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儿童都不懂得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要,却不知道成人们也都是在大地上盲目奔跑,即不明白来自何处,也不清楚要去何方。”
初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时,一直好奇维特的情感线发展,期待一个反转,给个青涩但美好的解决,但维特最终悲情自杀。便更不理解这部小说何以成为世界名著。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多年后再重读,才理解歌德的这本闻名世界的小说,借少年之口诉说的是人间至味。
18世纪末,歌德用了四周的时间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源于他自己的一段类似经历,女孩早已名花有主,倾注的情感一发不可收拾,失落的情绪是这位思想家及作家的创作的最佳时机。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日记书信体,采用第一人称“我”私人化语言、隐私性方式,诉说内心的波澜、独白,直抒胸臆,读者的阅读感受上更直接接受维特的情绪变化,淋漓尽致、时而震撼时而感动。
维特出走,投奔姑妈所在的小城,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他情感真挚、热情、对未来和世界充满着期待,太阳、田野、微风、树木的任何变幻都承载着维特丰富的内心世界。
因为有绿蒂的存在,他把一切自然的美好与自己相关联,爱情让他充满未来可期冲破一切的欲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然而一切从绿蒂要与未婚夫订婚开始,顺流而下,现实与世界展开了一副丑恶的嘴脸。
维特鼓起勇气,结识了C伯爵和B小姐,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同类中人,那些不计较名分、金钱、地位、声望,可以袒露真心换之真情的朋友。
但一次当地名门望族的聚会上,维特遭到了所有人的嫌弃,包括C伯爵和B小姐的委婉驱赶,这致命的一击,他收拾行囊离开了这座小城,同时带着绝望和孤独。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真的是一种祝福,出去半生历经沧桑,谁能还是少年?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让平庸的人变得逐渐坚韧起来,然而却让内心丰富激情澎湃的人摔得即将粉身碎骨,他们一旦冲破精神上的折磨便可以一飞冲天,但很多时候,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看《少年维特之烦恼》时,我时常想起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
梵高每一次做出与家人期待的背道而驰的选择时,都能充满智慧、信念的为之辩驳。面对唯一能理解他的弟弟诉说的见闻和疾苦,每封信的结尾都能看到他倔强而炽烈地坚持。
在画廊做销售时,梵高对于艺术推销员与那些高档消费者的愚昧低俗不可容忍,被群嘲被解雇被离群索居的表象下,梵高和维特厌恶虚伪的圈层一样,是他主动的选择结果。
两人最为相似之处是对底层人民发自真挚的同情。
梵高带着画具离开巴黎、伦敦这些成名画家集聚地,孤独地走进自然、乡间,在那里他能得到心灵上的自由释放,同时感受到了贫苦的大众生活永远在挣扎线上更为真挚的情感流动。
维特走在乡间,对那些贫苦的妇孺观察入微,对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结构痛斥,“世上的不幸者并非我一个”。
然而,他们也是难以融入的理性社会的“局外人”他们都在用短暂的一生,期待得到自我与外界的两者融合,努力反抗,甚至逃避,沉浸在村庄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情风物中。
然而作为文明社会中的一员,理想存在于社会之中,人性的弱点是得到认可和爱,完全摆脱世俗生活而全然投身于自然怀抱却不现实。
最终,维特选择了自杀,梵高一样。而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似乎更理解了梵高的绝望。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梵高与维特做到了,用生命维护了那些即将逝去的激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