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科技大学隆重举行。会上,颁发了“谈家桢临床医学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荣获此奖项。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被誉为“我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已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旨在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促进我国生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该奖项主要奖励在国内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做出成就的科学家、教授,以及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对生命科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有突出贡献的人士。谈家桢临床医学奖每年仅设2至3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的发病率及死亡人数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0%以上。由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并且晚期患者疗效差,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这让从事消化系统肿瘤早诊和精准治疗的肿瘤内科专家徐瑞华十分痛心。
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徐瑞华心系患者,不断探寻新的治疗理念、方法以及药物,重点突破这类重大疾病早诊率低、治疗效果差的难题,并且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他牵头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揭示了消化肿瘤转移耐药的新机制,并进行临床转化,实现了肠癌诊治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创新,使我国肠癌早诊及精准治疗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创新了肠癌早诊及疗效预测新技术,并已转化为临床应用。同时,他还建立了晚期肠癌治疗新体系,创建了高效低毒的维持方案和亚洲方案,成为国际治疗新标准,晚期肠癌生存率大幅提高,与国际顶尖的安德森癌症中心达相同水平,实现了肠癌精准治疗。
徐瑞华院长带领医疗团队查房
在消化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徐瑞华引领了国际消化肿瘤免疫治疗发展。他精准筛选出免疫治疗敏感类型,大幅提高疗效;首创了中国免疫联合方案,在食管癌中取得全球最高有效率72%,达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食管癌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方案。在免疫治疗转化研究领域,他建立了食管癌EGIC分型,可以指导精准免疫治疗策略;揭示了免疫逃逸新机制并推动了将消化肿瘤这一免疫治疗“冷”肿瘤转为“热”肿瘤的新药探索及开发的进程,具有原创性及可观的转化前景。
“谈家桢院士是我非常尊敬的前辈,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热爱的遗传学事业,是所有科学工作者的榜样,他的精神永远延续。能够获得该奖我倍受鼓舞,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学科带头人,我时刻牢记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将继续在消化系统肿瘤诊疗体系的建立、免疫治疗前沿研究、转移耐药机制探索等方面不断创新,提高我国的诊疗水平,推动我国肿瘤内科学高质量发展。”
几十年来,徐瑞华始终不忘初心,扎根临床,不断创新,让治愈肿瘤从“不可能”一步步走向“可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他常说,癌症最终是会得到治愈的。他通过深钻细研,探索新的技术实现肿瘤患者的早诊早治,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大幅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存率,让一部分病人从不可治愈变成可治愈,把晚期癌症从非常可怕的疾病转变成慢性病。
徐瑞华简介
徐瑞华:医学博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Cancer Communications》主编,研究生教材《肿瘤学》主编,本科生教材《临床肿瘤学》主编。徐瑞华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Nature Materials、Nature Medicine、Lancet Oncology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一等奖6项;入选全国先进工作者、南粤百杰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蒲恒颖 林倩倩 郑敏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