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安平
《三国志·先主传》中讲,“(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曹操)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意思是说刘备终生不肯处曹操之下,是为了避免被器量狭小的曹操所害。
其实这不完全准确。曹操器量亦小亦大,如世人所知,他总归还是一个大英雄,悦服投附者甚众。刘备不肯处曹操之下,我想更与刘备的一个心结有关。
刘备不管到哪里,即使是在“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都没忘记说自己是“汉室末胄刘皇叔”;而在与曹操翻脸后,他常骂对方是“挟持汉室”“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吾乃汉室宗亲”。刘备为什么如此纠结于他和曹操的身分?只是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吗?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刘备的祖宗是汉高祖刘邦,言必称“景帝之后”;而曹操的祖宗是曹参,《三国志·武帝纪》第一句话就讲“太祖武皇帝……汉相国参之后”。曹参是谁?那可是刘邦手下第二号功臣,除开“功人”萧何之外刘邦的第一号“功狗”!
可如今呢,江山易转,曹参的后人竟然一手掌控了刘邦的后人的江山,挟持汉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如此英雄,能服气吗?能不愤恨吗?他能屈辱地跟在曹操的屁股后头混,辱没祖先的荣耀吗?
这次要说起的,就是曹操曹家的那个祖先曹参,那也是一位实打实、从不掉链子的真英雄。
1.曹参的功劳为什么排第二?
曹参的一生事业期,主要分三个阶段:狱掾,将军,相国。
秦末,泗水郡郡治沛县,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有郡、县两级官员,有地方豪族与好汉,
但是论真正手握实权的人物,曹参算得上其中一个。《萧相国世家》中讲到,“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这“数以吏事护高祖”中,就包括有次刘邦的家人和吕后犯法入狱,被萧何救出。但真正实施这些行动的,应该是曹参,身为狱掾的曹参才是主管刑狱的掌权官员。司马迁称曹参是沛县“豪吏”,这个称呼没用到萧何等其他人身上,可想而知曹参在沛县的威重。司马迁虽把功劳都记到萧何头上,但刘邦、吕后应该更清楚是谁的“恩情”。
后来陈吴首义,沛县起事,萧何、曹参领头一手策划了整个行动,让樊哙去芒砀山中把刘邦喊回当了沛公。整个行动虽然略写了曹参和萧何一样不愿当起义军领袖,但他作为维护郡县治安的主要官员,肯定是指挥这次起义行动的最主要、最关键领导人之一。
从秦县沛掾到义军将领,是一个根本的人生转变,从《曹相国世家》中,可以明显看出曹参学习打仗的过程,由易到难,由小仗到大仗。起初的战斗,他攻占的都是他最熟悉郡县部门,郡监和泗水郡守的部队,拿他最熟悉的对象练兵。然后再向外延伸,仗渐渐打大,直到打进咸阳城。在没有碰上项羽之前,刘邦的军队相当顺利,基本上没经历什么大战恶战。
和《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参加过的战斗不同,韩信往往都是战略级别的决策与大战;而记载曹参的战斗明显就细繁多了,比如在“还定三秦”后,曹参“击章平军于好畤南,破之,围好畤,取壤乡。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破之”,都是一些攻打小村小乡级别的战斗,要么曹参总是处于“从攻”的地位。对于这样级别的战斗,这样细繁的记载,也难怪战功簿上曹参记下的战功多,而等待他的真正的大战还没到来。
接下来,包括曹参在内,汉军一年内被项羽连续大败两次,刘邦就把曹参分到大将军韩信帐下。良将遇名帅,曹参才开始在楚汉争霸的战场上进入高光时刻:破魏王豹,击代相国,斩赵别将,取齐临甾,定济北,斩龙且……直至斩项羽,天下初定。这前后一对比,实际上就能看出汉军有和没有韩信的区别,曹参的大功劳都离不开韩信的领导指挥。
但是等到后来大封功臣时,为什么众将皆推举曹参的功劳第一?一方面曹参是从沛县起事时开始就冲锋在前,是开国老元勋;二是与众将领的评判标准有关,将军们只注重冲锋战斗,而轻视中军、后方张良的运筹帷幄、萧何的后勤供应、陈平的屡献奇计等人的作用;三与韩信有关,那时韩信已作为叛臣被杀,不能评功,于是韩信的前战之功就都算到曹参的身上了。这几方面因素总合起来,曹参的功劳自然是“剖符定封,功无与二”,没人能比得过他了。
曹参是刘邦最勇敢的“功狗”之一,论勇猛可能稍逊于周勃。班固讲“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虽然最后是萧何的功劳排第一,但那只是刘邦一个人的评价,用皇帝的权威强行突出萧何的“功人”地位。刘邦为什么这么干?除了与萧何本人的功劳很大有关外,其实这也是刘邦在侧面提醒众将,突出刘邦自己的“功人”地位与至高功劳,抑制将军们居功自傲,大汉江山归属于他刘邦是天经地义。压制了曹参的首功,无形中也会压低已经死去的汉大将军韩信的功劳,这是刘邦的政治手腕。
2.曹参是刘、吕手中的一顆重要棋子
刘邦、吕后怀疑过很多人,杀了很多功臣,包括发小,但就是没怀疑过曹参,想清楚这件事很重要。
起初创业时,遇事有萧何这个二号创业股东在前面顶着,所以曹参这个三号股东承受来自刘邦怀疑的压力就小多了。大事由刘邦发令,具事有萧何筹办,战事让韩信攻取,各司其责,曹参只要忠于前锋将军的职责,听他们指挥奋勇攻城掠地就行了。
但是在灭项建汉后,各种事情就诡谲多了,比如在曹参身上就能发现两个疑点:其一是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其二是曹参一听到萧何死讯,就知道自己要去长安任相了。
这两件事为什么可疑?因为大家都知道,萧何和曹参的关系自从大封功臣后就不好,众将都认为曹参功劳第一,只有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为这事,他们明面上不会狭隘地计较,但实际上已经暗生间隙。萧何真有那么大度推荐远在齐国、十年未见的曹参?还是他其实早已知道刘邦的遗言,曹参将成为他的继任者,所以他推荐曹参只是做一个顺水人情而已?这实在不好说。从萧何参与杀韩信这事上,我觉得萧何有时也是一个狠人。
而曹参呢,人在齐国,没收到朝廷公告,就提前知道了萧何的死讯,并有些得意的向下人表示他会继任萧何,这有点不像曹参一惯稳重的行事风格。这只能说明,曹参早就在宫中有内线,而且这个内线就是吕后,只有吕后才能决定继任者是谁。吕后早就把刘邦的遗言透风给了曹参,这是女人用来笼络心腹常用的小伎俩,可别忘了,当初吕后还是平民时下过秦狱,救她的人正是曹参。凭这恩情,刘邦、吕后一家能不感激曹参吗?吕后提前把刘邦的遗言透风给曹参是完全可能的。
由此我们更向前追溯,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其实是并不放心把军队大权交给大将军韩信,他同时也将曹参“迁为将军”,分到韩信帐下。这样的安排仅仅是因为曹参勇敢能战,能成为韩信的得力前锋吗?要知道曹参在韩信军中时,还担任过假左丞相和齐相国,具有独立的职权,就相当于韩信军中的政治委员吧。每当韩信大胜,刘邦就会非常轻易地驰入韩信军中,夺去韩信的军权,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需要利用韩信的时候,刘邦就让曹参以假丞相的身分放在韩信身边,一旦大业既成不需要韩信的时候,刘邦就果断地把韩信、曹参分开,两人从此再无见面。这都是刘邦的精心安排。
总有人讨论韩信当初为什么不听别人劝言自立为王,总以为韩信只懂军事不懂政治,那些人难道不能替韩信想想,他身边的曹参是吃素的吗?刘邦把曹参等人派到韩信身边,难道只是让他们听从韩信驱使的吗?
离开韩信后,曹参继续留在齐国(一度改为郡)任丞相,其中更有一层用意,就是对这个最大的诸侯国同样是有监控作用。以前曹参曾为“中涓”“执帛”“执圭”时,就承担着随军照顾刘邦的儿子们的责任,因为这层关系,让他留在齐国任相是非常合适的,不会引起齐王刘肥一族的疑心。“黥布反,参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这实际上就是曹参还掌控着齐国的军权。齐国每次派兵出外平乱,都是以曹参为将军。由此可见,刘邦、吕后放在曹参身上的责任之重、信任之深。
事情果不其然。后来曹参离开齐国,回朝任相三年。曹参、吕后一死,刘肥的儿子们马上就反吕了,成了覆灭吕氏的一支主要力量。
3·“萧规曹随”不只是曹参的治国策略,也是政治策略
曹参,曾是沛县掌管刑狱的豪吏,又是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将军,应该非常强悍、无畏才对。但是他在西汉建立后,一直表现得非常低调,隐忍,前后反差巨大,这是为什么?
曹参是从他的领导韩信的惨死上,看到了刘、吕的残酷无情,开始变得警觉和消极的吗?那就不得而知了。当韩信死于长安时,曹参远在齐国。但曹参毕竟曾是韩信手下最能打的将军之一,他们都是从生死战场上共同闯过来的,在这点上,曹参和萧何是根本不同的,萧何常居战争后方,没有和韩信一起共赴战场杀敌。所以如果曹参对韩信连一点兔死狐悲的感情都没有,我想也是不可能的吧。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也没有留下一点曹参对韩信之死的追念之情。也许曹参和萧何的关系在建汉后开始疏远,就与萧何亲自组织参予了谋杀韩信的行动有关,疏远萧何,也能疏远来自朝廷的祸端,这谁能说不是呢?
曹参为汉相后,作为朝廷的执行经理,董事长可是吕后。吕后当权,虽然信任曹参,但如果曹参自己的主意太多,老推出各种新政,吕后作为一个女人,很可能就不会放心曹参了。而继续采用萧何制订的制度,对曹参本人来说就是最安全的。即使朝里有非议,皇帝刘盈有不满,他大可以拿出前朝高祖皇帝和贤相萧何来抵挡,或由吕后来摆平。
司马迁用曹参在齐国学得的“无为而治”来解释他在任汉相后的治国策略,没有仔细点明这种策略其实也是曹参个人的政治策略与存身智慧。作为一个以弘扬大义为己任的史家,这样写是可以理解的。
4. 结束语
有次我看到有人写文章说曹参没多大能力,竟然当上了汉朝丞相,真是可笑。论军功与战伤,曹参能让朝廷众将都服气,共同推举他为功劳第一;论文治,他能让识人眼光一流的萧何临死前举荐他为继任者;论政治修为,他虽功高,却从不震主,从未让刘、吕有过疑忌。这样巍巍然稳重如山的曹参,该是何等的强大!曹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真正智者,他的既勇敢又谦忍的品格,比其他任何人更深得众人之心。
历史上曹参的形象,在我看来比较接近朱德元帅:他们都曾经是前朝军人;都是以公安局长的身分开始起义;都亲手打造了新朝的第一支军队,军中威望极高;品格都是既忠厚稳重,又勇敢无畏;虽功勋卓著,但建国后都很低调……等等。明代归有光说“曹参、周勃,俱忠厚之臣……君德赖以培养,生民赖以滋息,社稷赖以镇定”,细细思考那段历史,真是大生同感之慨。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历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说散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