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泉州12月16日消息 近年来,泉州市惠安县围绕打造现代渔业经济强县战略目标,积极培育推广特色“三倍体牡蛎”新品种,构筑“海区育苗-海上养殖-生产加工-资源利用”的“三倍体牡蛎”全产业链条,小小牡蛎成为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的大产业。
满载牡蛎的渔船驶入港口(央广网发 陈秋红 摄)
“蚝”项目:“三倍体”带出高收益
“无风的天气里,我们每天早上5点就要出发去海里捕捞牡蛎,经过一上午的劳作,临近午时,满载着一袋袋牡蛎的渔船才会驶入港口,每天基本出产18吨牡蛎。”说起牡蛎养殖,养殖大户刘宏亮充满自豪。他从事牡蛎养殖已有20多年,过去主要养殖小牡蛎(珠蛎),如今则开始养殖“三倍体牡蛎”,总养殖面积2000多亩,每亩产量在13吨左右,每吨在2000-3000元,好的年份每吨能达到5000多元。
大港湾海上牡蛎养殖渔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小牡蛎个头小、生长周期慢,‘三倍体牡蛎’个头大,生长周期快,单体一个在半年就能生长达到2两左右,产量比小牡蛎翻了3倍。”刘宏亮介绍,“三倍体”是指体内有30组染色体的一种牡蛎品种,肉质更为肥厚,市场上的需求更为广泛,为公司带来了更好的效益。
据了解,惠安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全县海域面积1725平方公里,海产品养殖区域超过35000亩。牡蛎养殖优势突出,牡蛎产量常年占全县海水养殖产量90%以上。但随着传统牡蛎养殖逐渐呈现个体小型化、生产速度慢、肥满度欠缺、种质退化的趋势,牡蛎养殖效益逐年下降,成为惠安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针对传统牡蛎产业养殖的困境,惠安县积极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专家团队合作,2021年10月开始推广“三倍体牡蛎”养殖,目前全县“三倍体牡蛎”养殖面积4000多亩,新品种比普通牡蛎每亩增产20%,产量占全县海水养殖产量三分之一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国内中高端生蚝市场,经济效益日渐显现,“三倍体牡蛎”养殖已悄然成为惠安县水产养殖业的“新宠”。
“串牡蛎壳”比赛(央广网发 邓文祥 摄)
“蚝”循环:首创牡蛎壳处理“惠安模式”
牡蛎实现大丰收后,牡蛎壳该怎么处理?据统计,惠安每年废弃牡蛎壳约9.5万吨,约占泉州市三分之一、占福建省5.3%。牡蛎壳如果随意堆放,或采取填埋、倾倒入海、堆积烧灰等简易处理方式,易造成环境衍生问题。
对此,惠安县引进泉州市首家牡蛎壳资源化利用企业,构筑形成“牡蛎种苗-牡蛎养殖-生产加工-垃圾清运-固废处理-资源利用”的全产业链条。“全县建立收集转运体系,将牡蛎壳直接运送到处置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等制度化设计,全县牡蛎壳得到了长期可持续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据了解,惠安县的牡蛎壳处理模式,不管从制度设计、工作机制等方面均开创全国牡蛎壳处置的先河。”泉州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明对惠安县党委政府主动担当的做法连连称赞。
“下阶段,惠安还将从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校企联动、推行智慧养殖等方面持续发力,助推牡蛎产业发展壮大。”惠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陈秋红 罗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