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这句话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哪怕进入中国已经进入到现代化时代,粮食安全依然是一道不可动摇的红线。
提起为中国粮食科学做出最大贡献的科学家,就不得不提起袁隆平。他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一生的辛劳与付出,换来了中国人能够吃得饱饭的辉煌成果,堪称是“民族脊梁”!但也有很多朋友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此杰出的一位科学家为什么不是中科院院士?
一、 民族脊梁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有着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他于1964年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并于1974年成功推出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次年他又带领着团队突破了杂交水稻的制种技术,带领中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迈入世界前列。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战略,为中国的杂交水稻育种、选育方法提出了长远的战略构架。1997年,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开始进行“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至2000年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已经突破了700公斤,在高产杂交水稻每亩的产量上又增加了50公斤左右。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事业,通过自己的刻苦研究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让中国人家里的“米缸”越来越充实。仅2017年一年,中国水稻就增产了6000亿公斤左右,这足以支持7000万人的生存。
就是这样一位对共和国有着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名单中却不见他的名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 为何落榜?
中国两院指的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虽然袁隆平没有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却成功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成立时间上来看,中国科学院成立在前,而中国工程院成立在后,直到1994年才在张光斗、王大珩等人的建议下开始筹建。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科学事业最高学术机构,而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学界最高荣誉机构。前者更加偏重理论研究,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实践,因此在院士的选择上也会存在很大的区别。
袁隆平所为之奉献终身的杂交水稻事业属于技术性应用,实践的属性非常强。因此袁隆平以卓越的成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之无愧的,而科学院院士则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对学术论文、期刊发文等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恰恰是袁隆平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才更加映衬出他的伟大,因为他一心致力于实践研究事业,没有挖空心思去刷“指标”来入围中科院。这和现实生活中某些为了院士头衔而争得“你死我活”的科学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同时还有一个事情让很多朋友觉得意外,那就是为什么美国科学院会授予袁隆平院士头衔?
三、 招揽属性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美国科学院授予袁隆平的院士头衔不是正式的,而是一个荣誉头衔。如果想要转正成为正式院士身份的话,就必须更改成为美国国籍,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科学院每年都会授予一些科学家外籍院士的头衔了,根本目的在于招揽人才。
美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不同,这是一个民间非盈利、荣誉性的组织,机构并没有任何的下属科研机构。如果从份量上来看,美国科学院在美的地位是不如中科院在中国的研究地位的。每年美国科学院院士都会用秘密投票的方式,在全球选出10位有着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并授予他们外籍院士的称号。
从这种角度上来说,袁隆平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西方主流科学界对他成就的认可。但生活中不乏有一些朋友对袁隆平的美国院士身份耿耿于怀,这份芥蒂说得难听一点是来源于无知。相信在看过了本文的介绍以后,朋友们会对袁隆平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身份有更清楚的理解。
总结
袁隆平之所以没能入选中科院院士,是因为他的研究事业偏向于实践,因此国家也授予了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身份。至于美国科学院给予他的外籍院士身份,直接原因是因为认可他的研究成果,本质上来看还是招揽的意味更加浓厚。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