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扼腕叹息。
李诵,也就是后来的唐顺宗,是唐代最悲剧的皇帝之一,他当太子当了26年,当皇帝只当了186天,当太上皇只有5个月,然后就去世了。
如果他是个昏君,庸君,上面这几个数字也就罢了。可他偏偏是一个极为忠厚谨慎,文学素养和书法水平都很好,还具有改革意识和改革手腕的一个很不错的贤君。在唐代中期,出现这么一个皇帝,从而能够把安史之乱之后遗留下的问题特别是他父亲唐德宗时期想解决没有解决,甚至还有所扩大的问题解决掉。这对唐代的发展稳定,以及唐代老百姓的和平生活一定是件好事。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而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他只当了这么短的皇帝呢?
原因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是个病人。
李诵在即位前不久,突发中风,要知道他已经45、6岁了,放在今天也是中年人了。结果,中风后,他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能说话的皇帝了。
一个皇帝,说不了话,再有手腕,再有水平,也很难展示啊。他又身居宫中,他任命的亲信大臣因为资历浅,一时还没办法提升为高官,所以,他的改革措施只能通过宦官来做中间人。
这就埋下了隐患。唐代中期以后的宦官,把持禁军,势力很大,一旦内外勾结,就会行废立之事。
原因二:最直接的原因,是永贞革新。
李诵最彪斌史册的事情,就是推动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王叔文等“二王八司马”,都是李诵在当太子期间培植的年轻改革势力。但是,这批人相对较为年轻,根基不深,势力不强;而革新,总会得罪既得利益者。所以,革新期间,遭到了一些或明或暗的反对,也就形成了与李诵相对立的敌对集团。
我之所以把李诵中风作为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王叔文的改革其实还是注意方式方法的,而且措施步骤等虽然也有不够圆滑、策略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节奏把控合理,措施推动稳步有力。如果再有皇帝的鼎力支持,那么革新是可以推行的。而李诵的中风,恰恰使得改革缺少了皇帝的有效支持,也就越发难以为继。最终,王叔文集团内部出现分裂,永贞革新终于成为宦官和既得利益者意欲推翻李诵的直接原因。
原因三:皇太子即位,使得李诵的退位不会引起混乱
逼迫皇帝退位,很少不酿成混乱的。
但李诵的退位,是宦官让太子提前登基,这在唐朝是有先例的,李隆基就是如此。所以,无论是知晓内情的朝廷官员,还是不知晓内情的普通百姓,都会把这次帝位更迭看成是合法交接。
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李诵的疾病,迫使他自己也有退位养病的打算。李诵与太子的关系也非常好。他退位,也是对儿子的一种提携。
所以,对李诵来说,这次退位是无奈之举,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积极性。
就是可惜了一段改革,对后来的政局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