早已休息,右贤王也喝得烂醉。听到哨探报告右贤王就在前面大帐的消息后,卫青按下心头的激动,并没有急着发动进攻,他要再等一等,等到匈奴睡得再熟一点,那样杀起来才痛快,更能减少汉军的伤亡。作为一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将军,他深知人生无常,从来不想打伤亡惨重的仗,让士卒横死他会心痛的。这也是他受到汉军将士欢迎的地方。
汉军将士就在春天最寒冷的深夜里,默默地等待着出击的号令。直到夜色深沉,困意袭来之时,卫青才冷静地下令出击。那些此前还昏昏欲睡的汉军将士闻令立刻清醒过来,拉过早已喂过精料的战马,然后飞身跃上,绰起长枪硬弩,向着前方的匈奴大营冲去。
听到营外万马奔腾的声音,一些套马的强盗从睡梦中睁开惺忪的睡眼,有些不知所措。个别机灵的觉得可能有事,就胡乱抓过外套,掀开帐蓬一角,想看个究竟。然而,就在他们伸头之际,眼前闪过一道亮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些家伙胡乱地丢掉了首级。
右贤王的卫士不愧是百战精锐,他们反应迅速,叫起还打着酒嗝的右贤王,向他报告了这个足以让他炸裂的消息。右贤王惊的眼睛差点儿没掉出来。不过,这货也算是经过风雨的,知道这时候不能犹豫,立刻带上自己的爱妾,在几百名亲卫骑兵的护持下,一路向北狂奔。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一旦撒丫子跑起来,汉军还真的难以追赶。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狂追了数百里,愣是没有追上。
卫青没工夫管跑得比兔子都快的右贤王,他还得可劲折腾右贤王留下的部众。一番围杀劝降之后,右贤王大营中除了一地的死尸外,光小王就抓了十多个,另有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超过百万之数。毫无疑问,卫青又一次刷新了此前由他保持的汉军攻击匈奴的纪录。
听说卫青这一仗居然打得匈奴右贤王夹着尾巴逃跑了,汉武帝高兴得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他就派出特使捧着印信,飞马赶到卫青军中,当场拜其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六千户。同时允许他节制诸将,位在丞相之上。读到这我们就可明白所谓“汉以强亡”的原因,正在此处。后世的朝廷,每每奉行以文官压制武官的国策,到了明清,堂堂一品总兵官见了四品知府都要低眉顺眼地赔小心,活在后世无比憋屈的年代,武将不挥刀自宫如何躲得过鸡蛋里挑骨头的文官呢?
咱大汉就不一样,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想想就拉风。
汉武帝同时下令封卫青的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为侯。对此,卫青认为封赏太过,自己承受不起,上表坚辞,并请求推功于将士。汉武帝非常欣赏卫青的这种态度,虽然此次没有给卫青的三个娃封侯,但后来还是封了。汉武帝按卫青提供的功劳簿,封赏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将为侯。李蔡跟对人了,竟然一战封侯,可比那个将他带上战场的堂兄李广强多了。
到了第二年春,大将军卫青指挥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及李沮六将,分领六路大军,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斩首数千级而还”。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又斩获匈奴军一万多人。
此战本来可以打完收功了,哪知却出了意外。苏建和赵信率领的三千骑兵突遇单于主力,一番厮杀后赵信当了叛徒。这货本来就是匈奴人,如今回到匈奴怀抱,自然得到单于重视。于是,这货转过头来,就向自己的战友苏建挥起屠刀,本就兵少力弱的苏建哪里还承受得住,只能拼命杀出重围,孤身逃回汉军大营。
见到浑身是血的苏建,幕僚认为其丧师辱国,按律当斩,建议卫青斩杀苏建以立军威。哪知卫青却表示,苏建战败事出有因,而且能够冒死逃回大营,足见其心向汉室。再说苏建身为大将,即便有罪也该由皇帝处置,自己虽然有权执行军法,岂可擅杀大将。于是,他命人将苏建押回长安听凭皇帝处置,最终保住了苏建的性命。话说回来,如果这次苏建被杀,以后兴许就没有了那位牧羊的苏武同学什么事了。
此战前半段打得很出色,后半段却因为赵信反水苏建兵败,只能算功过相抵,连累卫大将军只得了些赏赐便没下文了。不过,几家愁来几家欢,就在卫青因为苏建兵败头疼时,他的那个大外甥,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却以八百骑歼灭匈奴二千人,顺带连单于长辈的首级也给带回来了。小霍同学立刻被看着他长大的姨夫封为冠军侯,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与舅舅齐名的帝国将星。
时间到了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经过数年准备,调集了强大的后勤补给兵团,用以保障卫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远征匈奴。
按照计划,由打仗又快又猛的霍去病攻击单于主力,卫青则主攻左贤王。可是汉军还没出动,就从匈奴俘虏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去了东方。于是,汉军紧急调整部署,由卫青西出定襄,霍去病东出代郡。
哪知道卫青的大军出塞千里之后,却意外地与伊稚斜的单于本部主力不期而遇。大敌当前,卫青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负责右翼包抄。他自己则亲率左将军公孙敖和后将军曹襄从正面对抗单于主力。
读者大大从这几位汉军大将的名号上不难看出,照理最应该正面硬扛单于主力的是前将军李广才对,为什么他却在此战中变成右翼助攻呢?
卫青这种安排其实是一种公私兼顾的安排。于公而言,李广这人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作战。对此,汉武帝看得透彻,特意嘱咐卫青说,李广这人年纪一大把,打大仗时总是掉链子,千万不要安排他打主攻。于私而言,卫青安排自己的好友公孙敖跟着自己建功立业,以便早日将此前因事褫夺的侯爵挣回来。至于另一位副将曹襄嘛,也不是外人,他可是平阳公主与元配丈夫平阳侯曹寿的儿子,算是卫青曾经的少主,也是汉武帝的亲外甥。卫青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当然也希望能够分润给少主些功劳。
汉初的时候,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的区分并不太明显,很多都是临时指派的,像此战的前后左右四将军,就是由大将军分派的。但是既然分派为前将军,照理应该冲锋在前才是,可是开打之初,卫青却将前将军与后将军调了个,最终让李广的点儿背继续升级。这在此前笔者关于李广的文章中有过介绍,就不再啰嗦了。
卫青面对单于主力,毫不慌张,只是冷静地下令公孙敖立刻将随时携带的武刚车排成环形营垒,做好充分防御。同时,他又命五千骑兵在外围纵马奔驰,借以袭扰敌军,使其不能全力进攻武刚车阵。武刚车是一种既可运粮,又可助战的多功能战车,一旦罩上铁甲,有点类似西汉版装甲车。
作于单于的本部主力骑兵,那战力绝对是杠杠的。这些家伙见卫青摆出防御阵型,立刻催动战马杀将上来。汉军依托武刚车阵万弩齐发,匈奴骑兵纷纷坠马。这时,太阳即将落山,又刮起大风,霎那间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激战正酣的汉匈两军顾不上恶劣天气,只是忘情厮杀。
激战之中,卫青猛然发现了战机,立刻命令两翼的汉军急驰而上,借以包抄单于本部。伊稚斜的军队或许个人战力强过汉军,但面对汉军的犀利武器和坚固车垒,却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将锐气消耗殆近。加之汉军人数多于单于本部兵马,因此伊稚斜担心自己会被包了饺子,就在汉军包围圈尚未合拢之际,乘着由六头骡子拉的大车,在几百健硕的亲随的拼死保护下,冲开阻挡的汉军,向着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此时,风沙犹烈,汉匈两军的搏杀仍惨烈无比。一个汉军校尉抓到了一个匈奴贵官,逼问之下,才知道单于已乘着天色昏暗提前逃走了。卫青得报后,忙命部将轻骑追击。
此时的匈奴大队已经知道单于逃了,面对比他们还凶的汉军,他们已没了战意,只得四散奔逃。卫青一面击杀当面之敌,一面尾随轻骑追击单于。
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之上追击数百人的逃兵,那个难度不是一般大,只有撞了大运的人才能做到。卫青这次显然没有那么好运,不过汉军一路追击二百余里,虽没找到单于,却找到了位于窴颜山(在今蒙古国杭爱山南)的赵信城。这里本是那个二五仔赵信所筑的城池,后来成为匈奴的屯粮之所。由于汉军来得突然,赵信城中的匈奴守军根本无法抵抗,只能落荒而逃,总算让卫青打到了匈奴人的草谷。
卫青在赵信城中休整一夜,让士兵们好好饱餐一顿,第二天,养精蓄锐的汉军将带不走的粮草全部烧掉后,才得胜班师。
此战卫青所部总计斩俘匈奴单于本部一万九千余人,这些人可都是伊稚斜的看家本钱,一下折损这么多,伊稚斜的心头一定会流血不止。
在大军返回的路上,卫青遇到了迷路失期未能及时支援的李广和赵食其。李广若能够及时赶到补刀,匈奴的伤亡还会更大,说不定单于也要到汉地吃牢饭。然而,李广却因路痴症发作终究没有封侯的机会了。
漠北之战的另一路主力霍去病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让匈奴人流血千里。这位天纵奇才的骑兵统帅先是打得左贤王几乎成了光杆司令,然后饮马北海,封狼居胥,建立了不世之功。此战之后,匈奴人在漠南不敢立足,被迫向西北迁徙,十几年间都不敢南下犯边。
漠北之战汉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损失也不小。出征的十四万匹战马只有三万匹返回中原,士卒伤亡数以万计,兵甲物资损失不可胜计。大汉帝国可以说到了倾尽库存也不足以供给士卒的地步。汉武帝被迫设置武功爵,用以筹集军费。当然,与消除匈奴边患振作国人士气相比,这些损失还是值得的。
凯旋回朝后,卫青没有得到增封食邑的赏赐。其部将除了少数人外,也没有得到特别封赏。汉武帝只是为了表彰卫青、霍去病的战功,将二人分别加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代替太尉共同掌管国家日常军政。此时的卫青,勋业正隆。
平稳着陆的柱国之臣
卫青与霍去病是一对互相信重的甥舅,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一山不容二虎。当年,李广因为不愿面对军法审判,因此自杀谢罪。对此,卫青充分理解,不再追究。哪知李广的儿子李敢是个愣头青,非要找卫青理论,甚至殴杀卫青。这在军中可是死罪,卫青也并未计较。
可是作为李敢的顶头上司,同样血气方刚的霍去病却受不了有人如此欺侮自己素来敬重的舅舅,竟然在上林苑打猎时,突发冷箭射杀李敢。因为汉武帝的包庇,霍去病才逃过一劫。对此,卫青也是非常感动的。后来,对于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卫青也是很照顾的。就这样,卫霍结成一体,成为朝中最耀眼的明星。
卫青为人既严整又温厚。他的严整让人敬畏,他的温厚让人亲近。当年淮南王刘安打算谋反,就怕大将军卫青会统兵镇压。他曾问谋士伍被卫青是个什么样的人?伍被说自己听跟随卫青出征匈奴的好友说:“大将军通晓军事,能征惯战,且作事规矩,谨守礼仪,号令严明,没有人敢在他面前失礼放肆。同时,他又率先垂范,关心士卒,安营扎寨之时,士兵未喝上水,他绝不先饮。军队出征归来,他总是最后一个过河。皇帝赏赐的财帛,他总是转赠给下属军官。总之,卫青的表现是古代名将也很难比拟的。”听了这话,刘安默然无语,半晌才道:“朝臣皆好对付,只要大将军是个劲敌,大将军若在,要想谋反指定崴泥!”
朝中有个杠头叫汲黯,见到群臣都按照汉武帝的指示向大将军行跪拜之礼,他却只是行揖礼。有人劝他一定要按响应皇帝号召,对大将军表示出应有的尊重。哪知他却说:“大将军是那种因为有人行揖礼,就不受尊重的人吗?”卫青听说汲黯杠自己,不仅不生气,反而对他愈发恭敬了,还时不时地向他请教问题。由此亦可看出,卫青绝对不是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就在卫青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姐姐卫子夫却恩宠日衰。汉武帝是位超长待机的雄主,自然不会专宠一人。当年他能够对卫子夫春风一度就抛之一边,也可见他绝非专情之人。随着卫子夫的失宠,太子刘据变得神经质起来,这也是史上所有太子的通病,既希望老爹长寿,又怕老爹长寿,那种在老爹眼皮底下度日如年的感觉真的不好受。汉武帝觉察到儿子的烦恼后,就主动找到卫青表示自己太能造了,希望有个像刘据那样安静的太子,将偌大的家业传承下去。
听到舅舅转发的父亲的微信,太子终于安下心来,继续处于待机状态。有卫青这尊舅舅级大神坐镇,那些准备落井下石的家伙只能洗洗睡了。
就在卫青不再年轻的时候,他却迎来一场黄昏恋情。卫青昔日的主人平阳公主据说是克夫命,先是克死了体弱多病的平阳侯曹寿,又让二婚丈夫汝阴侯夏侯颇死在了自己前面。如今有人跟他说卫青也没了夫人,正好与她般配。平阳公主见过年轻时卫青纵马飞奔的帅气模样,也很心仪,可他毕竟曾是自己的骑奴,这种跨越原有阶级的婚姻能幸福吗?
就在平阳公主为难之际,有人前来说项:“长公主啊,你千万不要拿老眼光看人。现在的卫青不仅是皇帝最信任的军中第一人,还爵封长平侯,就连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列侯,甚至他还是你儿子的上司,你和他实在是太般配了!”这个人可能还有句话没说,那就是以卫青的性格,估计在公主面前一定是个听话的好男人。
平阳公主觉得那人说的对,就进宫找皇后卫子夫说起此事。卫子夫将此事告之汉武帝,汉武帝对这种亲上加亲的事自然乐于玉成。于是,公元前115年,卫青受命娶平阳公主为妻。这对人到中年的夫妻在此后的岁月里成为贵族圈中的模范夫妻,只是可惜他们的黄昏恋来得晚了些。
卫青尚公主,掌兵权,又是太子的舅舅,古今的强势外戚不过如此。功高如此的他如何让皇帝放心了?除了日常的低调,绝对不干涉权力范围之外的事外,卫青亦不养士,门下除了国家配属的掾吏外,几无别的私属。霍去病在这方面和舅舅一样,他那句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其中的“家”亦有此种含义。堂堂冠军侯的“家”可不是现代人的三口小家,那可是相当于春秋战国时卿大夫的家,是可以豢养私人势力的。见卫青、霍去病从不培树“私人势力”,汉武帝能不欢喜吗?又能打仗,又听话,关键是还没有野心的好部下,哪个君王不喜欢?这也是卫青功高却无震主之威,得以与汉武帝君臣始终的重要原因。
至于有人说卫青的上位固宠,全是凭借裙带关系,最早靠姐姐,后来靠老婆,那就太小看权力之争的残酷性了。汉武帝为了自己的权力杀过的至亲还少吗?就连他的嫡长子都没躲过父亲的追杀,更何况是姻亲呢?再说,卫青真正成为帝国参天大树时,卫子夫已然色衰爱弛了,如何还能影响皇帝的决断?所以说卫青能够成为帝国军界的常青树,靠的是实力加品行,让皇帝用着趁手,用着放心。这才是卫青不败的秘密。
公元前106年,为大汉帝国雄强天下立下不世之功的卫青,走完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辉煌一生,死在了姐夫兼小舅子汉武帝的前面。汉武帝伤心不已,赐谥曰“烈”。根据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以卫青的一生功业考之,确属量身定制。不仅如此,汉武帝为纪念卫青的彪炳战功,在自己的千年福地茂陵东北修筑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以彰显卫青的武功。这也成为后世名将可望而不可及的殊荣。
公元前91年,改变大汉帝国未来的巫蛊之祸不期而至,失去了舅舅庇护的太子刘据身死魂灭。其亲信党羽受牵连者数以万计,其中就包括了卫青的后人。有人就以《汉书》记载“卫氏悉灭”推断卫青的后人被团灭。其实不然,所谓的“卫氏悉灭”只是卫家亲属中掌权的那些人悉数被灭,如卫皇后、卫太子、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卫子夫和汉武帝的女儿)、丞相公孙贺及卫青的长子卫伉都跟着吃了瓜落。
由此可见中国人文字游戏的精准,如果真是团灭,会用“族灭”或“族”的。至于卫青的小儿子卫登,要么是因为年纪小,要么是干吃饭不管事,所以并没有受到牵连。到了汉宣帝时期,论起亲戚来是汉宣帝舅姥爷的卫登,被汉宣帝下诏复其爵位,并获得赐钱五十万。卫登的后人衍生出汉末著名的士族河东卫氏,美男子卫玠就出自河东卫氏。只不过,此时的卫氏已经彻底洗去了满身征尘,变成了一个儒学世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