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1年,悲愤中的司马迁完成了旷世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以纪传体通史形式,生动地刻录了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中华民族前三千年广阔的历史图景。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被尊为“中华史圣”。
可在当时,司马迁及其著作并没有这样炫目的光环。受宫刑之辱,为人性所不齿;秉笔直书,为当权者所不容。在凶险恶毒的环境里,没有人知道他最后的岁月,更没有人敢为他记下哪怕是一字的信息。
司马迁祠墓雄踞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东眺黄河,西枕梁山,芝水伴绕,绿树掩映。祠下伴绕着一条小河,古名陶渠。因汉武帝当年在此采到灵芝草而改名“芝水”。芝水上有一石拱桥,为杨虎城将军1936年所建,名曰“芝秀桥”。跨过芝秀桥,迎面一座古牌坊,匾书“汉太史司马祠”,款题“光绪十二年夏四月榖旦,钦加同知衔特授韩城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王增琪重修”。
穿过木牌坊拾级而上,高台上是一座三开间的大门,额题“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启功所书。这座大门为唐代建筑,20世纪70年代从古城里的东寺迁移到这里。
跨过大门就踏上了沧桑的司马古道。司马古道也称“韩奕坡”,是古代韩城通往长安的唯一国道,宋时以沙石条铺设,堪称当时的高速公路。古道的右侧,是又一座木牌坊,上书“高山仰止”。牌坊下就是通往祠墓的“朝神道”。
“朝神道”为清代韩城县令翟世琪发动附近百姓所建。共五层九十九级台阶,“朝神道”第三台上建有一座山门,上书“史笔昭世”,为韩城书法名家杜穆生所书。第四台上是一座砖砌山门,阳刻翟世琪题写的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竞经文”。
登上第五台地,是祠墓的院落。门额大书“太史祠”三字,古拙苍劲,雄气逼人。跨进大门,祠院里古柏参天,青烟袅袅,献殿上“文史祖宗”的牌匾道出了每个人的心声。像看到黄帝陵“人文初祖”的牌匾一样,这心声源自每个人虔诚的灵魂震颤。穿过献殿,寝宫里供奉着司马迁塑像。
寝宫后边是司马迁墓冢。冢上长有一柏,古老苍劲,柏枝五叉,如巨伞护盖。八卦图案象征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
祠墓区内有60多通石碑,多为历代重修的记事碑和文人墨客的吊咏刻石。
来源: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