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候选人丨蔡一博:信念的力量,我用“一搏”作答

0
分享至

编者按

第四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于8月初正式启动。经过全市三级法院差额评选并推荐人选,上海高院资格审查、综合素能评估和考察等程序,现已确定正式候选人。

“上海高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23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本期推介的候选人是来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蔡一博。

是什么让“影子部队”的一员,在狭小的办公室值守53天?

是什么让一个连录音整理都被“难倒”的小白,成为独当一面的小专?

是什么让一个无知无畏的初生牛犊,胆敢冒着万分之四的盲投率,叩开法学核心期刊的大门?

答案是理想信念,它是坐标,是方向,是灵魂,是号角。幸运的是,作为一名“准90后”,严格家风、系统教育和组织培养,让我树立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但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成为我的内心之问。

播撒火种,

用永不言弃的拼搏练就本领

踏过云波千万重,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总是需要信念的支撑,才能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拥有奋力一搏的锐气。那信念的火种来自哪里?它当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别人造就的。我从小生活在东北大院,耳濡目染的都是“听党指挥、严守纪律”等铿锵之声,小小的我虽不明白,但仍对此怀抱懵懂的敬畏。

或许你听过在零下40多度的北极一线驻守边关的故事;或许你在大荧屏上看到过远赴非洲执行维和防暴任务的场景;或许你在电视上看过抢险救灾的指战员所面临的命悬一线与惊险重重……实际上,这就是我身边最亲近的人和事,早已嵌入我的脑海,他们用生命在诠释理想和信念,成为我精神力量的不竭之源。这些精神浇灌汇聚成我的信念,让我得以在求索的征途中,始终秉持着一种使命感,毅然前进。

2008年,执着于公平正义的信仰,我追梦于法学殿堂。大二那年,先生用丰富的经验、系统的理论和斗争精神,讲述了喷溅血液等现场物证科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最终得以破获重大要案,让一桩桩陈年老案沉冤昭雪。公正需要被守护,让我更加坚定地要用一生去追寻这项事业。

没有白白得来的成功,我坚持做“三点一线”的“孤独者”,有些人表示不理解,但我并没有在意那些异样的眼光,最终以4.0绩点的年级第一成绩,被推免到民商法专业。

读研期间,三更灯火五更鸡,我研习名著勤于笔记,赴瑞典隆德大学暑期交流,为撰写优秀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基础。课余时间,我作为党建中心学生负责人、班级党支部书记,经常问自己,如何能够让青年党员践行初心使命?这期间,积极协助学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参与“自闭症儿童”“法律援助”等社区义工服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只有把学有所用服务社会,才能够不负青春韶华。

初心如磐,

用使命催征铸就法治梦想

法治信仰坚如山,初心不渝事竟成。

2015年,我圆梦法槌事业,闵行法院金融庭是“学有所用”的新起点。两年的基层实践,从书记员岗位跟庭记录、归档学起,长期跟案量排在全庭第一,也让我更加理解“司法为民”的真谛,有时为了减轻白血病患者还款压力,与银行代理人多次协商,走访远郊达成还款协议;有时为了查清保险事故,反复看监控、跑消防、走街镇,终于查清事实。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习惯了把案件装在心上,更让我筑牢司法为民勇担当的如磐初心。

2017年,偶然转身邂逅高院司改综合工作,不料遭遇第一顿“暴击”。相对擅长学术论文写作的我,可真的没想到,几百字的录音整理居然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会议纪要更是我要闯过的第一道关。于是,从逐字誊抄到逐句揣摩,从文风写法到遣词造句,从亦步亦趋到逐渐掌握精髓,再到尝试执笔多种文稿呈报领导,我慢慢地从综合材料的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小专,付出的虽是披星戴月的苦与乐,但是在力行而后知中,也全面地锻炼了“办文、办会、办事、办案”的综合能力。

作为206工程办公室综合组的唯一组员,我独立承担了近千次的公检法司议事协调和数百份材料撰写工作。记得那时,每天都有接打不完的电话,经常提示通话时长已超资费,还有堆积如山的稿件,通宵达旦地一改就是十几稿,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婚假未休一天,但无怨无悔。勤奋的工作换来的是更多的收获,工作中有幸跟随领导拜访全国人大、最高法院,走访最高学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参会考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政治站位,扩宽了看待问题的国际视野,让我更加近距离直观理解“夙夜为公、执政为民”的丰富内涵,内心更感到无比富足和踏实。

三年前,似乎注定了不断地跨界和挑战,我又再次转战适法统一工作。身处全新的科室,刘金妫科长和我,每天都是冥思苦想,思考如何做好“连接人”的工作?在各业务庭的大力支持下,组织60余个类案的编撰,核校文字上百万,搭建平台聚合人;策划“司法实务论坛”17期,从问题设计到要点摘编,形成倾向性观点近200个,搭建平台展示人。这些点滴工作让我深切地体会到适法统一工作真的很难,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拥抱着一个“大数据”库,这就是全市法院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类案课题的优秀成果等,给予我向全市各条线优秀战友看齐学习的机会。也倒逼我们思考如何能够服务基层一线办案,为此提出尝试建立适法统一文件报送机制、建立与律协的分歧解决发现机制等,我们深知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但始终在不懈努力,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日积跬步地坚持,就可能有日拱一卒的小进步。

两年前,疫情就是命令,我在疫情期间“无一天休息、无一天请假早退”,认真研究制定了适用问答47个。今年疫情期间,战场在变,但初心不变。作为高院“影子部队”的一员,在院值守53天,到岗第一天,我就接到制定《关于司法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郑天衣主任带领我们分头作战、分秒必争、通宵达旦。白天,跟会征求意见,梳理全市问题;晚上,挑灯夜战修改稿件,反复揣摩,就这样持续了十几个昼夜。每一期的《涉新冠疫情法律适用问题的系列问答(2022版)》经过多轮庭室之间反复磋商、内部讨论,凝聚了各级领导和老师的智慧汗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网传播量700万人次,这让我再次理解了“我们不是生而无畏,而是选择担当。”

匠心研法,

用审思成就更高层次的审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直有人问我,你哪里有时间做调研?我的答案是:“要在肩上压担子,争做时间碎片的管理者。”我给自己定了3个“小目标”:力争每年协助办精品案,发表核心期刊,撰写优秀案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仅超额完成了任务,还取得了博士学位。

做调研的诀窍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关注实践、小处着手、反复打磨、勤学苦练。”还记得五年前,盲投全国仅22本的法学核心期刊,最终被刊发的惊喜。由于选题前沿,现成资料很少,我从穷尽检索手段,到文章架构的仔细打磨,再到内容反复推敲,从思路受阻的抓耳挠腮,到求教师长的豁然开朗,一切甘苦都历历在目,让我觉得弥足珍贵。时隔两年后,我才知道非博士身份、无人推荐的情况下,盲投率只有万分之四。正是这份学术执着,为我叩开了“数据法学”研究的大门,2021年被中国知网评为智慧法治学术影响力TOP100作者。

还记得一年前,最高法院发来通知指定让我参加司法解释征求意见会。我既惊喜、更疑惑,为什么是我?后来参会时得知发表的文章被赏识,成为参会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与会人员,我很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这一年来,再苦再难,我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参与5部司法解释的起草、梳理等工作,并有幸执笔《中国民法典适用大全·人格权编》,献礼党的二十大。

这七年来,我的研究既涉足法律适用实体问题,又涉及司法体制改革、智慧司法等,养成了每日习作,每周到图书馆查阅最新期刊的习惯,总结了论文写作“五步法”。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20多篇,中国知网下载量9000多次,他人引用率近200次。获得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论文讨论会、最高法院“羊城杯”等学术奖励8次;执笔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973计划)、最高法院重大调研课题等8项;执笔《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理解与适用》等7本书籍。这些都让我更加确信,只要扑下身子勤奋笔耕,挑灯夜作孜孜不倦,一分耕耘就必有一分收获。

笃行不怠,

用矢志奋进不断开拓跨界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每每与凌晨的上海相伴,我反复问自己,倾注所有深耕细作,白了少年头真的值得吗?我的答案是“无奋斗、不青春”。

我深知,自己从来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故始终用“笨人精神”在笃行。我不断跨界,在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下,逐一翻阅数百个优秀网页,一笔一划地勾勒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一体化支持平台”的设计样稿。为了让推送更精准,标注关键词,这些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都是几十次与需求人员反复沟通的结果,真正地体会了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投入300分努力,才可能达到60分的无声战场。

我也紧盯数字科技蓝海,研读数字经济原理,走访互联网企业了解司法需求,瞄准党政决策的“需求侧”要求,形成多份智库报告,从建立规则到引领标准,连续两年获得了最高法院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让我认识到拥抱科技前沿从未如今天一般成为时代的主题,更要用司法保障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深知,自己从来不是孤独的前行者,我们的事业是一群人的共同奔跑。就在两个月前,有幸与三级法院69名优秀青年,扎营为家、以训为誓。在组织的信任和关心支持下,作为首届上海法院卓越青年训练营临时党支部书记,如何不辱使命地做好以党建为引领的各项工作,确保方向不偏、凝聚营员、激发斗志,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两个月来,我与大家并肩作战,克服工学矛盾,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形成了近20万字的授课材料和活动方案,完成了上百项的工作任务。这让我更加坚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这七年来,我完成多项开创性工作,横跨办案、改革、信息化、调研、法律适用等多个领域,撰写规范性文件、综合文稿200余份,累计执笔、统稿400余万字,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近20次;获得上海法院百例精品案例2次,智慧法院建设先进个人、最高法院通报表扬,等等。

站在个人与时代的交契之处,回首过往,心中的那个信念始终在燃,有为追梦的求变,有为筑梦的坚守。这三十余载身份在变,但初心不改。生逢一个伟大时代,我们理应成为这样的“战士”——让心中的信仰透过手中之“笔”化身最犀利的投枪,写就最精彩的故事。

供稿部门丨上海高院团委

责任编辑丨李谷瑜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高院
上海高院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官方帐号
5806文章数 237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