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美术学院协办的“多向度——当代雕塑研究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此展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第六届雕塑学术系列展之一,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创作室艺术家朱勇、林森担任项目策划,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担任本次展览的学术策划。展期将至2023年1月3日。
本次展览以“多向度”为主题,汇聚了京沪两地三家专业艺术机构,上海油画雕塑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共计34位雕塑家的40余件(组)最新力作。这些参展的雕塑家分别是:张海平、曾成钢、罗小平、李象群、王建国、刘建华、胥建国、许正龙、陈立平、蒋铁骊、翟庆喜、夏阳、魏二强、张新、董书兵、蒋进军、陈辉、袁侃、李鹤、韩子健、冯崇利、肖敏、邱加、高珊、朱勇、宿志鹏、林森、马文甲、罗幻、王轶男、卫昆、闫坤、张升化、李智敏。
“向度”是指一种视角,通常用来判断、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概念。这里用“多向度”来指代参展的34位雕塑家,他们在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发展路径、媒介手段、审美趣味等方面不同的志向与追求。面对当代艺术的语境,这些雕塑家不断打破既有学科和范式的限制,不断拓展认知、思维、表述的边界,积极开展当代性、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
展览现场
作为专业艺术机构的雕塑家,他们普遍将创作作为一种研究,有着自己的问题指向,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也有着自己的逻辑情景,包括相对独立的上下文关系。当代的文化语境,无疑为雕塑家们审视世界,寻找意义及其价值判断,不断提供新的维度。然而,他们不盲目追赶潮流和跟随时尚,有些还刻意与艺术潮流、社会热点保持距离,以维护雕塑的纯粹性和高贵性。与此同时,很多雕塑家积极融入当代艺术理念,使雕塑通过对现成品的使用,扩大雕塑造型的多种叙事空间。另外,各种媒介的广泛运用,也使雕塑进入“物”的寓意与象征范畴,从而实现传统雕塑艺术的现代拓展,或者当代转型,形成架上雕塑与当代观念的相互融渗。
从参展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雕塑家从学院写实雕塑出发,将创作的重点逐渐从内容、题材转移到作品的视觉形式与风格表达上,包括对虚实关系、视觉效果,以及对表面细节的个性化处理等;有的雕塑家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汲取养料,努力寻求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当代转化,强调中国雕塑的文化身份和本土化的发展轨迹;有的雕塑家注重雕塑语言的当代性和艺术家的主体性,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以来各种艺术语汇和修辞的基础上,运用本土文化经验赋予作品以个人化的风格;还有的雕塑家逐渐从对造型的重视转向对“物性”“场地”“空间”的研究,强调“物”所负载的物理与文化属性,以及作品与观众、空间、环境所形成的场域关系,关注一种整体性的审美体验。
比如曾成钢的作品《我们同行》,取材与立意体现了他的“自然意识”,又有效地吸收了青铜器刚健、厚重、古拙的气质和语言。同时,他把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与西方雕塑的空间形体进行了巧妙地融合。将人物和动物的内部团块挖空,以强化骨骼比例、结实的结构关系,从而来体现雕塑的内在张力。这里,虽然材料空,但内容和想象并不空,这种空与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达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空”的所谓于无声胜处胜有声的境界。由此,他建立起雄强而坚实的,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
中国的当代雕塑家,他们基本都系统接受过学院写实教育的训练和塑造,所以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倾向于采用具象的方式,或者采用人体语言进行创作。比如李象群的作品《行者》,造型准确,精炼生动,既简洁流畅,又细致入微。他秉承“用手指抚摸历史”的创作理念,根据孔子形象塑造了《行者》。孔子曾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思想与学说。雕塑在李象群的手中成为历史的记载与延续,也是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反复审视和提问的对象。李象群将这种“新人文主义”理念融入到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使他成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领头羊之一。
参展的雕塑家,有些是致力于材料的转换,以颠覆观者对过往视觉经验的判断。刘建华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以丰富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人创作语言体系。比如此次参展的作品《齿》和《泡沫》,他用陶瓷烧制的牙齿与泡沫,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欺骗”了很多观众的眼睛,由此也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展览现场
蒋铁骊,一直采用人体语言进行创作,在具象人物的创作方向上,持续地实现着个人化的追寻和突破。此次他的参展作品《论道》,极为概括、简洁、凝练,没有人物的个性特征,没有具体的细节刻画。有的是一组能够穿越时空,动人心弦的人物群像。这里包含着个体与群体、单数与复数之间复杂又辩证关系的探讨。
翟庆喜,保有一种纪念碑情结,他擅长采用纪念碑性的雕塑语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造型性凝固。此次参展作品《独行》,以坚实厚重的体量、寓方于圆的塑造,体现出雕塑特有的审美崇高感。
风景通常是绘画擅长的题材,但肖敏却用宣纸,再加上火枪的加工,一幅类似浅浮雕一样的作品《风景》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张新用不锈钢材料,对八大山人空灵孤绝的花鸟作品进行一种立体的转换,以此来表达她对于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
对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题材的关注,成为一些雕塑家创作的母题。比如董书兵作品,以云为主题,将无形的云朵实体化,采用阵列的造型语言,向三个方向散射,静中有动,展现出一朵飘忽变化、时刻行走的云,虚实相生,通透空灵。这朵题为《行走的云》具有建筑的构成感和空间感,也有这种结构所包含的文化意指。
同样是对云的刻画,陈辉在自然流逝的丰富性和现代极简的单纯性之间游移与平衡。他把云作为他雕塑创作的意象主体,取其意、概括其形。通常来说,云是飘忽不定的,这种形态的不确定性,使得雕塑家在运用空间、材料和造型的手段方法进行表现时,充满了多种可能性,《梦云》《飘忽的急行》这两件作品就是两种不同的探索和尝试。
李鹤的作品《生存方式·蒹葭》,采用了将人的表现与当代观念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虽然他的表现对象和方式仍然是人,但人的精神内涵和精神特征却发生了变化。在这里,他表现了一个都市女性眼眉低垂,若有所思,含蓄优雅的样子,但从她站立姿态来看,呈现出当代女性才有的自信、自足和自洽的状态。
还有一些雕塑家,喜欢用雕塑的方式转换原本的经典绘画名作,比如韩子健的《像圣维克多山一样的山》。《圣维克多山》是法国画家保罗·塞尚的一幅油画作品,在这件油画作品中,我们看到塞尚试图把眼见的散乱视像,变成有结构的秩序化图像,这是他开启现代艺术的代表性作品。韩子健把这幅油画用水泥转换成一件立体的雕塑作品,既是对塞尚的致敬,也是在探索这种艺术形式与材料语言经过转换之后,给观者带来的视觉感受上的新变化。
“竹形象”是符号载体,它携带着对应的文化意义。冯崇利对竹这一个传统题材进行了当代转换。他从侧重其文化符号的表达过渡到对材料本身的探索,擅用凹形的负空间,尤如在泥上写意,有文人画之灵动感。托“竹”言志、以“竹”载道。冯崇利用自己的雕塑实践,表明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可能性。
邱加的作品在中国当代雕塑中具有独特的个性,带着个人的情结和怀旧的情绪,他将一些废旧家具进行解构与重构,抽离了这些物件原有的功能性,转换并重新赋予其新的价值。这种带着时间痕迹和人为印迹的现成品艺术,是对遗忘的一种抵抗,也是对记忆的一种诗意保存。
展览现场
高珊也是风格鲜明的当代雕塑家,她的艺术个性首先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从当初的海绵、硅胶、皮毛,到这次的石蜡,都是偏向于温润细腻,又异常敏感柔软的材质。她的形态语言一般采用几何形,突显出精致、纯净和高贵的审美特性。
朱勇,对人体创作情有独钟,不断深化“裂”这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式。这次参展的作品《寻》,在材料和色泽的表现上具有新的突破。“裂”这种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寓意,你既可以理解为内部力量的一种迸发,导致了原本结构和外型的开裂,从而打破一切表面的束缚;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欲望的失控,导致人体的失衡,从而引申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失序等等。所以它是多义的、模糊的、朦胧的、象征的,每个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解读。
林森,他一直热衷于与人体相关的创作研究。近年来,他致力于为人体营造独特的场域,制造某种戏剧性的冲突。他本次参展的作品《黄金时代》和《奥林匹亚》,运用戏谑、调侃、超现实的方式,将人体分别放置在西方豪华的装饰壁龛和罗马柱头上,构成一种戏剧的张力与反差。
马文甲用木头雕刻出来的题为《储》的作品,酷似一只纸板箱,布展时,工人差点被当作一次性用品,作为垃圾处理掉。与日常纸板箱不同的是,马文甲喜欢在木雕中镶嵌眼睛。让通常看来的廉价之物,由于眼睛的加入,而成为一个生命体。
可以说,中国雕塑从根本上受到时代的影响,并为时代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当下,身处多元文化变革激荡的年代,中国当代雕塑事实上一直处于不断建构与流变之中。通过这次集中展示的方式,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中国当代雕塑现状具体而又真实的线索,也为探讨中国当代雕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实践支点。表面上看,参展的雕塑家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形式和观念上的创造,实际上,他们展示了某种思考、视角、态度、立场和价值。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雕塑家的主体意识日益彰显,他们不断突破原有的语言程式规范,让作品的意义不再仅仅依赖于形式来表达,而是更多地依赖作品的结构、媒材、符号、空间、观念的综合作用。参展的雕塑家各擅其长,各有所重。但无论是立足于写实雕塑的当代演变、还是侧重于形式语言的深入探索、材料媒介的观念表达,亦或是关注传统题材的现代转换,他们的目标和愿景是基本一致的,就是用雕塑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现实关怀,为当代雕塑建构更为丰富的阐释维度。
本次展览,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它既反映出中国当代雕塑在本体语言与艺术形式上的自觉,也反映出雕塑在形态与媒介方面的变革、以及艺术观念、表达方式、技术手段的更新迭代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雕塑家们“多向度”的艺术追求,必将对中国雕塑艺术未来的发展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部分展出作品
曾成钢 我们同行
李象群 行者
董书兵 行走的云
蒋铁骊 论道1
李鹤 生存方式·兼葭
翟庆喜 独行
张海平 中国戏曲系列NO.5
罗小平 薪火
王建国 物相-冬笋
陈辉 梦云
陈立平 临风
冯崇利 风之痕-5
高珊 呼吸系列-1
韩子健 像圣维克多山一样的山
蒋进军 钟馗降魔
李智敏 故事
林森 奥林匹亚
刘建华 齿
卫昆 吉祥的哈达飘扬在高原
夏阳 日迹
宿志鹏 键盘江湖—键盘侠
张升化 秋韵
张新 气候NO.6
朱勇 寻
王轶男 无声
罗幻 坐看云起时
肖敏 风景No.20
胥建国 大漠风尘
袁侃 净化的世界
许正龙 连理枝
邱加 基础构件
闫坤 新寓言·旧寓言
马文甲 储
魏二强 片段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 | 闫敏歆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殷铄、马子雷
三审 | 金新、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