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如何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上海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12月8日,以“文明之城,中国式现代化的注脚”为主题的2022城市文明思享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与会者通过理论研讨与圆桌对话相结合的方式,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更好展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市文明办供图(下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缪毅容,市文明办副主任郑英豪等出席活动。活动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解放日报社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
活动现场,王为松作了题为“弘扬城市精神品格 推进文明之城建设”的主旨演讲。他表示,文明之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也要做好文明之城的创建者,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形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精髓,始终指引着上海文明之城建设的前进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作了题为“融合发展彰显国际大都市神韵魅力”的主旨演讲。他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城市文明程度最集中和深刻的呈现。近年来,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质更加彰显,文化品牌标识度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也不断提升。未来,应进一步激活文艺原创的源头活水,打造上海文化原创标识;凸显不同城区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功能;营造各种类型文化新场景,赋能城市更新文化新内涵;增强上海叙事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在推动“三大文化”融合发展、共生共荣中,更加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神韵魅力。
在圆桌沙龙环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徐皓、土耳其担保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诺扬、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葛天任作为2022“城市文明思享会”文明观察员,聚焦活动主题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分享观点畅谈体会。葛天任在点评中提出,从文明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是基础是前提,但精神文明则是灵魂是方向,二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维度的两个面向,相互交织影响,缺一不可。面向未来,上海要形成和塑造卓越的世界级的城市文明,就必须在这两个面向的交融互动之处展开,要更加开放、要更大勇气、要更大步伐迈向人民之城、公正之城、繁荣之城。
本次活动的举办地上海社会科学馆是全国第一家完全面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社科场馆,该馆首次在地理空间上实现了社科界学者、学会和学术成果的联合,具有标杆作用。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上海社会科学馆学术志愿者服务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揭牌仪式。
新民晚报记者郭剑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