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三强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拉住:“给我点钱”,钱三强掏出钱给老人时,突然大惊道:“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老人听后扭头就走,钱三强死死拉住老人不松手。
老人名叫叶启孙,是中国早期科教兴国的先驱者,在物理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叶企孙出生于上海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喜欢读书,把科技兴国作为自己的毕生理想来追求。
叶启孙13岁就考上了清华,20岁留学美国,就读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23岁研究出普朗克常数H值,实验一出,世界惊人。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叶启孙会在美国物理界继续发展,可是他却毅然回到清华,成为一名物理老师,开启了他的物理研究和教学生涯。
此时叶启孙才27岁,而清华也才刚刚成立大学部,面临着教师少、工作量大、工资低的困境,教师不够,他一人任物理、电子、光学的老师,工资低他也从来没有抱怨。
叶启孙心中只有一个梦想:我是一个中国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
叶启孙把心中的想法,很快就变成行动,他知道科学强国不能只喊口号,这项事业绝对不是一个人才能完成的,他需要一大批人才,需要培养人才。
为着这些个目标,叶启孙一生未娶,把学生当成儿女。
他为王淦昌包饺子、买车票、送大衣;他力排众议,邀请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到清华来当助教,并送他出国留学,甚至亲自教他英语;他支持李正道出国留学;而叶启孙爱财如命,在钱三强、钱学森等人并没有住处的时候,他主动让出他的住所。
后来抗战爆发,叶启孙又在物理学院创办了理科研究所,设立了无线电等五个研究。甚至叶启孙带着学生一起与敌人交涉,保护学生安全。
前线物资紧缺,叶启孙以清华之名募捐万元,为前线送取物资,研究、组织生产无线电发报机。
熊大缜是叶企孙的一名学生,面对国家危亡时刻,毅然退学入伍,到最需要的抗 日前线。
叶企孙很是不舍,但是,他也十分了解熊大缜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义,也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虽然叶企孙没有深入到前线,可是他仍然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支持和帮助着前线的需求。
熊大缜来到前线后,开始解决缺少炸 药的问题,开始成立技术研究小组,研制配方生产,由于条件和经验都有限,生产的出的炸 药虽然提升了威力,但是稳定性很差。
在一次实验中,研制过程中不慎爆 炸,连人带屋子都给炸了,熊大缜意识到他的能力和经验有限,继续专业人士帮助,就向叶企孙求援。
叶企孙收到求援的信后,马上想到自己另外一个学生汪德熙,亲自登门去找、说服他到抗 日前线帮忙。
在新型炸 药的稳定性解决后,为了提升的威力,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TNT,可是当时的根据地没有,汪德熙、熊大缜再次向老师叶企孙发出求援。
这次叶企孙依然没有推卸,在他的学生和朋友在再次寻找可以接触到采用的人,终于他的另一个学生林凤,利用在油漆厂工作的便利条件,用制作油漆的原料配制出TNT。
很快新型炸 药用于实战,在汪德熙的技术指导下,敌后武工队在平汉线上保定附近的方顺桥段炸毁了日军的军列,此前根据地从来没有过火车的先例。
建国后,叶企孙继续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贡献力量,并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讨论和制定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
1966年,69岁的叶企孙被批斗,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多年虽然出了监狱,但没能再回到清华校园,回到他喜欢的讲台。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身无分文的叶启孙开始流落街头,并没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物理大 师,直到1972年遇到学生前三强,他才被认出。
1977年叶启孙生病时,在生病的最后一刻,他虽然意识模糊,但仍然心心念念他的教育事业。有人把耳朵凑到他的唇边,依然还能听到他细微的呢喃声:“回清华、回清华”,在神志不清的时候,他依然惦记着他的三尺讲台,依然不忘记为国家培养人才。
1992年,王淦昌、吴建雄等127位院士联 名,向清华大学提名为叶启孙入造铜像。但由于各种事情的影响,直到三年后,叶启孙的铜像才在清华矗立。
在叶企孙的一生中,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包括两弹一星中的23位功勋科学家,有9位是叶企孙的学生。
叶企孙虽然已经远去,他的名字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他为科教兴国的爱国情怀、不顾个人得失为国培养科技人才,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如果没有这些科学家的赴汤蹈火,哪有我们现在的平安的生活,各位小伙伴,请珍惜现在和平,记住和怀念像叶企孙这样的功勋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