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少青,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副研究馆员。原任康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康平县政协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康平境内的古动物化石
地处辽北地区北部的康平,一向被人认为历史上是一片荒芜冷漠的地方,对于古代生物的生息繁衍,绝少蛛丝马迹可寻。
1980年4月至6月间,地区组织了一支文物普查队伍,顶风冒雨,爬山涉水,踏遍了康平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采集的上百件珍贵文物中,发现一块古动物化石。他是康平东升乡杨家园子村民杨永春同志。十多年前在村西大沟中,距地表两丈多深的地方拾得,一直收藏至今。
猛犸象肩胛骨化石
经普查队实地勘察,根据地层及实物判断,约为一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的古动物化石。根据辽宁省博物馆初步鉴定,这块化石是古代猛犸象的肩胛骨。从这块化石可以证明。被认为远古曾是一片荒漠的康平,一万年前,也是山深林茂,水草丰盛,气候适宜的好地方。
原载《铁岭日报》1980年8月9日第四版。
辽北首次发现原始文化遗址
铁岭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我省北部康平县发现八处原始文化遗址。遗址分布在西部、西北部沙金、二牛等乡的荒僻沙丘地带。在大风刮走白沙而形成的坨坑里,暴露出黑沙土层,地面上浮盖着大量陶器残片,还有打制石铲、石球、琢制石磨棒、石磨盘及细石器等原始人的生活生产及狩猎用具。
从调查中拾到的彩陶片、陶片上的纹饰以及石器的特点分析判断,是五千多年原始社会的人类居住址。看文化性质,和中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赤峰地区红山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和辽南原始文化有类似的地方。因此这些遗址无疑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载《辽宁日报》1980年10月29日第四版
王全村与修理窝堡村的文化遗存
位于康平北部海州乡王全村,村前小溪名蚂蛉河。河北岸是黑沙土地,较为平坦。1979年秋,在该村王树门前地发现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并有辽金文化遗物。在采集的陶片中,仅有一片红褐色夹砂印纹陶。1985年6月在该遗址北不远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以及暴露在地面上,有烧土及灰烬,是房址。在烧土及灰烬上有直腹罐倒置,已成碎片,周围亦有印纹及划纹陶片,直腹罐呈黄褐间灰褐色不匀,质地较松脆。圆唇下施划刻纹,腹身施压印细密竖带“之”字纹,平底,其特点与沈阳新乐第一期文化类型相同。
“之”字纹直腹罐
新乐第一期经碳14测定距今七千年左右的人类居住址。康平海州乡王全村所发现的新乐文化类型遗物,是辽北地区首次发现。目前亦是辽北地区所发现的文化遗址中时代最早的一处遗址。1981年间,在胜利乡修理窝堡沙场,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该村在县城北五华里,遗址在村西沙场中,位于卧龙湖北岸二千多米,地层为黑沙土,厚一米至三米,下为粒沙砾石,遗物在黑砂土层中。遗址早年辟为沙场,根据挖沙工人反映,文物年年有发现,均砸碎毁掉。自1981年以来,才到这里调查,几年来采集捐赠的出土文物有:
马鹿角化石,磨制石锄,打制亚腰石铲,石斧、石磨棒,牛骨,大量印纹陶片,有红褐灰褐夹滑石、夹砂两种陶质,器型有直腹罐、盆等器皿。与红山文化相近似,又具各自特点,这是一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人类居住址。
遗址西三百多米处,为马莲屯沙场,自挖沙以来毁坏二十多座契丹民族墓葬,清理二座均为长方形的土坑墓,出土两件篦齿纹陶罐,两件小铁刀,羊骨。在该墓群并见盛骨陶罐葬制。
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契丹民族墓群,均惨遭破坏,现已荡然无存。但从采集、捐征与出土的文物,说明这里居住过新石器时代先民;过了很长时间,契丹民族选择这里做了家族墓地。遗址、墓群虽为挖沙时毁无踪迹,但保存下来的文物,却是考古研究、编纂地方史难得可贵的资料。
康平所发现这两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于研究我国历史,特别是东北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辽北地区历史考古编年充添了极为宝贵的内容。
1985年10月21日稿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