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刘雨青北京报道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局势日益动荡的压力之下,能源转型作为碳中和实现路径的关键,关乎国家灵活有效应对国际形势变局,实现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近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2022清洁能源技术与双碳科学论坛”上指出,面对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的实际问题,中国亟需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能源系统全面地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能源转型任务要求减排幅度大,时间窗口紧,算好能源转型布局的经济账至关重要。对此,杜祥琬认为,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不仅依靠自然资源和相应的技术开发能力,还有涉及成本考量等经济性表现。
而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在论坛总结陈述中表示,市场选择更是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加快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促进整个能源系统的改革。
“零碳发展竞争力强,潜力无限,产业链条也长,就业岗位多,这不仅是能源生产端的革命,更是在消费端实现提升民生福祉、区域协同和发展范式的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在上述论坛表示,“这种转型已经属于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而且正在加速”。
碳中和投资需求或达242亿
“碳中和本身是经济和管理学问题,经济学正是解决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论坛上表示,碳排放权或者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稀缺资源,面临在不同国家和行业的有效配置问题。同时,他也指出,对于人均GDP仅有美国1/6左右的中国而言,推进碳中和意味着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现先立后破,在经济发展和碳中和之间寻求平衡。
一直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在于,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推动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变迁。2010年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下降到2%左右,这意味着我国长期GDP增速将维持在约4%的水平上,仍旧需要进一步保持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缩短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投资率保持高度相关,”刘俏认为,“碳中和投资将是重要的新动能之一,未来四十年内可能会拉动百万亿级以上的投资”。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测算,2021-2050年内全球总投资规模至少须约达131万美元,中国目前碳排放规模占全球比例约为28%,按照6.5-6.8汇率计算,需要255-270万亿人民币左右的投资,这相当于未来30多年中每一年GDP的7%-8%。刘俏团队进一步估量,仅对碳中和投资的总需求,大致估测为190亿万亿,在激进的假设条件下甚至可以达到242亿。
此外,刘俏基于碳交易市场的判断,从碳排放量与碳价格角度展开预测,“预计碳达峰目前排放量或为120亿吨,并将于2060年降到45亿吨,大致可以得到136-188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预估,与坊间实现碳中和需要140万亿-500万亿的投资区间较为接近,”刘俏介绍道。
挖掘碳金融产品价格发现功能
百万亿级投资应当投向什么行业?对此,刘俏提出应找出在碳中和领域内处于关键位置的,能够牵动上下游大量其他行业的节点行业。“比如根据能源消耗的情况或者投入产出比,尽可能地计算出碳在整个经济网络内传递的情况,通过理论能够识别出在整个生产网络里面对碳减排、碳中和最敏感和影响最大的行业。”刘俏分享道。
据刘俏介绍,借助节点行业的溢出效应,意味着将稀缺的碳排放权配置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最有利的地方,这背后需要的是政府先来动员资源,最终带动整个市场微观主体的出现,形成有为政府跟有效市场的结合,而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发展模式一贯的方式特点。
此外,碳中和的有效投资则依赖于碳价格形成机制。“全国碳市场开启以来,碳交易平均成交价略低于50元,且流动性较弱,建设全国统一且在不同行业或区域保证分配效率的碳价迫在眉睫。”对此,刘俏建议短期之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挖掘金融体系和更多碳相关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发现功能。
刘俏认为,有效的碳价格机制的形成可以通过股票市场估值实现。目前约2000家上市公司有相对比较准确的范围一、范围二碳排放价格数量,经由投资者对资产进行估值时纳入碳风险来说,碳价格存在非常强的行业一致性特征,这意味着即使由国家以税收、转移支付形式来投资,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行业的碳风险对经济的整体影响。
此外,刘俏还表示,风光发电等碳资产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也可以倒推碳价格。由于碳资产本身是可以证券化的优质金融资产,进入二级市场交易之后可以助推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完成对资产及其碳价的评估和基本面分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