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作战历程中,打过各国的精锐部队可不少,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这边就不说了,其他十多个国家的参战军虽然规模都不是太大,但可都是其全军抽调的精锐之师,战斗力并不弱。尽管如此,这么多国家的精锐,我们也全都打了一遍。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尚在进行的时候,印度军队中曾有人建议,根据美军和英军与中国军队作战的经验,编写一本关于中国人战术思想的步兵手册。不过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所以印军对我军大部队作战能力的认识不是太深。
1960年代初,印军以武力解决了果阿问题,其自信心更是爆棚。加之印巴分治之后印军对巴有体量上的极大优势,事实上也控制了克什米尔的精华部分,故而当时的印度处在一片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氛围中。
尤其在对印军的战斗力认识问题上,几乎所有印度人都估计得比较高。
我军之前没有跟印军有过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但通过小规模接触,对印军战斗力有一定了解。知道其战斗力不是特别强,但在战前也非常重视。
刘伯承元帅在战前指示:
打的时候,要以“雄狮搏鸡”之势来打。这次打,不是和它的边防警察部队打,而是和它最好的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度标准部队作战,不要骄傲。
对胜利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把敌人打死、打伤和俘虏。所以当我们已经迂回包围了敌人时,还要准备实施强攻,准备打硬仗,啃硬骨头。如迫不得已,必须正面攻击时,就要坚决勇敢的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决不能有丝毫犹豫!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在战前的作战会议上也强调:
我们当面的对手虽是印度的“王牌”部队,但比不上蒋介石军队的主力,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要拿出解放战争中打国民党第 181 旅和第 11 师的劲头来,准备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还要准备打第二仗,第三仗。要团结一致,发扬荣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争取全胜。
实际上就当时的印军来说,它派上来的也的确是其精锐部队,很多战斗单位早在英印军时期就组建了,曾随着英军也打过很多大仗。
不过印度人总体的战斗力其实不是特别强,或者说自古以来印度大地上的军队战力就不怎么样。所以印度总是被外来者征服,这都成了历史常态了。
跟着英国混的时候,毕竟是参天大树好乘凉,英国本就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跟着这种老大去打仗,一般情况下倒也不至于差到那里去。
但到了印度独立、印巴分治之后,印度分得了英印军的绝大部分,其军队中英军军官换成了高种姓印度人,同时也抱不着宗主国的大腿,印军的战斗力其实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过对于这些,印军的感受还不是很强烈,毕竟在南亚区域印度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凭借体量优势挤赢同出英印军系统的巴军,同时再欺负欺负葡萄牙这种破落户,自然没多大问题。但要说跟我军掰掰手腕,那意思差得可就有点大了。
而且我们前面也看到了,我军即便大体明白印军的战斗力,但也是拿出了“牛刀宰鸡”的架势去打的。印军这个情况还极度自信,这不打败仗也实在说不过去。
所以在第一阶段战斗中,印军王牌第7旅就被干掉了,西线的印军37个据点也被一扫而空。前线部队的大败让印度人非常吃惊,它们甚至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认为战败只是偶然因素。
因此印度向美英等国求援,同时调集和动员大军,还想再打一场,要挽回印度和印度军队的颜面。在这种背景下,双方第二阶段的战斗打响,只不过这一次印度输得更惨而已。
印军为了能占得优势,这一次将坦克拉了上来。
在西线,印军出动安12运输机空运了第20枪骑兵联队的AMX13轻型坦克;在东线,印军直接部署了第7轻骑兵团的M3A3轻型坦克。不过由于作战地域是高原、高山、峡谷、密林地带,印军东西两线的坦克都不多,各自只有10多辆而已,部署方式是分别配属。
我们这里所讲的是东线作战,所以涉及的坦克就是美式的M3A3了。这种坦克对我军来说是比较熟悉的,解放战争时国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就是它,其第一快速纵队在鲁南覆灭后,华野就缴获了其中6辆可以开得动的M3A3,并成立了坦克队。
有意思的是,这批坦克在国军中是原驻印军装备的,驻印军战车营接装的M3A3就是从印度加尔各答上岸,并在兰姆伽装备训练的。
而印度在独立时,装甲部队所接收的便是大量二战时遗留在当地的美制、英制武器,其中包括M4谢尔曼坦克、M3/5斯图亚特坦克、M8灰狗轮式装甲侦察车以及少量丘吉尔步兵坦克。
在第一次印巴战争时,印度曾将斯图亚特轻型坦克运到了海拔3500米的左吉拉山口,使得巴军战斗意志崩溃,最终顺利打通了斯利那加到列城的交通线,为印度抢占克什米尔的精华区域立下了功劳。
而这一次,印度为了能在高山峡谷地带的作战中求得优势,也把坦克拉了上去,显然也是在效仿既往经验。
不过由于坦克数量不多,还有出现了故障和事故。所以最终只有不到10辆坦克被分散在了德让宗、邦迪拉等地,配属步兵部队加强防御。
这些坦克虽然不多,但至少在印军高层看来可是“利器”。因为印军自以为这种地形下能将坦克运上去就是大杀器,中国军队又没有使用坦克。至于步兵反坦克这种极度考验战斗精神的情况,印军当时显然没有想太多。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当时我步兵11师执行的是远距离穿插到德让宗到邦迪拉之间的任务,这里恰恰就是印军M3A3坦克部署的区域。
当我军在11月17日成功完成穿插任务后,印军下给其防守部队的命令中就有:第67旅(印军机动部队)除一个营外,将于11月18日晨开到邦迪拉,要最充分地使用你们的坦克和其他火器扫清交通线。
其实当时的问题已经不是印军如何扫清交通线的问题了,而是中国军队如何热刀子切黄油的问题了,印军有坦克又何妨?
当时11师穿插部队有两个团,一个团向北边打,这里有印军第62旅、65旅和第4师的直属部队,是配合我军主力打围歼战的。
另一个团则向南打,南边的印军是第48旅和第67旅,因为等不到印军向北救援,所以这个团(33团,缺1营,但增加了31团2营)直接就向邦迪拉进攻了。
邦迪拉守军是印军第48旅,该旅原有3个营,其中近卫联队第5营在阻挡我军穿插时,已经被打飞了;锡克轻步兵联队第1营在邦迪拉防守时被打飞;另外一个马德拉斯联队第1营见状不妙立即南逃,之前文章中所讲的多龙桥战斗打的就是这个营。
邦迪拉南边是印军第67旅的机动部队,该旅在前面打成一锅粥的时候受命北援,其中查谟•克什米尔联队第3营北上时遇到了第48旅的残兵,该部在登嘎威利战斗中也被打崩。
第67旅另外一个北上救援的营是第8廓尔喀联队第6营,该营在北上时听闻友军已经打了败仗,索性向南逃窜并在查库宿营,准备天亮后接着南逃。
查库是印军的兵站所在地,有大量汽车,物资和弹药极为充足,另外还有2辆M3A3坦克。而这个第8廓尔喀联队第6营虽然没敢北上增援,但该部也是印军精锐中的精锐。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单从其番号中就能看出来了——廓尔喀联队嘛!
我们前面说过,印度别看人不少,但能打仗的着实没多少。英印军时期,比较能打的就是廓尔喀人和锡克人,廓尔喀兵从尼泊尔招募,锡克人倒是能自给自足(虽然这里面的事儿也不少)。
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这一传统,继续保有廓尔喀和锡克部队,并将之视为精锐。同时英军中也保留了一部分廓尔喀人部队,后来不知道怎么传来传去,廓尔喀兵就成“世界最强雇佣军”了。
这个最强不最强姑且不论,不过廓尔喀兵在印军一片矮子中确实算比较能打的。之前歼灭的印军精锐第7旅中,就有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
在西线的印军第114旅中,有第8廓尔喀联队第1营;在瓦弄的印军第11旅中,也有一个廓尔喀营。
印军当时的每个旅中下辖3到5个营,各营都是按照不同民族、宗教编成的联队中所抽出来的,其中廓尔喀营显然就是所在旅的主力。
不过印军的精锐,在我们看来也没什么,毕竟“打的就是精锐”嘛!
印军这个第8廓尔喀联队第6营在查库夜宿后,自我感觉还不错(战后俘虏供称,我军来得太快了,以为我军沿着公路追击,最快也要第二天12点才能到,没想到我军连夜从比里山口过来了),其认为有坦克支援,还有大量汽车,天亮后跑得快,所以构筑的工事也比较简单。
另外印军以为我军只会沿着公路追击,所以主要的火力都部署在查库东北高地,面向鹰巢山口方向。
印军不习惯的是我军向来有走小路穿插迂回的习惯,而且不惧夜战、近战,在廓尔喀营安然入睡的时候,我33团第2营已经在深夜抵达了查库西北方向的比里山口,并且俘获了一名尼泊尔籍厨师,了解了6公里外的查库就是印军兵站,并估计此处已有印军,因此部署连夜作战,奔袭查库。
33团2营是11师在穿插阶段的前卫营,该部在人均负重60到80斤的情况下,在高山密林中为大军开山辟路,一路追打沿途阻击印军,成功抢占拉洪桥,提前50分钟完成任务。之后在攻坚邦迪拉之战中,2营再度受命,飞兵穿插比里山口,配合团主力围歼印军。
高山密林地带的昼夜负重穿插行军、战斗,对战士们的体力和意志是极大的考验。2营当时已经极度疲劳,但为了顺利追歼印军,2营决定连夜战斗,解决查库之敌。
其部署是:5连副连长带9名战士为尖兵,其后是5连主力、营部、4连、机炮连、6连。在密林中夜行四个多小时后,于5时10分接近查库。
尖兵班在距敌哨数米,试图捕俘时被发觉,遂将敌哨兵击毙,附近房内随后接连冲出9人,亦全部被我尖兵班击毙,就此查库战斗正式打响。
我军当时的一切战斗原则都是要全歼敌军,不管其有多少人,都要做断敌前后的部署。
战斗打响后5连3排的两个班奉命到公路以南堵击敌逃跑;5连连长率一个排从西南向东北进攻;5连主力在副连长率领下由南向北压过去。
由于印军主要部署在东北高地上,4连副连长带一个排迂回过去,从北面堵住敌人,然后从北边往南打;4连主力则直接向敌东北高地进攻。
机炮连负责火力支援,营部掌握第6连为预备队,在西北侧待机,适时投入战斗。
战斗打响后,负责断敌后路的两个班(12人)边打边冲,一路毙伤敌14人,直冲公路。此时印军已有数量汽车南逃,战士们将其中一辆车的司机击毙。其头车在慌乱中又与北上的一辆车相撞,直接将道路阻塞。
我两个班的战士随即地控制垭口,扎紧了口袋,此时距离战斗开始才过了五分钟。
5连主力战斗方向,连长任玉宽率一个排冲击时遭到敌机枪火力拦阻,1排奉命将敌解决。此时两名印军突然冲出将5连长扑倒,连长用手枪将其中一人击毙,另一名印军却将刺刀插进了连长胸膛,连长忍着剧痛将此敌也打死,但自己也壮烈牺牲。5连长牺牲后,1排由指导员指挥,向东北高地进攻。
5连2排、火力排在副连长指挥下进到公路,但没有发现多少敌人,遂转向东北高地进攻,并与1排汇合。
4连战斗方向,副连长率3排向敌停车场东北迂回,遭敌火力杀伤后依然猛打猛冲,干掉了其两个火力点。一股印军想要侧击我3排,也被我警戒小组歼灭。战斗半小时后,该部已控制停车场,并从北面封住了口子。
不过廓尔喀兵打得还是比较顽强的,其后缩至炮兵阵地继续抵抗,我火箭筒班运动到敌前50米距离,5发弹干掉了敌5个火力点。随后又打掉了数辆满载弹药的汽车,敌限于混乱后,我3排成功占领其炮兵阵地。
4连主力摸上高地后,快速接近到印军营区中,廓尔喀兵敢于打近战,在距敌宿舍十余米时,有上百名廓尔喀兵突然冲出,但在我各种火力的猛烈射击下,其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此时从南侧向北打的5连已经消灭了敌17个火力点,与4连一起打上了高地,印军陷于一片混乱中,开始乱窜、乱打。
这时在公路上的印军坦克不断向我军射击,5连火箭筒班5个人此时已经伤亡了4人,60炮班长陈现学扛起了火箭筒,冲到了距敌坦克30米处连发两弹,将其中一辆坦克打着火,另外一辆坦克的印军看到情况不妙,直接弃车逃窜,遁入密林之中。
这就是我军在查库之战中所击毁的一辆坦克和缴获的另一辆坦克了,我们在珍贵的历史照片中,还能看到当时战斗结束后的场景。
印军防御阵地被打穿,坦克也被打掉后,即便是精锐的廓尔喀兵也四散奔逃。我军为了节省弹药,开始用印军的枪弹来追歼残敌。战斗到7时结束,从交火时算起,尚不到两个小时。
战斗结束后统计战果,此战共击毙印军157人、俘虏64人(击毙比例高,也说明其抵抗力度还是不小的),击毁和缴获坦克2辆,击毁汽车7辆,缴获76辆。同时缴获榴弹炮/山炮4门、迫击炮10门、轻机枪35挺、冲锋枪49支、步枪137支、手枪7支、炮弹子弹36000多发。
我军在战斗中牺牲连长以下12人,负伤排长以下15人,共计伤亡27人,敌我战损比为8比1。
在这里有朋友可能会有疑问,印军不是一个营在这里吗?为什么将敌人歼灭后,毙俘才221人?
其实这是对印自卫反击战东线作战的一大特点了,那就是战斗结束后印军编制被打飞了,但对人数则对不上。
因为印军有一个特点就是打不过了就上山逃窜,比如上面的查库战斗缴获武器数就多于歼敌数,很多印军就是隐匿山林了,几百只猪满山跑尚且难抓,更何况是上百号人。
要知道这可不是国内战争,国军俘虏经常就地缴枪,而在对外作战中外军一旦溃散,那比抓猪其实要困难得多。而且东线战场山高林密,稍微一个闪人,就藏到山里去了,找也不是很好找。
所以我军后期的作战主要就是搜缴战斗,在此类战斗中往往战果颇丰,印军的第62旅旅长就是在搜缴战斗中被击毙的。
因为很多印军是带伤溃逃的,有的就直接死在了山林中,而这一部分却不在我军战果内。所以印军的实际损失,要大于我军的统计,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到。
而从上述实际交战的情况来看,印军中的精锐实际也就那么回事,所谓什么世界最强雇佣军,真不知道是怎么吹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