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知人间巧已多。”,冷眼旁观,北宋诗人杨朴最是人间清醒,因为厌倦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曾两度婉拒出仕为官,甘愿布衣终生。
十年寒窗,一朝入仕。这是古时大多数学子读书的终极目的,往大了说是家国天下,往小了说是人生理想,毕竟,谁都不愿意碌碌终生。
可是,杨朴却是那个例外,他是最不愿意进入官场的人,他的同学和好友先后入了仕做了官,少年好友毕士安拜相后还向太宗皇帝举荐他。
可是,天性恬淡孤僻的他对入仕毫无兴趣,太宗想留用他,他作七律《蓑衣》婉拒,真宗惜其才召见他,他则作《归耕赋》明志坚决辞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相比于高官俸禄,杨朴更向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下面分享的这首《蓑衣》就是他淡泊明志的写照。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宋 杨朴《莎衣》
简译:
无论什么样的衣服,都比不上我用柔软的绿草编织成的蓑衣,穿着它无论是倚船吟诗,还是岸边垂钓,都是最相宜的。
夏日傍晚,在清凉的芦苇影下,穿着绿蓑衣睡在暮烟里,又可以伴着荷花清幽的芬芳,在绵绵细雨中披上我的绿蓑衣。
春日和暖,在酒家痛饮,狂醉后才会将绿蓑衣脱下去,夏日傍晚,直到雨过天晴后,才肯把蓑衣随便地堆放在渔舍里。
虽然,紫色绶带和黄金印章这些高级官员的配饰极其尊贵,可我却不愿意轻易地用我的绿蓑衣去换取它们。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吟咏蓑衣,是为抒发自己的高雅情操,淡泊名利,不惧权贵,不慕厚禄,超然物外,此诗清新如画,引人入胜,“莎衣”即蓑衣。
首联写对蓑衣情有独钟,“软绿柔蓝著胜衣”是痴爱,色彩鲜明、质地柔软的蓑衣胜过穿任何衣服,“倚船吟钓正相宜。”是原因,因为穿着它无论是倚船吟诗,还是岸边垂钓,都特别合适,刚刚好。
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这一联先声夺人,即抒发了他淡泊高雅的情怀,也间接地向太宗皇帝阐明了自己的志向,自己不适宜在朝中为官,隐居田园,浪迹江湖,才是最合适的。
颔联写穿蓑衣,斜阳向晚,暮霭沉沉,在蒹葭清凉的阴影中,披着心爱的蓑衣躺卧在渔船之上;荷香幽幽,细雨蒙蒙,披着蓑衣伫立在烟霭迷蒙的荷塘边。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这一联宛若一幅烟雨江南的水墨画,极富诗情画意,写出了寄情山水的愉悦和超然物外的清雅。
颈联写脱蓑衣,是对其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生动写照,春天,在好客的酒家喝得尽兴,醉意朦胧,于是脱去了蓑衣;秋日的傍晚,红霞漫天,渔舟唱晚,满载而归,脱去蓑衣随手堆放在鱼舍里。
穿蓑衣是享受和喜欢,脱蓑衣是满足和愉悦,穿蓑衣时如诗如画,脱蓑衣时岁月静好,一件蓑衣承载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向往,也写出了他豪放洒脱的个性,生动形象。
尾联抒情言志,总束全文,是主旨的升华,表明自己坚决辞归的心愿,更直白具体,“直饶紫绶金章贵”,尽管紫绶金章难得,“未肯轻轻博换伊”,可我却不舍自己这件草编的蓑衣。
“紫绶金章”即紫色的绶带和黄金的印章,是朝中高级官员的配饰,“博换”即交换,“伊”语义双关,即是指蓑衣,也是指自己的隐逸生活。
写在后面: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不被世俗和名利所束缚的渔夫隐逸在山水间,蓑衣就是他们的标配,虽然廉价得只不过是用草和麻绳编缀在一起而已。
杨朴不是打鱼为生的渔夫,他只是隐居田园淡泊恬静的诗人,可他对自己绿蓑衣的珍爱程度,远胜世间任何一个渔夫,即便是有人用高官厚禄来换取,他亦不为所动。
但他不是柳宗元笔下“独钓寒江雪”的孤独渔夫,他是如贾岛一般的苦吟诗人,生活在烟火红尘,往来于城郭乡村,他俊逸潇洒的诗作深得时人喜欢,被广为传诵。
他一生布衣,两拒入仕之邀,他不为官,但却深得朝中君臣的敬重,太宗给予他赏赐,真宗赐官其子,去世后翰林学士李淑为其撰墓表,黄庭坚往而祭之并作诗悼念。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矢志不渝,坚守本心,淡泊明志,甘守清贫,不为荣华富贵而迷失自我,这首借物言志七律,既抒发了他的高洁情操,也写出了他深得时人敬重的原因,堪称咏物言志诗的佳作。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