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肯定没有内阁首辅的权力那么大,但是司礼监另一个人的权力却比内阁首辅的权力还要大,不过得看时候,这个人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
要不是有内阁,就不会有司礼监
内阁的出现是必然性的,因为没有丞相的缘故,就算没有内阁,也会有其他类似于内阁的机构。
毕竟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皇帝,要想指望一个皇帝处理全国的大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朱元璋这种劳动楷模除外,毕竟他要是对自己的精力没有信心,也就不会将丞相制度废除,还规定自己的后代不能够再次设立丞相(对自己的后代也挺有信心的)。
他的后代虽然不设立丞相,但是却设立了内阁。
其实内阁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就已经出现雏形,不过那个时候的内阁一没有办公场所,二没有权力,只是充当朱元璋的顾问,号称“四辅官”。
皇帝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朱元璋的也不例外。当皇位轮到朱棣来坐,朱棣终于体验到了朱元璋当年的“绝望”。
朱元璋当年仅仅八天的时间就要看一千六百六十份公文,处理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倩,每天平均要看两百份公文,处理四百件事情。
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么的庞大。朱家后来的子孙要是有朱元璋的一半勤劳,朱家的江山也不会只有276年。
朱棣虽然也是明朝的楷模皇帝,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但却还是忙不过来,一天到晚都在工作,要是没有人替他分担,他估计就得劳累致死。
永乐元年,贯穿整个明朝的内阁正式设立,办公地点在文渊阁。
首届内阁以解缙为首,分别是胡广、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杨荣。
“入直文渊阁,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春明梦余录》
首届内阁的权力相比于之前的要大,因为他们除了与皇帝一起办公,有的时候还能帮皇帝代笔。最主要的是,别人的奏折都是公开的,他们的奏折可以设置成私密。
但要相比之后的内阁权力,却要小的多。因为有两项内阁的主要权力,首届内阁是没有的,这有两项权力,就是“票拟”与“封驳”。
票拟也就是在奏折上先拟出处理意见,再交由皇帝批红执行。
而封驳则是皇帝下发到内阁要求执行的命令,如果内阁觉得不合时宜,那么就可以将命令还给皇帝,拒绝执行。
那么票拟、封驳的权力内阁是什么时候有的呢?宣德年间。
朱瞻基虽然是明朝的楷模皇帝,要不然也不能够开创盛世,但是相比于朱元璋、朱棣,他却懒得多,他根本无法一个人承受那么大的工作量。
毕竟朱元璋、朱棣都没有什么爱好,而他有一项流传千古的爱好,那就是斗蟋蟀。
除了斗蟋蟀之外,他还喜欢时不时的擅自(重点)跑到大臣的家里,以至于在史书上落下一个“轻佻”的形点。
为了减少工作量,他给了内阁票似的权力。为了有的时候自己的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的改正,他又给了内阁封驳的权力。
内阁的官员品级原本只有五品,但是到了他父亲朱高炽统治期间,内阁成员的品级从五品变成了二品或者三品,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朱高炽在原本内阁的官职上,加上了另一层官职。
就比如内阁大学士兼任礼部侍郎,内阁大学士是五品,但是礼部侍郎却是三品,如果是尚书,那直接就是二品。
内阁的品级早在朱瞻基之前就已经有所提升,朱瞻基又为其增加权力,到这时,内阁正式成型,后来内阁的权力也基本如此。
朱瞻基终究会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随着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也就代表着文官集团的权力越来越大。
而文官集团的权力越来越大,就会与皇权产生冲突。
有的时候,命令下达到内阁,内阁觉得不对,提出种种意见,总而言之就一句话,不能执行。
如果硬要执行,绕过内阁,将命令下达到具体负责执行的官员,文官集团就会各种嘲讽。
而对于文官集团,打也打不得,杀也杀不得,只能任凭他们胡来。
毕竟文官的传统向来都是进谏被打是光荣的,他还巴不得你打他。
要说杀的话,那就更加不敢。
明朝是法制社会,杀人得需要罪名,要是没有任何罪名就杀官员,那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本事承受得住文官集团集体开骂。
虽然无论是票拟,还是封驳,都改变不了文官集团打工的本质,但是这群打工的竟然大有一副翻身做主的势头。
既然如此,那就要制衡,而这个制衡的人就是太监。
朱元璋在的时候,太监混不开,朱元璋为此还特地在宫门口立下一块“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碑。后来的朱允炆继承了朱元璋的主张,只拿太监当奴才。
但是朱棣却给了太监翻身做主的机会,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外交上面,都有太监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第一、太监无后,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值得信任;
第二、太监与文官不同,文官换一个主子,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而太监一但主子出现变化,那么也就代表着失势。
因为从皇帝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贴身太监,谁会去重用一个跟自己不熟的老太监,而不是去重用一个跟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年轻太监;
第三、朱棣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太监可谓是出了大力,要不是皇宫里的太监不断的给他提供各种内幕。
就比如南京兵力薄弱,他也不可能仅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靖难成功,登基称帝。
以前的时候,太监归吏部管,也就是归文官集团管,而现如今的太监已经归太监管,而这个管太监的机构就是司礼监。
原本司礼监就是礼仪机构,经过朱棣的改革,才变成统管太监的机构。
朱瞻基将批阅奏折的批红权交给司礼监的太监,称为“秉笔太监”。
自此,明朝皇帝的权力正式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批红,第二部分是票拟。
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已经足够大,但真正大的人并不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而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太监中的第一号人物。
别拿太监当成奴才
寒窗苦读多年的官员基本上都鄙视太监,觉得太监永远低人一等:
第一、太监少了能够证明自己是男人的东西;
第二、太监只是皇帝的狗,而他们是辅佐皇帝,俗话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但有的太监却未必会因为官员鄙视自己而感到自卑,因为论权力以及待遇他们并不亚于那群衣冠禽兽的官员。
甚至有的时候权力还凌驾于那群官员之上,那群官员中权力最大的还要放下身段与自己联盟。
一个太监,如果能混到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一位置上,那么他不但会有一套专门属于他的工作班子,还会有六十位左右的太监、宫女专门服侍他的生活起居。
注意,这只是规定上的数字,实际的数字远不止于此。而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名额并不是只有一个,有三到四个,竞争并没有那么激烈。
此时的他们虽然改变不了是皇帝奴才的本质,但却已经算得上是翻身做主,因为他们的私欲都会得到满足,满足他们的都是朝廷的官员。
毕竟秉笔太监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是一定要讨好的,要不然他说你几句坏话,又或者在你的奏折上动手脚,到时候估计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秉笔太监已经足够威风,在他之上的掌印太监更加威风,就连东厂提督太监都要屈居于掌印太监之下。
秉笔太监有数位,掌印太监仅仅只有一位。
掌印太监就如同《大明王朝1566》的那位吕芳一样,权力要多恐怖就有多恐怖。
司礼监秉笔太监得叫他老祖宗,东厂提督太监也得叫他老祖宗。
而他的待遇就更不用说,别的太监规定六十人服侍已经是顶点,而服侍他的人高达上百人,当然实际数字也远不止于此。
司礼监掌印太监恐怖的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他手里的那颗印。
秉笔太监能够批阅奏折,但奏折不是批阅就有效,还得需要掌印太监的那颗印才算是真正有效。要是没有那颗印,就算秉笔太监批上上百次,也是废纸一张。
而掌印太监还有提拔、处置其他太监的权力,他想要提拔哪个太监,就提拔哪个太监,他想要处置哪个太监,就处置哪个太监。
提拔需要经过皇帝同意,以他们的影响力,同意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处置却不需要经过皇帝同意,一声令下,那个被处置的太监就得跪在那里,不管是谁,就算是秉笔太监,东厂提督太监也一样。
凡是在朝廷里一手遮天的官员,都要与司礼监掌印太监有关系。
就比如后来开创“万历中兴”的张居正,他就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是死党关系。
早在张居正未是首铺之时,冯保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之时,两个人就已经勾搭在一起,将原本的首辅高拱挤下台。
这也是为什么高拱认为张居正将读书人的脸面都丢尽,居然为了斗倒自己,与一个太监联手。
而在此之后,两个人,一个在外,一个在内,一唱一喝。张居正有什么文件,冯保都会给张居正批。
而冯保有什么问题,张居正也会帮他解决,毕竟他是太监,大部分时间都在宫里,不方便出面。
在那十年的时间里,明朝虽然姓朱,但实际上却是姓张,张居正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可见司礼监掌印太监有重要性。
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与内阁首辅的权力有一拼,但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却弱于内阁首辅,甚至弱于内阁次辅
自从宣德年间以来,就有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首辅“对炳机务”的说法,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对等的就是内阁的首辅。
毕竟他手里的那颗印太过于重要,要是没有那颗印,什么也干不成。
而秉笔太监对应的自然不是内阁的首辅,对应的是内阁的次辅吗?不是。
内阁的次辅虽然弱于首辅一等,但是次辅的权力与首辅的权力几乎相同。
实际上,内阁的每一位成员都有着与首辅几乎相同的权力,只不过有首辅压着,权力不好发挥,也不敢发挥,要是发挥的话,还要首辅干嘛。
而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却与掌印太监的权力不同,他拿的是笔,掌印太监拿的是印。
那么什么情况下司礼监秉笔太监才能够与内阁次辅相对等呢?只有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提督太监,那才有资格与内阁的次辅拼上一拼。
太监也与官员一样,能够在担任一个职位的同时兼任另一个职位,当年冯保的职位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
比普通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还要更高一等,一手抓公务,一手抓刑法,张居正要是没有他的支持,什么都难说。
秉笔太监虽然已经是太监中的佼佼者,但要是没有东厂提督太监这个身份加持,也就是一个秉笔太监而已,在真正的领导面前,算不上领导。
只有兼任东厂提督太监,在真正的领导面前才算得上是领导。毕竟单单只是东厂提督太监这一职位就已经是太监中的第二号人物。
太监有二十四个衙门,并不是只有一个司礼监。
而到这个时候,他的眼里也就只有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一个人,其他的人在他看来只是他的一条狗。
无论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还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个致命的问题内阁是没有的。
那就是,他们的权力随时都会被剥夺。如果碰上对朝政“过敏”的皇帝,那么权力就在他们的手中,就比如明武宗朱厚照。
但要是碰上对朝政“不过敏”的皇帝,那么他们的手中大多数时候没有任何的权力,就比如明世宗朱厚熜。
由于他们手里的盖印权、批红权太过于重要,一个皇帝只要稍微有一点控制的欲望,就不会将盖印权、批红权交给他们。
毕竟这样就有被蒙蔽的可能,也没有任何的存在感。
其实说句实在的,要说太监中具有安全感的,那一定是东厂提督太监。
虽然手里有权力,但是却影响不到皇帝,因为他们的权力是对外,而不是对内,就算宫内洪水滔天,也到不了他的头上。
由于职务之便,缺钱的还可以借助东厂的名号,敲诈勒索京城的达官显贵,简直要多快活有多快活。
朱元璋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政治体系,仅仅只传到第三代人手里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破裂。到第五代人手里的时候,算得上是彻底破裂,就连他“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都被破坏。但这估计不是最绝望的,最绝望的是他的子孙大多数比较“英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