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剑
在中华世纪坛的环形走廊上,矗立着40尊文化名人的塑像:老子、孔子、管仲、李冰、司马迁、张衡、王羲之、祖冲之、李时珍、李白……很多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有一个人,我们或许会感到陌生,他就是明代大音乐家——朱载堉。
朱载堉,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天资聪颖,从小就对音乐、数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朱家发生了一件大事。朱载堉的父亲郑王爷因犯颜直谏惹恼了皇上,被削去爵位,囚禁在皇室祖地凤阳。那一年,朱载堉14岁。为了表示对父亲遭遇的抗议,他在王府外盖起一座小土屋,住了进去。并发誓:父亲的冤案什么时候平反,他就什么时候回家。谁知,这一住就是19年。
当然,这19年,朱载堉也没有虚度。他安于寂寞,甘守清贫,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音乐、舞蹈、天文等研究上,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重新回到王府时,朱载堉已经34岁了。世事沧桑和人情冷暖,已让这位昔日的“狂生”日渐沉稳。
有一年春天,朱载堉面带微笑站在王府的庭阶上,听小鸟啁啾,看百花盛开,心情非常不错。原来,他的新书《律历融通》问世了。在该书的序言中,他简述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的影响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它对音乐的贡献,堪比“贝尔的电话和爱迪生的留声机”。
一直以来,困扰音乐界的一个难题,就是乐曲转调问题。先前,中国人沿用“三分损益法”,推算出了乐律中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但因无法旋宫转调,致使乐曲一直停留在音色不准的状态。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朱载堉通过查阅大量古籍,终于获得了灵感。他在传统乐律的基础上,将一个“八度”按照波长比例平均分为十二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个“半音”。而任意相邻的两个半音都有相同的音程,每个音程的长短是2的12次方根。
朱载堉所处的时代,阿拉伯数字在中国还没有推广运用,那么他是如何求得2的12次方根的呢?答案就是算盘。一般的算盘是13档,而朱载堉的算盘却是双排81档,一个典型的超级大算盘。就这样,朱载堉借助他的“神器”,硬是算出了音程参数,而且精确到小数点后25位。接着,朱载堉又用乐器进行验证,他精心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弦准,让不同乐器有了共同的基准,同时八度之间有了稳定的音程关系,通过定音让不同乐器之间可以随意合奏。
说实在的,在那个物理学才刚刚起步的年代,朱载堉敏锐地发现了波长与弦长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并且以珠算开方的方法将波长关系转化为弦的长短关系,这一成就非常了不起。中国著名的律学专家黄翔鹏说:“十二平均律不是一个单项的科研成果,而是涉及古代计量科学、数学、物理学中的音乐声学,纵贯中国乐律学史,旁及天文历算并密切相关于音乐艺术实践的、博大精深的成果。”
朱载堉首创的十二平均律,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17世纪,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传到了西方,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键盘乐器上,成为世界通行的标准音调。朱载堉的重大发现,不仅解决了困扰音乐界的转音难题,更影响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音乐家巴赫正是依照十二平均律理论,制造出了世界第一架钢琴。
作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朱载堉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首创“舞学”,绘制了大量舞谱;研究出数列等式,提出了一系列管口校正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较为准确地计算出了水银的密度;求出了计算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是学界公认的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北京地理坐标的人。
按理说,有此惊人成就,朱载堉的人生应该步入高光时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本可承继王位的他,却“累疏恳辞”,执意让爵,说自己“喜的是万卷诗书,满壁字画,一张瑶琴”。
辞去王爵的朱载堉,晚年隐居在九峰山下的丹水河畔。在那里,他以山林清泉为伴,过着简单、清静、随性的生活。逍遥自在,直到终老。
几年前,我到一个山庄闲游,看到厅堂上挂着一幅字,写的是朱载堉的《自逍遥》,很是喜欢:
“茅屋任意自逍遥,山径崎岖宾客少。看的是无名草,听的是百鸟叫。爱的是青山隐隐,好的是绿水滔滔。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总不如盖一座安乐窝巢,上挂着耕读渔樵,闲时把琴敲,闷向河边钓。吃一醉,乐陶陶。这滋味何人知晓?只把那愁山儿推倒,学一个大乐仙长生不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