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长征中唯一建立的根据地
红军长征是在国民党军重兵“围剿”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转到哪里去,落脚点在哪儿,就成为长征路上各路红军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红军在长征途中都尝试过建立根据地,都因敌人力量的强大、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军战略目标的转变而先后放弃。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块根据地,是红25军建立的鄂豫陕根据地。
一路战斗一路选址
1934年冬,国民党军40多个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红军第25军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离开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并一路寻找合适的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25军进入鄂豫边的桐柏山区后,曾计划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但这里接近平汉铁路,容易遭到敌人的重兵围攻。11月底,红25军进入伏牛山区,这里反动统治较严密,地主围寨多,建立根据地也比较困难。于是,他们决定改向陕南进军。
12月上旬,红25军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县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地区。这里是陕军杨虎城部队的势力范围。当时,杨虎城一方面忙于进攻陕甘苏区,一方面又分兵南拒川陕边的红四方面军,西面还要戒备蒋介石的中央军,一时无暇顾及陕东南。红25军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决定在这里创建根据地。
创建根据地开展反“围剿”斗争
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红25军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至1935年5月,先后取得蔡玉窑、文公岭、石塔寺、九间房等战斗胜利,并攻占5座县城,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
与此同时,他们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先后建立了2个县、13个区、40多个乡、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和鄂陕边苏维埃政府。此时,红军发展到3700余人,地方武装游击师和抗捐军发展到2000余人,鄂豫陕苏区初步形成,人口近50万。中共鄂陕特委和豫陕特委先后建立。
1935年5月中旬,国民党军30多个团向红25军发动第二次“围剿”。鄂豫陕省委决定,以游击队就地坚持斗争,以主力红军北上寻歼国民党军一部,尔后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争取歼敌一部,以打破敌人“围剿”。6月初至7月初,红25军先后取得商县夜村、富水关、淅川县荆紫关、山阳县袁家沟口等战斗的胜利,7月13日北出终南山,消灭了西安以南部分地区的民团。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被迫停止。
再次长征
此时,红25军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有可能北上。为配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北上,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率红25军主动离开鄂豫陕苏区西征,准备与主力红军会师。1935年7月16日,红25军从陕西省长安县沣峪口出发,继续长征,后转向陕甘苏区。他们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次日与陕甘红军会师。
红25军主力西征北上后,留在根据地的红军继续坚持斗争。9月初,中共鄂陕特委和豫陕特委合并为鄂豫陕特委,红军一部和地方武装编为红军第74师。在中共鄂豫陕特委领导下,他们依靠人民群众,继续坚持游击战争,连续粉碎国民党军三次进攻,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红军。
鄂豫陕苏区的建立,牵制了陕西国民党军的一部分兵力,在战略上配合了陕甘苏区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和其他地区红军的长征,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