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读过辽东郡的公孙渊事实上将辽东精英成为了独立王国,虽然名义上向曹魏称臣,但却跟东吴眉来眼去。但最终又摄于曹魏的压力,杀掉了东吴使臣,以向曹魏表示臣服。
但曹睿却不听从卫臻的劝告,启动了全面讨伐公孙渊的行为,并任命了毌丘俭为幽州刺史,全权负责讨伐辽东。
为什么曹睿要执意讨伐辽东?为什么曹魏要启用一介文臣毌丘俭为讨伐辽东的负责人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毌丘俭攻打公孙渊应该是曹魏第二次北伐了。第一次北伐辽东是曹睿派田豫和幽州刺史王雄攻打公孙渊,但没有成功,但田豫却埋伏在了成山,干掉了孙权的船队,也算是收获。在文章争霸中,我们聊过第一次攻打公孙渊的历史。
为什么曹睿在五年之后又要执意讨伐公孙渊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五年的一些变化谈起。
第一次曹睿讨伐公孙渊是公孙渊名义上向曹魏称臣,但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而且和东吴暗通有无,对曹睿的北方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当时诸葛亮在西部北伐,孙权在南方北伐,曹魏两线作战压力非常大,所以曹睿才要消灭北方的隐患,就跟诸葛亮要北伐要先南征是一个道理,如果诸葛亮和孙权同时在西部和南部同时向曹魏开战,曹魏的军事部署向西部和南部倾斜的时候,公孙渊的不多的军队就可能直接杀进中原。具体场景可以参考当年日军侵华,东边是淞沪战场,而北方就是平津战场,对我们抗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一个道理。而且要知道当时北方还有一个鲜卑轲比能跟诸葛亮暗中相通,配合诸葛亮的北伐在北方作乱,所以曹睿认识到不消除北方隐患,曹魏始终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
但对公孙渊作战的失败,也让曹睿认识到单凭幽州的军队想要打败公孙渊还是有难度的。而这时公孙渊打胜了之后内心膨胀,竟然想成为中原第四级,于是去向孙权称臣,来向曹睿施压,给了曹睿不小的压力。
但公元223年,鲜卑的轲比能引诱步度根部落叛变,荆州刺史毕轨出兵失败,苏尚、董弼战死,步度根部落与泄归泥部落全部叛变出塞。这时曹睿不得不把精力放在了全力对付鲜卑人身上,派遣骁骑将军秦郎率中军前往征讨,打败了轲比能,步度根被轲比能所杀,泄归泥率领部众归降。
曹睿打败鲜卑部落,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消除了北方鲜卑对中原的威胁,要知道当时轲比能和诸葛亮实际上是联盟关系,先消灭轲比能,就能在诸葛亮北伐时,减轻后方压力。而曹睿打败鲜卑人,也是给公孙渊看的,让公孙渊知道曹魏并没有全力去对付他,如果曹魏出全力,公孙渊这点兵是不够看的。
所以才有了鲜卑之战后公孙渊杀掉吴使,再向曹睿称臣,而曹睿为了稳住公孙渊,封公孙渊为大司马。
曹睿这时稳住公孙渊是对的,因为隔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就开始了第五次北伐,而同时孙权也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向曹魏发动进攻,曹魏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压力,所以才有曹睿要求司马懿只要顶住诸葛亮,不与诸葛亮决战就是胜利的战略。
而最终验证了曹睿的正确,司马懿与诸葛亮在五丈原僵持,最终耗死了诸葛亮,蜀汉只能撤军,而东吴在合肥新城战役失败更是提早的结束了北伐。这时天平进一步向曹魏倾斜了。
转过年来公元235年,这次是幽州刺史王雄不按常理出牌了,应该是使用了间谍,搞了领导人的定点清除,刺杀了鲜卑首领轲比能。鲜卑失去了对曹魏的威胁。
而这时曹睿真正想彻底解决公孙渊了。
所以为什么曹睿要坚持讨伐公孙渊,就是因为蜀汉诸葛亮死了,短期内不会对曹魏构成压力,孙权新败,短期内也不会主动向曹魏发起大规模进攻。而鲜卑首领死后,短时间内也不会对曹魏构成威胁,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窗口期,曹魏对公孙渊动手,各方都不会出兵配合,有利于曹魏彻底解决北方的后患。
而另外一个有利的因素就是公孙渊杀掉了孙权的重臣,彻底得罪了东吴,所以东吴只会旁观,根本不会配合公孙渊对曹魏构成威胁,所以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时间确实是收复辽东的最佳时机。所以树立了时间线和脉络后,我们会发现曹睿这个人真的很有战略头脑和眼光。
接着我们探讨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曹睿要启用一个文人毌丘俭来统帅大军讨伐辽东呢?
这里不得不重点来讲一讲毌丘俭,因为这个人在曹魏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
毌丘俭是什么背景呢?
首先毌丘俭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其父亲是曹魏将作大匠毌丘兴。毌丘兴曾经当过武威太守,也是省部级领导了,后来当将作大匠,也相当于建设部部长了(当然只管皇室建设)。所以毌丘俭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高。后来毌丘俭被曹丕选拔为曹睿的文学掾。那时曹睿可就是太子的身份了,如果不清楚文学掾的重要性,只需要知道当年曹操选了司马懿为曹丕的文学掾,可见曹丕对毌丘俭的重视。
而教太子读书,也让毌丘俭和曹睿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关系,所以说在曹睿想要讨辽东时,尤其是第一次讨伐失败后,谁让曹睿更信任就不言而喻了。
而另外一方面,毌丘俭不仅在曹魏时期在文学领域有极高的成就(曾与雍丘王曹植一同为汉朝名器铜仙承露盘题文刻字),同时曹睿为了历练毌丘俭,当时让毌丘俭外放地方大员,到了荆州担任刺史,在于东吴对抗的前线,毌丘俭也获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所以这个时候曹睿想要征伐公孙渊,当然会想到了毌丘俭。当然曹睿征伐公孙渊,朝堂里反对的声音肯定不少,包括卫臻等人都上书反对,而毌丘俭上书要求征讨公孙渊,其上书其实就是曹睿心里所想,要趁蜀汉和东吴都没有动作的时候,先把北边的后患解决掉,这时非常要紧的事情。
最终曹睿任命毌丘俭为幽州刺史,统帅在北京附近的边防部队加上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武装,屯兵辽东南界,而曹睿这时假意征召公孙渊进京,公孙渊肯定不敢奉诏,于是公孙渊彻底和曹魏决裂,自立为燕王,开始积极备战。
但在毌丘俭组织下的第二次北伐,却因为辽东地区天降大雨,辽河大涨,非常不利于进攻方,所以第二次征辽还是以失败告终,但这次失败也探出了公孙渊的底,当曹魏军队撤回幽州,也意味着曹魏真正要剿灭公孙渊的时间在一步步逼近。
从这段历史来看,如果我们复盘,在当时曹睿对于时局的分析和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没有征辽也就没有后来的灭蜀汉和灭东吴。所以曹睿作为一个帝王,还是具备很好的战略眼光以及行动能力的。而反观当时曹魏内部的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反而大部分是反战,畏战,其实不过是以爱护百姓的借口害怕失去自己的利益罢了。而这种表现从古到今从来没有改变,包括抗战时,日本人都兵临城下了,胡大博士还在劝蒋要和平不要战争。但他们不清楚的是,和平不是谈出来的,也不是让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只有不畏战,不惧战,才能让敌人放弃欺负你的想法,放弃以武力占你便宜的想法。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如此。而反观中国历史上,一味的媾和的政权都死过若干轮了,元灭宋时成都城内140多万的尸骸,满清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累累白骨,死亡的大多都是百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