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宁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在这里栖息。
袁宏彦摄(人民图片)
初冬时节,上万只候鸟陆续从西伯利亚“组团”出发,南下过冬。其中一个“红嘴鸥团”,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中央商务区旁找到了歇脚的中转站——这块名为阅海湿地的城中湖泊,原本在暖阳下波平如镜,红嘴鸥一来,在湖面上点染出快乐的涟漪,掠起冬日里的一片生机。
如果跟随红嘴鸥来到空中俯瞰银川,便会发现一条穿城而过的典农河,串联起阅海、北塔湖、七子连湖等10多个城中湖泊湿地,勾勒出“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盛景。2018年,银川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至今仍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地处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银川能成为“塞上湖城”,既有“西依贺兰山、东临黄河水”的馈赠,也有引黄灌溉等工程建设的功劳。天然湖泊与引黄灌区农田灌排水系相互贯通,便有了星罗棋布的湿地景观。
随着城市扩张,填湖盖楼、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也曾使银川的湿地面积锐减。为了重现银川昔日“七十二连湖”的生态风貌,银川近十年相继实施大规模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依法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湖泊湿地生态补水的长效机制,建成了集防洪、排水、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引黄水系。
去年,银川开始推广湖泊湿地生物浮岛种植技术,芦苇、菖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在市区内的多个湿地“安家”,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湿地品质更好了,人们在城市里见到的过境候鸟“新面孔”也更多了。据宁夏观鸟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不少观鸟爱好者在银川首次拍摄到长嘴鹬、棕脸鹟莺、白头鹤等鸟类,迁徙路线更靠东、种群数量较少的鸿雁也频频现身,这都是银川湿地生态向好的表现。
如今,银川湿地总面积稳定在5万多公顷,人均湿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全市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个。城市与湿地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在此越绘越美。
“塞上湖城”仅是中国湿地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中国持续完善湿地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大湿地保护和监督管理的力度,坚持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在发展中“留白”“增绿”,一城湖光、生态宜居的城市越来越多。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第二批25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获得认证,其中7个城市来自中国。至此,全世界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据13个,数量居世界第一。未来,湿地将作为“家门口的生态福祉”,为更多人共护共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