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民间被称为“春龙节”,有些地方也叫成“龙头节”。民间有传说,正月是不能剃头的,说是“正月剃头死舅舅”,但到了二月二或之后,就可以剃头,且很多人——尤其是男人——都选在这一天去理长了一个多月的头发,寓意这一天,龙——男人——可以抬头了,图个好兆头。
那么,春龙节是怎么来的呢?
有人考证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大规模流行于清代,但在元、明代就有这个说法了。明代湖广临湘人——明代的湖广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湖南湖北两省,临湘与现今的湖南临湘市并不完全重合,有人说是现今的湖南长沙——沈榜 《宛署杂记》记载:
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宛署杂记》是沈榜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时所著的志书。宛平县管辖范围大致在现今的北京卢沟桥以东,原辖地区先后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县、海淀区,石景山区,其中宛平城归丰台区管辖。
明代于奕正、刘侗在 《帝京景物略》卷二也记载过这种习俗:
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由此可见,“春龙节”大体是华北地区最先兴起,后来才逐渐传入南方,并非大家认为的源起华南地区。那么为什么二月二才是龙抬头,而非正月或三月呢?
这其实与中国传统历法和习俗有关。因为二月初在24节气里处于惊蛰前后,惊蛰又名“启蛰”,是24节气中里的第三个节气。到了惊蛰,气温回升,雨水开始多起来,万物开始生长,春雷滚滚,在正月里休息了一个月的农人要开始下地干活了。
春龙节也有许多民间习俗。根据沈榜和奕正、刘侗的记载,这一天,乡民们要用草灰撒线,寓意为龙。这条龙蜿蜒曲折,由屋外布至厨房,环绕水缸一周,意味着把龙引回了家里,图个吉祥。还要熏床或炕,寓意熏了后,床上就不长虫了。农耕时代,床铺或身上长点虱子跳蚤可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苦不堪言。
更早远的传说,“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是来自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据说伏羲时代,二月二这一天,君王就要下地开始耕地种田,开始一年的劳作。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二月二这一天,传说还有几个忌讳:一是忌针线,据说是天上的龙会在这一天抬头开眼,用了针线会刺伤龙的眼睛;二是忌洗衣,洗衣会搅动水,要搓,洗衣服可能会伤到龙的皮;二是出嫁的女子忌回娘家,因为二月二后就要开始劳作了,怕出嫁的女子回了娘家,不回夫家——其实就是叫你不要偷懒,该干活儿了。
当然,这些忌讳肯定是没有根据的,也不科学。它只是农耕时代的人们寄托的美好期许。在那个科学并不昌明的时代,哪怕只有一丝微小的希望,也会被人们寄予厚望。
而最为今天的人们熟知的,无疑就是这一天要剃头。很多男人整个正月都不理发,就是为了等这个龙抬头的日子理发,期望这一年鸿运当头,带来好运。
“二月二,龙抬头”并非迷信,而是民俗。迷信与民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未知的恐惧带来的盲从、崇拜和畏惧;而民俗根植于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