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学科育人的主阵地。儿童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年来,尽管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理念很新,然而,儿童学得被动,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过度,教得无效,导致儿童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学”与“教”关系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面对现状,我们在思考,在实践,在探索——
回归儿童的立场,解放儿童,呵护天性,让儿童在课堂上像儿童的样子,能够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问,快快乐乐地学;
回归语文的本体,聚焦语言,发展思维,让语文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
回归学习的本质,激发兴趣,培育情感,让学习成为儿童最挚爱的生活方式;
回归课堂的本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任务驱动,让课堂成为启迪思维、生长智慧的学堂。
于是,我们聚焦课堂,研究儿童问学课堂,试图以此来激活儿童思维,优化课堂生态,变革教学样态,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够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改变当下课堂教学的些许窘状和尴尬。
潘文彬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长三角地区小学语文指导专家,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现任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长期致力于儿童问学课堂的研究,形成了灵动而朴素的教学风格。著有《潘文彬讲语文》《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潘文彬教学主张与实践智慧》《灵动而朴素地教语文——潘文彬的微格教育生活》《让“语文”成为语文——潘文彬语文观》《潘文彬:实实在在教语文》等。
什么是“儿童问学课堂”?
什么是“儿童问学课堂”呢?这是本原性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研究儿童这个课堂的主体,正确地认识儿童,科学地教育儿童,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
当下的部分语文课堂中,儿童还不像儿童的样子,他们的天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遵从,有意无意地束缚儿童天性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儿童正当的兴趣或被视为问题,正常的活动或被视为好动,执著的追求或被视为愚顽,他们的质疑时常被忽略,他们的言说经常被敷衍,他们的思维常常被固化……儿童稚嫩而柔弱的肩膀上承载着过多过重的东西,学业负担沉重,他们拥有的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少之又少,儿童被强加了诸多成人的“愿望”。于是,一些儿童被教化成了“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因此,让儿童像儿童的样子,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并且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一种现实性,进而走向一种创造性。
在理解和认识儿童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探寻“问学”的意蕴。“问学”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尊德性”的意思是说,谦谦君子是把至诚的德性作为最尊贵的追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立德树人。“道问学”说的是,“问”和“学”是修养德性的方法和途径。这就启示我们,“问”和“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佳路径。所以,我们提出的“问学”源于中华优秀文化之传统,承古人之智慧,接时代之新风,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
其实,儿童是天生的好问者。教师要善待儿童的“问”,对此《礼记·学记》中就有这样的话:“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曾几何时,儿童之“问”与语文课堂渐行渐远,儿童在课堂上,不敢“问”,不会“问”,无权“问”。“问”似乎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专利和特权。所以,“问学”之“问”,是相对于教师“问”得过多,“讲”得过碎而说的,强调对儿童主体的尊重,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把“问”的权利还给儿童,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萌“问”、想“问”、敢“问”、会“问”、乐“问”、善“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学”也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汉字,其体现出古人造字的思维与智慧。其繁体字“學”,上半部分像双手构木为屋形,“爻”意味着学习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爻”的两边是手,意思是说,学是一种动手操作实践,是在做中学。下半部分是房屋之下配以“子”,指示学习的对象是尚未开蒙的孩童。
“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学”能给人愉悦的体验和快乐的享受,《论语·学而》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需要有持久的定力,不能懈怠和停止,《荀子·劝学》提醒我们“学不可以已”;“学”能让人知晓不足,反躬自问,不断进取,《礼记·学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的说法。这些强调的都是“学”,而非“教”。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也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人们常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科学家李政道说:“学问学问是要学会问,而不是只学会答。”所以,问学之“学”,是针对于教师主宰课堂,“教”得过度而言的,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退位让学,适度施教,以学定教,变教为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快乐地学,真正地学。
其实,儿童的学习始于“问”,成于“学”,即从问题开始,在问题的驱动下学习探究,在探究中解惑,在解惑中生智。问学,就是由“问”而“学”,因“问”而“学”,先“问”后“学”,循“问”而“学”,这种以“问”为发端的学习正是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问学之“学”是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学”,也就是《礼记·学记》中所言“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之学。
问学,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问,而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质疑问难,是一种探索实践,是一种求知过程。儿童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围绕核心知识的运用,大胆地“问”,主动地“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问学”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但“问学”之“问”不只是儿童,教师也需要“问”,教师要基于学情,紧扣目标,问课标,问教材,问教法,问学生,从而使教学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儿童的“问学”和教师的“问教”才能和谐互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
所以,儿童问学课堂就是以儿童“好奇、好问”的天性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关注儿童生态,守护、激扬儿童天性,面对儿童的“问学”,教师不打断、不指责、不呵斥、不敷衍,激发和引导儿童的发展,帮助儿童完善自己的成长过程,以促进每一个儿童最优发展为根本旨归。
儿童问学课堂的价值追寻
儿童问学课堂是追寻学习本然样态的课堂,是让儿童天性中最绚丽的花儿在学习中尽情绽放的课堂。所以,儿童问学课堂是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儿童问学课堂的价值追寻就在于让课堂教学回归儿童,回归本源,使得学习能够真实地发生。
(一)儿童问学课堂,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问”是一种学习品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儿童问学课堂,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儿童提出问题需要驱动思维,解决问题也需要思维的参与。所以,儿童问学课堂是富有思维张力的课堂,是学生不断经历思维爬坡的课堂。
当然,儿童问学课堂虽然关注儿童的“问”,但也不放弃教师的“问”。因为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的“问”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领,他们的思维有时还需要以教师的“问”来激活。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把“问”的权利交给儿童,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问”来代替儿童的“问”。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问”来培育儿童的思维品质,通过“问”来转变儿童的学习方式。这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特质。
(二)儿童问学课堂,有助于儿童智慧的生长
课堂是智慧生长的地方。有人曾譬喻:“传授知识是录入数据,传授方法是拷贝程序,那么,启迪智慧就是设计程序。有了智慧,没有知识也能获得知识,没有方法也能获得方法。反之,没有智慧,最多是一台电脑;如果连方法也没有,最多只能是张刻满了数据的光盘。”
启迪智慧是儿童问学课堂的应有之义。儿童问学课堂为儿童的智慧生长提供了土壤、阳光和雨露。儿童在课堂上“问”和“学”都是需要启动智慧的,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智慧,解决一个问题,也需要智慧。学生的智慧就在“问”与“学”之间,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来回行走,相互砥砺,汲取一种生长的力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魅力。
(三)儿童问学课堂,有利于儿童素养的提升
儿童问学课堂,不只是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为了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使其习得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的能力。所以,儿童问学课堂尤为关注儿童“问”的兴趣,激发儿童“问”的意识,使儿童对“问”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
其实,小学六年,如果能把儿童好奇、好问的天性保持住,这远比教给孩子枯燥的知识更为重要。当然,儿童问学,需要教给一些“问”和“学”的方法和策略,让儿童在问学的过程中会“问”会“学”,习得方法,生成智慧,提升素养。儿童问学课堂,让课堂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提升。这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追寻。
儿童问学课堂的“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同生共构的。如果儿童在课堂上真的“问”起来了,“学”起来了,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无穷的魅力。“问”,就会开启儿童“智慧的眼睛”;学,就会筑起儿童“精神的房子”。唯其如此,真实的学习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成尚荣、李亮、薛法根联袂推荐
促进儿童从问学走向学问
《还学习本来的样子
——潘文彬儿童问学课堂十讲》
潘文彬 著
978-7-5760-3249-9
本书有两大特色最为亮眼,一是理论接地气,二是实践通理论。或者说,这是一部理论色彩浓郁的专著,因为它对“问学”的理论基础、价值追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问学的阐述恐怕还没有出其右者;同时,这又是一部儿童问学课堂实践的典范样例,作者不是空谈阔论,其理性思考总有实际行动和课堂实战,使理论和实践得以有机结合。再加上课堂实践由教学专家进行评析,又一次验证并回归到理论,实现了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良性循环。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制作:陈文霞
复审:贺群星
终审:王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还学习本来的样子——潘文彬儿童问学课堂十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