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时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0
分享至

不知你是否听说或看过这样一本书:《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虽然看起来挺洋气的,经查证这完全是国人的较新作品。据说写作背景和初衷是——面对2020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当下整个人类处于一个大变局的关键阶段,面对诸多现实存在又难以解读的状态和现象,积压了不少迷茫和困惑,“倘若没有反思,灾难将成为人类彻底的悲剧。”

书中按社会动物、部落文明、父权文明、皇权文明、资本文明的演进过程,借助史实,跨学科、多视角反思人类发展历史、思考人类未来命运。

书中的一大观点是: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同时,更是自己与自己抗争。最引发我关注的观点是,书中提出,人类之所以能够与普通动物拉开差距,是因为人类有更加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因子”),通过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认识和利用自然推进自我进化。

虽然强调忧患意识并不是什么新观点,然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认识的高度“不谋而合”,仍能带给我们很多新的思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成为千古名言,说明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着。

孟子对孔子的忧患意识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我们读《孟子》时,很容易感受到作者传达的理念:士大夫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愧。

古代智士甚至直接阐释为:“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

唐太宗秉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精神;大臣魏征、岑文本等一再劝谏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李白写了“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诗句,从上到下共同的忧患认识,奠定了唐代繁盛的重要基础。

宋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高忧患意识的思想一直传承至今——

十八大以来,高层多次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十九大报告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居安思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意识,也是一种襟怀博大的表现。

强调增强忧患意识,不是消极悲观或灰心丧气,而是时刻居安思危,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只有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尽早发现各种“黑天鹅”“灰犀牛”,预见形势发展走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顺利稳步推进事业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咱们想的有道理
咱们想的有道理
自己觉得有道理就说出来
381文章数 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