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道德经》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是打开老子思想宝库“玄妙之门”的钥匙,那么,第四十章的短短两句则就是他的思想宝库中最瑰丽的珍宝。
第四十章的第一句话,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对“反者道之动”中“反”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解读。
一种说,“反”,是相反、正反之“反”;另一种说,“反”,是返回之“返”。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二册中则说:“(此)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之反,回反也……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两合”。
此说甚是。
道家,是最早解读《周易》的学派,还要早于儒家。老子的《道德经》中亦饱含同于《周易》的“物极必反”思想。
《周易》的《泰》《否》两卦,充分诠释了“泰极否来”和“否极泰来”的易变转圜哲学。
“反者道之动”,也讲的是这个道理。这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云:故道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世界万物都是发展的,发展看起来是沿着“正”的反向,但实际上是在向“反”的目标靠近;“正”一旦达到极致,就会向返回到事物的本身,即返本复初、往复循环发展。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一直向西走,走来走去实际上最终又回到了东边。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这就是事物运行发展所遵循的“道”,即规律。
(楚简《道德经》)
“反者道之动”的后半句,是“弱者道之用”。有人将此解释为“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来说,此种解释未尝不可。
但是,似乎解读为“弱者发展起来靠道的作用”更合理。
《道德经》中,反反复复以“婴儿”来形容“道”。“婴儿”显然是“柔弱”的,然而,婴儿必然长大,柔弱必然变得刚强,靠什么,就是靠“道”这种规律。
(汉帛书《道德经》)
可以证明老子所说即为上述含义的,是此章后面的第二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老子那里,“有”和“无”为“同出而异名”,其实是一个意思。
那么,老子何以还要区分“有”和“无”呢?
大概,老子认为,“无”不仅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第十四章)的“虚无”,更在于其是无限的、无可名状的、超越于一切概念和规定性质上的“本源”。
(汉简《道德经》)
然而,这种“道”之“无”的状态,必然要转化发展成万物的“实有”,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无”实为“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总之,“无”是充满生命力的“无”。
这种生命力,必然要发展,会从“柔弱”发展为刚强,这是“柔弱胜刚强”的内在含义之一;但同时,这种发展也在走向自己的反面,然后再次回归。
黑格尔曾极力贬低东方哲学,尽管他对老子有所赞赏,而实际上他并未读过一次《道德经》,以致将“道家”和“道教”混为一谈。
如若他认认真真拜读一下《道德经》,便会发现他的哲学,在2300年前,就被老子极精湛地阐述过了,特别是他的辩证法和螺旋式发展,不知其是否会因此而汗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