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内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演进路径、核心议题与前沿展望

0
分享至

摘 要

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大量涌现,相对而言针对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却较为稀缺。通过刻画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产业协同创新的前沿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推进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筛选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1—2021年的634篇相关文献,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高频词时区划分以及关键词聚类等计量分析和比较,分析国内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演进路径、核心议题和前沿动向。研究发现:首先,国内产业协同创新研究在起步期成果较少,随后经历了成长期、成熟期,近年来进入转型升级期;其次,国内研究的核心议题体现出以企业为核心,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中介为基本主体的产业协同创新基础理论框架;最后,知识管理、技术市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等问题是共同关注的前沿动向,数字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区块链、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及其治理等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新业态、新产业的涌现,带来了社会整体的巨大变革,产业协同创新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杨玉良院士在综合了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的协同理论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后指出:“协同创新是一种行为过程,各个单位之间通过协同、合作,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而放大整体产生的效益,最终形成一个有序且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通过消除创新主体之间的隔阂,在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的状态下,让各主体间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展现,使各主体深度合作,进而在完整体系中实现各主体的相互作用。何郁冰、陈劲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是在企业、政府、知识机构和用户等之间进行的一种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它以知识增值为核心,在各创新主体的联合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随着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不断拓展,国内学者对于产业协同创新也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马丽指出,产业协同创新充分消除了产业在区域、部门及创新主体之间的隔阂,使产业中的资本、技术与人才配置达到平衡,并做到深度协同与融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合,能够使产生的效益达到系统整体的最大化,以实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分担创新风险、节约研发成本的目的。韩江波等提出,在产业升级问题中,要重视将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以达到提高产业地位、实现高端发展的目的。总之,产业协同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通过特有功能,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创立了新范例。

在产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演进方面,杨利峰采用了扎根理论,以比亚迪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论述了产业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探索其协同机制,并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健康化、多元化的演进,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在产业协同创新核心议题方面,王伟光等指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协同创新的发展,产业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概念。具体而言,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企业与其他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创新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产学研创新理论和合作理论的发展背景下,王伟光等针对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利益相关者、类型、结构、功能、影响要素、基本模式及治理机制等7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本研究对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刻画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前沿方向并进行了未来展望。这有利于实现科研资源和力量的合理分配,推进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整体发展。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制作了一系列知识图谱,通过对图谱的解读探索出产业协同创新的核心议题、前沿方向及未来展望。首先,使用文献分析工具对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本特征;其次,客观地阐述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核心议题,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健康、多元发展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趋势的探索,总结出未来的热点研究方向,助力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0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可靠性,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CSSCI学术期刊为来源期刊,以“产业协同创新”为主题检索词,时间跨度为2001—2021年,进行高级检索;为确保文献质量,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和软件处理,剔除会议文献、报纸报道、无作者文献等不符条目,再进行除重,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634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法将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可视化方法能够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使文献的研究内容变得直观、清晰,并且可以找出文献之间的知识关联,生成具有多维结构规律的知识图谱。而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把研究对象的演化过程、发展脉络和热点方向进行直观的可视化呈现,进而达到充分把握学科发展的结构、脉络以及规律的目的。CiteSpace是引文可视化分析工具,能够把引证分析和共引分析这两种方法创造性地综合起来,在可视化的图谱中呈现特定领域的发展过程和体系结构。与传统文献计量方法相比,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读性更强,直观明了,已经被大量应用于经济、医学、教育、体育等学科中。

本研究使用科学知识图谱法,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排序、高频词时区图和关键词聚类等可视化图表,对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①发文量统计分析。对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及时间分布进行分析。

②核心机构统计分析。通过对发文量较高的核心机构的分析,宏观把握学术资源的分布状况,挖掘研究机构的科研实力;再对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进行分析。

③关键词共现和高频词时区图分析。将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列成表格,并使用CiteSpace软件作出关键词时区图,通过图表分析产业协同创新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找到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热点演进规律。

④关键词聚类分析。对产业协同创新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核心议题。

⑤突现词分析。使用词频探测技术,根据词频的时间分布不同,探测出频次变化率较高的突现词;用突现词来探索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以上研究框架,梳理分析产业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主题、理论脉络、热点前沿和未来趋势,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实现可视化分析。

1.3 研究流程

首先,辨析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概念基础,进行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发文量统计及核心机构分析;其次,利用关键词排序和高频词时区图,梳理出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热点演进过程;再次,用关键词聚类法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找到核心议题;最后,通过分析突现词探索产业协同创新研究发展的前沿方向,对该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做出整体性的分析和评述。具体的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02

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发文量

及核心机构统计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提供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得出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年发文数量图(见图2)。第一阶段:预热起步期(2001—2005年)。该阶段的文献数量偏少,对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较为匮乏。第二阶段:平稳上升期(2006—2011年)。该阶段的文献数量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虽然2011年的文献数量不增反降,但总体还是呈现出逐步增长的状态。第三阶段:高速攀升期(2012—2016年)。该阶段的文献数量呈迅猛增长的态势,学者对产业协同创新的关注度持续增加。第四阶段:转型静止期(2017—2021年)。该阶段的文献数量增减幅度较小,产业协同创新研究进入转型期。

从作者所在机构来看,表1统计了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领域内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按第一单位统计)。由表可知:高等院校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各高校的发文量较为接近,还未形成学术高产区,研究机构较为分散,须进一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03

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热点演进比较

本文运用关键词共现和高频词时区图来挖掘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动态演化过程,整理发现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分析得出了产业协同创新研究呈现出4个热点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期):2001—2005年。此阶段国内并未正式提出“产业协同创新”,学者们只有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少数学者开始进行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这一阶段的文献数量较少,说明广大学者暂未接受产业协同创新这一新概念,且对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型与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

第二阶段(成长期):2006—2011年。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并参与产业协同创新的理论构建与应用描述。有学者提出,协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分别从产业链、产业创新绩效以及创新网络等角度对产业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

第三阶段(成熟期):2012—2016年。此阶段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正式进入成熟阶段,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概念和框架已经形成,即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知识生产机构为动力源泉、以中介机构为桥梁、以制度法规为保障的能够促进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并根据系统整体性自主调节的高效开放式创新体系。

第四阶段(转型升级期):2016—2021年。此阶段高频词出现较少,说明对于产业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已经足够饱满,该阶段与前一阶段节点的联系较少,并无太多创新拓展。产业协同创新已经不再是研究的热点,转而升级成为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如表2和图3所示。

04

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研究在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CiteSpace软件作出关键词聚类图谱,通过对知识图谱的分析,区分各聚类在理论知识体系方面的创新贡献,从而确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核心理论议题。由图4可知,产业协同创新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的Modularity Q值为0.626 5、Mean Silhouette值为0.890 8。对聚类标签进行分类整理后发现,产业协同创新理论的搭建框架分别为协同创新、产业驱动、产业融合和产业发展(见图4和表3)。

4.1 协同创新

类I为协同创新。协同创新作为产业协同创新领域的核心机理,主要包括技术市场、高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效率等。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在协同创新方面,国内研究主要关注产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协同情况。而协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在高技术产业中,产业协同创新深刻影响其创新模式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具备网链式结构的特征,因此,协同创新可以被看作产业内部所有创新要素的整合,能够使创新资源在系统内无障碍流动,并能加速系统叠加非线性创新效用的过程。俞立平等从技术供需角度出发,分析了技术市场厚度、流畅度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的影响效应,以及共同交叉效应和协调情况。汪秀婷基于系统视角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网络模型,对网络模型的基本构面和协同创新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并对协同创新网络的能力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动态演化方向与策略。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研发实力重点体现在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上。创新体系的中间环节较多,管理结构相对复杂,因此,可以通过缩减体系中不必要的环节或将某些环节归拢为一体的方式,提高创新效率。创新效率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要重点优化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结构,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产业对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肖仁桥等从价值链视角出发,总结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产学研系统协同效率的动态演化机制与激励政策,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协同创新成为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它对各主体获得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实现成果共享以及推进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产业驱动

类II为产业驱动。驱动因素包含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驱动、中观层面的产业创新驱动和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驱动。就产业层面而言,须在推进产业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扩大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影响力,提升其带动作用。此外,在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新产业革命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产业协同创新是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的推动力,形成了集设计、开发、制造与营销于一体的“创新”范式。通过释放市场主体的技术创新潜能与活力,可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营造公平高效的创新环境。宏观政策的引导扶持、统筹协调以及相关政策红利使得产业协同创新迎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驱动产业协同创新转型的战略性发展,是国家推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4.3 产业融合

类Ⅲ为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能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也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形态和新趋势。产业协同创新的产业融合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等。

一是我国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该模式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整合集群内部的创新要素,提升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产学研的协同作用,是一个更具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模式。目前,已有文献为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对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理论进行了横向拓展。

二是科技创新产业融合需要动态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可以根据形势走向快速反应,调整内部的协同关系,从而保障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这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

三是自从产教融合被学界认识并关注以来,学者们对其内涵、政策、机制、模式、“四链”等均做了一定的研究。产教融合的实质是实现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企业产业链、创新链(简称“四链”)的有机衔接。产业融合可以通过资源汇聚、技术渗透、制度创新和产业间的联合等方式,消除不同产业间的隔阂,加速产业间技术转移的进程。产业融合虽然可能引发新型竞争关系,但却可以优化产业内现有生产方式和要素配置,使产业间做到协同发展,从而提高产业协同创新的绩效。

4.4 产业发展

类IV为产业发展。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产业发展主要包括产业转型与升级、技术创新、空间集聚等,主要探讨产业系统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影响问题。

一是产业系统发展模式的改变(产业升级)使产业走上协同创新的道路。产业市场化是生产者为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而走向集中与联合的一种新兴产业组织方式,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孙卫东讨论了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如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方式,以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商业模式创新系统,阐述了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思路,并对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进行了重点研究,为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赵玉林等探讨了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机制,构造了高技术产业的制度创新指数,通过联立方程组给出技术与制度协同的证据,并测算技术和制度对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拓展了产业升级中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效应与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可知,产业协同创新能够有效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并且是必经之路。

二是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我国目前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我国已全面进入了提高农业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新时代。王燕等在界定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制约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因素,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地区“5+2”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并探索了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三是空间关联影响创新绩效,并且可以作用于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空间关联是指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由于创新要素的流动而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国内学者对于协同创新中空间关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中。张静等认为,应充分利用区域创新绩效的过程溢出和空间关联效应,强化成果转化对科技研发的反馈作用,深化区域创新的协作关系。通过过程溢出和空间关联效应,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楚应敬等利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发现,创新产出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对计量回归模型中扰动项进行修正,其与区域创新产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为区域间创新集聚提供充要条件,以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集聚,创新集聚又促进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创新。

综上所述,产业协同创新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以产业驱动、产业融合、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基础理论体系。

05

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

前沿方向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使用词频探测技术,通过词频的时间分布不同,探测出频次变化率高的突现词(burstterm),并按年份进行排列,整理出国内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突现词及其持续时间(见表4),并通过目前产业协同创新的前沿动向和发展趋势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5.1 前沿方向

从表4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市场、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其中,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为最新突现词,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是在知识管理领域,我国学者基于知识链对产业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以及知识资源管理机制展开研究。颜敏认为,对产业集群中的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进行研究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协同创新和知识产权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协同创新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产权的获得与应用。知识产权天生的独占性等基本属性与协同创新所具有的知识共享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在技术市场领域,我国学者研究了在市场设计理论下,技术市场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主要就市场厚度和市场流畅度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对产业协同创新产生影响的进行了实证研究。俞立平等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市场厚度与市场流畅度对创新速度的影响效应,综合分析了市场设计理论对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影响规律,并通过模型研究市场厚度、市场流畅度与创新速度的互动机制。

三是在产业集群领域,学界逐渐认识到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是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 我国学者主要通过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机制、风险与能力评估等的研究,来探索产业集群对产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崔蕊等认为,产业集群能够通过构建知识协同创新网络,促进知识和信息在产业集群内的交流和传播,进而推动知识创新;同时,界定了知识协同创新网络的基本内涵,构建了知识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知识协同创新网络的协同机制,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和制度协同。

四是在科技创新领域,科技创新是产业协同创新的驱动力,能够推动产业发展。全国首届技术创新大会提出,在科学技术领域中,重点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是提升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已由技术层面转向应用层面,研究集中于如何应用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科技创新与产业的协同度、科技人才与协同创新产出的关系等。付保宗等认为,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机制的重点在于先建立激活创新源泉、利于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进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

5.2 未来展望

本研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法,梳理了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演进路径、核心议题与前沿问题,并基于前述研究提出了产业协同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即应重点推进数字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产业区块链研究以及深入关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及其治理研究。

5.2.1 数字产业协同创新。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全球经济正在向以信息、数据网络为重要载体的数字经济转变。同时,数字经济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促进我国产业整体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化革命与转型可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我国产业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进行,大数字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网络技术产业、数字技术产业等成为产业变革的主体。但我国数字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该产业的发展,如创新能力较弱、集聚效应不明显等。因此,面对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未来学者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跨界的方式整合创新资源,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价值,加速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成效。

5.2.2 产业区块链。产业区块链是指将产业与区块链相结合,通过区块链技术促进产业发展,构建产业价值互联网,更好地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易成本飙升、信息不完全和存在中间机构等各类特定问题。产业区块链是区块链3.0版本的具体应用,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带来创新点,同时也为产业协同创新注入创新动力。未来,产业区块链,即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项目,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区块链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安全性、交易效率和能耗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而与产业相结合后极易产生一系列技术问题与法律风险。未来学者可以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让区块链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5.2.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及其治理。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研究成为创新理论研究范式的新方向,产业竞争优势的大小与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息息相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产业系统知识、技术需求和中介而开展的市场和非市场交互学习行为,以及据此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过程。产业技术创新是技术复杂系统在各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产生和演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协同创新的升级,其作为一个快速兴起的概念,面临诸多挑战和研究机遇,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成员间存在依存关系的不均衡、集体“搭便车”等现象。因此,应当强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各层面以及不同内容研究的均衡性。未来学者可以增加对产业层面、区域层面及国家层面治理机制的研究,以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06

结论

通过对产业协同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核心议题和前沿方向等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热点问题方面,起步期并未提出正式概念,仅有少量研究,成长期开始理论构建与应用描述,成熟期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而后进入转型升级期,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

第二,在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核心议题方面,体现出以企业为核心,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中介为基本主体的产业协同创新基础理论框架。

第三,在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前沿领域与未来展望方面,从国内研究趋势来看,知识管理、技术市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等问题是共同关注的前沿方向;数字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区块链以及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及其治理等问题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中CSSCI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研究文献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文献数量和针对性稍有不足。其次,关键词共现因节点数量受到限制,本研究未对全文进行分析,这可能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但准确性本就是相对的,所以并不影响本文的可靠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将国际主流期刊(SSCI)的相关文献纳入研究范畴,针对国内外主要来源期刊开展相关的文献计量分析和趋势比较,以期更准确地把握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热点、趋势和前沿问题。


作者简介:侯二秀,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沙产业创新;赵月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郭昕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尹西明,博士,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数字创新管理与学术创业。本文刊发于《创新科技》杂志2022年第4期。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三思派
三思派
专注科技创新的新媒体
2132文章数 34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