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县二牛所口镇有一村,村名很特殊——大莫力克,从文字表面不知其意,当地人都知道,这是蒙语的音译,是蛤蟆的意思。为什么叫这个村名,这里有什么典故?据大莫力克村民讲,早先,村的西面有一条大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每到汛期,经常发大水,冲毁河岸两边的植被。这里没人居住前,洪水泛滥谈不上危害。到了清朝,蒙古牧民族在此地放牧,这条大河给放牧造成了诸多不便。为此,牧民为了放牧行走方便,在河上架起一座桥,当时,人们非常迷信,他们认为蛤蟆能够镇水,为了减少水患的发生,保护桥梁不被大水冲毁,于是,在桥的两侧放了一对大石蛤蟆。
清朝中后期,随着关内流民的涌入,此地生齿日繁,形成村落,村便由这对石蛤蟆而得名。
蛋壳选址开荒占草
说起村落的形成,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探究最先来村子定居的那个人。那么大莫力克村第一个来这定居的是哪个家族呢?这个家族在此地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经了解,最先在大莫力克村开荒占草的是李姓。为了在荒野选择更好的土地进行耕种,李氏祖先把不同地方的土放在鸡蛋壳里,称重,比较土质,最后,选择大莫力克村现在的位置居住和耕种。
大莫力克村的土地冲击平原,有水草腐烂的淤泥,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种植。种地不是白种,得向蒙古王爷缴纳地租。为了多打粮,李氏先人在河东岸搭起简陋的窝棚居住,他们披星戴月起早贪黑,把大片的草甸子开垦成耕地地,种上玉米、小麦、瓜果蔬菜,日子逐渐富足起来。同时,关内更多的流民被吸引过来,在此定居,和老李家一样,租种蒙王土地,人口越聚越多,这里逐渐有了烟火气。
积善财 济穷困
李氏家族经过几代不懈努力,日子过得殷实富足,远近闻名,不但种地拉脚的车马好几挂,还开了裁缝铺、浆洗铺等多家商铺。李家对人和善,屯里谁家有了困难,找到李家寻求帮助,李家人都会热情相助。平时,屯里来的逃荒要饭的,要到了李家,这些人没有衣服,李家给拿衣服,没有鞋子,给拿鞋子穿,不但给他们吃饱饭,临走,还给带上足够的干粮。如果遇到灾年,李家在门口,立几口大锅,开起粥棚,接济各地的灾民。李家的善举得到相邻的好评,人们都称李家大当家为李大善人。当时,屯里有两大户李家——行善堂李家和永兴堂李家,李大善人的堂号就是行善堂。
随着李家产业的扩大,李大善人准备去吉林省白城子去发展,他带着几个伙计,拉着一车银子就去了白城子。李大善人用银子买田置地,准备在白城子大干一翻,事与愿违,因为李大善人日夜操劳,他得了中风,当时医疗条件较差,李大善人一命呜呼,客死在他乡。临终前,他把随行的掌柜叫到跟前,嘱咐他,把买来的土地捐给当地庙上,把地契订到庙门上……李大善人把身后事嘱托完毕才慢慢合上双眼。
归葬故土乞丐送灵
李家掌柜根据李大善人的遗嘱,把在白城子买的所有土地都捐给当地的庙上,庙里的和尚甚为感激,为李大善人念经超度。停灵一天后,李家掌柜组织人用车子装着李大善人的灵柩,从白城子启程往大莫力克拉。装一车银子去的白城,银子没了,却拉着李大善人的尸体回来了。想到这些,谁都为李大善人嘘唏慨叹,伙计们一个个披麻戴孝,他们想起李大善人的种种好,一路走一路哭,都议论说: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说走就走了呢!”
李大善人去世的消息传回家乡。
灵车刚到到大莫力克村,早有叫花子在村外等候了,大莫力克村聚集很多人,有当地的名流大户,也有外村的百姓,更多的是大莫力克村人。人们都为李大善人的离去感到伤心难过,李家的哭声此起彼伏。
李大善人下葬的那天,送葬的人排成一条长龙,就连康平镇的叫花子都往大莫力克村赶,他们都受过李大善人的施舍,他们要送李大善人最后一程。送葬队伍回来后,叫花子的队伍排到了二牛所口镇的东街头…
光阴的溪流无声无息地流淌,大莫力克村走过岁月的沧桑,经历贫困,踏过坎坷,大莫力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赓续,留给后人的,不单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刘希千,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康平辽金文化研究会理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