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分会、北京金属学会联合承办的“2022(第十一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在线上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科技赋能卓越运营钢铁新征程”为主题。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为本届论坛致辞,并代表中国金属学会向参加本届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钢铁工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脊梁作用,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承载着“钢铁强国梦”、“制造强国梦”等诸多期待。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打造钢铁强国的基础,技术贡献度是体现钢铁强国的关键要素之一,要以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和成熟技术推广应用为着力点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实现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将“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涵型”增长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需要加快推进钢铁企业卓越运营体系建设,通过加强成本体系管控,深度挖潜对标,精准靶向提效,激发钢铁企业经营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张晓刚理事长希望钢铁同仁能够通过本届论坛增进交流,共同探讨钢铁企业科技发展与卓越运营之路,共同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
本届论坛特邀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作报告《提升产业链韧性,推动钢铁行业绿色智能发展》。他分析称,我国科技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增强产业链韧性。应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锻长板、补短板,以企业为主整合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实现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化,构建研发、生产、验证、应用的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及产业技术迭代升级创新机制,形成新型的创新理念、创新战略、创新模式、创新网络。以钢铁为代表的基础产业,亟需结构调整,增强产业链韧性。干勇院士指出,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在环境生态、产业和能源结构、工艺流程、质量品牌、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应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从具体路径分析:一是通过政策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三是优化钢铁布局,鼓励短流程工艺;四是同步推进节能与降碳;五是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研发产品;六是研究推进氢能新技术;七是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变革。其中,推进新型结构材料和氢能应用,在助力我国钢铁行业增强产业链韧性、实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建立低成本、大规模、绿色经济氢体系。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题为《以创新驱动减碳增长双赢和绿色转型》的报告中表示,正确理解和处理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对转型成功至关重要,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应该也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解开减碳与增长两难、实现减碳与增长双赢的钥匙,是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替代和减碳成本下降。他分析称,创新型“碳替减”是指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是在减碳的同时实现增长,把二者的冲突关系转化为协同关系。增量部分的碳替减可以减低全局碳排放强度,存量部分的碳替减则可降低全局碳排放总量,创新型“碳替减”是实现碳排放“双控”的重要抓手。刘世锦副主任表示,现实中的衰退型、增效型、创新型三种减碳类型,前两者是防御型战略,而创新型减碳则是进取型战略。进取型减碳战略的实施须构建三支柱体系:第一个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创新型“碳替减”市场,第二个支柱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第三个支柱是加快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
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新江
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新江在报告《“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钢铁生产流程的思考》中,基于我国钢铁行业“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和现有流程结构指出,应用短流程可减少75%的能源、90%的原料消耗、86%的空气污染、40%的用水、97%的采矿废弃物,应进一步优化钢铁布局,鼓励短流程工艺。目前我国短流程工艺具有如下特点:工艺流程比较短;生产规模比较小;废钢作为原料,产品受限;主要能源是电,产品成本高;建设费用低;废弃物比较少,CO2排放低;能源利用收回需进一步研究;生产管理灵活。王新江副理事长强调,废钢要作为战略资源,统筹规划。发展电炉生产流程,要考虑国情、符合规律,要科学把握发展电炉流程的意义和条件,要用全废钢冶炼取代“铁水+废钢”模式。针对科学发展短流程,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产能置换政策;二是加强废钢行业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建立电炉短流程钢铁厂的准入标准,规范新建和老厂改造;四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推动电炉短流程绿色化及智能化;五是深化电力体系改革,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财务资产部副主任刁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财务资产部副主任刁力在题为《2022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及后期应关注的主要问题》的报告中,从全国钢铁产量,全国分省市、分品种产量,钢材进出口,钢材社会库存和企业库存,钢材价格,煤焦与铁矿石、废钢采购成本,炼钢生铁、钢筋及热卷制造成本,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黑色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全国粗钢生产集中度变化等方面,全面系统介绍了2022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整体运行特点。刁力副主任分析指出,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素,2023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国际形势复杂严峻,钢铁需求增速回落,全球钢铁生产呈下降趋势。国内形势喜忧参半,钢材需求有望平稳,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未来,资源能源环境将制约钢铁行业发展。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高碳排放生产的能耗约束政策,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投入大幅增加,环保设备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给钢铁企业降本增效和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困难。另一方面,资源、能源产品价格高企,严重压缩了钢铁企业盈利空间。
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海风在题为《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基础现状研究及创新发展思考》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产业基础的内涵以及产业基础能力发展的新特征及新内涵,并从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现状、面临问题等维度,深入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产业基础发展情况,指出我国钢铁工业应着力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四个方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我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王海风副院长分析称,现代钢铁制造流程具有三个功能:一是钢铁产品制造功能,二是能源转换功能,三是废弃物(企业和社会)消纳-处理-再资源化功能。从三个功能的演化得出,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绿色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规律。当前,国际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了2020年代,从战略视野来看,其发展命题将是共同的,这就是向绿色化(包括“脱碳化”在内)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中国钢铁工业而言,包括质量稳定性、可靠性、适用性在内的产品质量的品牌化,也是一个大命题。综上,绿色化、智能化和产品品牌化将引导我国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北京金属学会秘书长朱国森
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北京金属学会秘书长朱国森,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谯明亮,永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永锋钢铁公司副总经理左俊杰,上海期货交易所商品一部资深经理冯夏宗,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分别围绕“首钢钢铁低碳制造实践与展望”、“南钢科技创新实践与探索”、“永锋钢铁卓越运营管理分享”、“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走卓越运营之路创企业竞争新优势”等内容作精彩分享。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
本届论坛紧贴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聚焦一系列关乎行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热点议题,通过形势剖析、政策解读、经验分享、策略建议等精彩内容和丰富形式,累计吸引1.2万余人次进入直播间观看参会、参与讨论和留言互动,广大钢铁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以及新技术企业等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共同在线参会。本届论坛的召开,为全行业勠力同心、共谋发展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