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分析报告发布

0
分享至

城市的发展靠创新,创新的涌现在城市。城市的创新发展需要优良的创新生态系统予以支撑。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优良与否,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潜力和未来。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我国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创新战略。因而分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有助于以高标准创新能力为区域建设提供支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2022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包括12份指数报告系列指数排名,及长三角、江苏省、G60科创走廊3份分析报告。“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联合研究团队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分析报告。

2022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是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苏州科技大学吴征天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上海科学院李万等近百人形成的联合研究成果。

报告包括“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20强、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前20强城市、创新环境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产出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创新投资环境前20强城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分析报告、江苏省各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分析报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分析报告等。

根据课题组测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指数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分析结果如下:

01

区域分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生态整体表现良好,上海市龙头地位显著

创新生态指数得分较高的城市为上海市以及与上海市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苏州市。国家科技部牵头贯彻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的具体目标以及量化指标。上海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长三角基层加强合作和跨行政区域协调联动。实现九城市间以产业联盟为基础,协同创新发展的目标。G60长廊规划中的城市需要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塑造新优势,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坚定执行者,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奋力发挥各自优势。

02

梯度分析:苏杭齐头并进,扮演G60创新走廊发展“中坚力量”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大致可分为五个组。上海市属于第一组,创新生态得分遥遥领先于区域内其他城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时提出,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坚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之后,在中央和国家的指导支持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确定了2020年形成基本框架系统,2030年形成核心功能,到建国百年基本建成的“三步走”战略。苏州市和杭州市属于第二组,两个城市的得分较为接近。苏州市创新环境排名全国第四,苏州市创新环境排名较高得益于苏州市创新投资环境和创新生活环境两者均衡发展。苏州市是江苏省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再次成为江苏省GDP总量最高的地级市。苏州市与杭州市的常住人口规模持平,苏州市的经济总量是杭州市的1.2倍。杭州市作为商业模式创新型城市,进行了各类创新范式的探索,形成了诸如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的创新单元。芜湖市、湖州市、金华市共3个城市属于第四组,第四组组内差异较小,与上一年相比较芜湖市的排名有所提升。宣城市属于第五小组,与第四组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组间差异较小。

03

位差分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与经济发展较为协调

长三角G60科创走 廊的创新生态指数排名与GDP排名、人均GDP排名保持一致。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上海市和芜湖市两市创新生态指数排名高于GDP排名。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与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合作建设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签订《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6月1日,G60科创走廊第一次联席会议在上海市召开,沪苏浙皖相关城市就更好建设G60科创走廊,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创新发展,金华市成为科创走廊一员。芜湖航空产业园作为芜湖市唯一一家示范基地单位,将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九城市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科创驱动航空产业集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体平台。园区将以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为主线,联动全国各地园区,链接各地政府、企业、融资、媒体等资源,建立大数据中心、构建科研机构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和科研成果数据库等,通过精准导入政策、资源、场景,人才等,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打造集创新研发、产融结合、项目孵化等于一体的合作新平台;立足产业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分阶段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的完整链条,通用航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倾力打造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航空产业示范标杆。

04

维度分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创新生态不同维度各具优势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在创新生态不同维度各具优势。在创新主体维度,上海市“双一流”高校数量、上市公司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仅次于北京市,位居全国第二。上海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为全市生产总值的4.17%,总体R&D经费支出达到了1615.69亿元,在沪各类研究机构从2019年的3633个增加到3990个,增加机构各类研发机构537个,年增长幅度达到了9.82%,其中外资研发机构473家。苏州市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达到了805家。其中,外商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170个,机构人员数达2.27万人,机构经费支出221.62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人均投入水平高于同时期内资的投资水平。

在创新协同维度,上海市在产业集群数量排名中位列第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苏州市则不断开展高能级创新载体争创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杭州市基于商业创新模式推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一批领跑“浙江制造 2025”的产业集群。

在创新环境维度,排名前列的企业坚持推进吸引外资一级稳定外资相关举措,积极的改善营商环境,稳步推动经济循环顺畅进行。上海市在吸引境外资本投资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和丰富的渠道,近年,上海市金融法院、金融仲裁等专业机构的陆续成立,为 VC/PE 等投资活动提供了法治保障。2019年,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车企特斯拉在上海自贸区的超级工厂从建设到投产,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2020年,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强调浙江省自贸区实施范围从舟山扩展到杭州、宁波、金华(义乌),杭州市和宁波市在保持创新投资环境的持续竞争优势时需要不断与这些区域的资本、技术、土地等资源进行互换。

在创新生活维度,排名前列的城市通过对城市宜居环境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提高城市服务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促进城市创新生活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温度、精度和效能。杭州市围绕城市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市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国际化功能配套,推进城市创新生活环境建设,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苏州市发布《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苏州将实施“四角山水”生态修复,建设“沿江沿河”生态廊道,构建以古城风光环、区块拉接环、城市公园环、郊野生态环及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绿色空间体系,形成园林遍及、绿树成荫、历史名城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景观面貌,实现“美丽幸福新天堂”的愿景。

文章来源: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三思派
三思派
专注科技创新的新媒体
1990文章数 34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