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博浪沙锤击秦始皇,名动天下;下邳授书,闭关修炼;义救项伯,项伯投桃报李,助刘邦鸿门脱险;几次为刘邦屡出奇计,屡建奇功,下邑画策,一计定乾坤!晚年再出奇谋,保证了大汉江山平稳交接。他的一连串精彩故事,接连不断屡试不爽的妙计,让后世对他冠以“谋圣”,本文带你一口气看完张良的传奇人生。
刘邦在打下汉家天下、成功转型为皇帝后,这位不甚读太多诗书、悟性却极高的皇帝,某天在洛阳召开庆功大会暨总结大会。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君臣同乐,这位大汉天子正志得意满、兴致勃勃,向在座所有大臣抛出了一个问题:说说我老刘为啥能得到天下?项羽为啥会失掉天下?你们都不要隐瞒和碍于情面。史记原话是这样的:“通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皇帝推心置腹跟大家交底了,在场的王陵、高起率先回应,核心意思是:陛下你舍得分封,每次攻城略地,就分封给功臣;项羽嫉贤妒能,迫害有功之人,怀疑贤能,打了胜仗,攻下地盘,不舍得奖赏、分封。
在职场和两个口场混得风生水起的都知晓,LD这么问法,自是已有一套考量。果然,刘邦听完,摇摇头,摆摆手,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了一段记入史册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这是《汉书.高帝纪》原文记载。
刘邦生一生都未改流氓地痞习气,开口闭口喜欢骂人,即使后来贵为天子也这点品性难移。对待读书人尤其儒生,傲慢无礼和喜欢侮辱,最粗俗一次就是曾经把一儒生戴的帽子摘下当场方便。刘邦对三杰的点评中对萧何、韩信都是直呼其名,包括对项羽也是直呼其名项籍,在古代直呼其名算不敬,起码也是不礼貌。唯独对张良毕生尊称子房,张良也属于儒生一类,可谓绝无仅有,可见对张良格外尊重,也可窥见刘邦其实对有真才实学的儒生,准确说是对自己成就大业有实用价值的儒生,是可以礼贤下士,不拘一格擢用。本期重点介绍这位集谋事、谋国、谋身于一身,最终功成身退的“人杰”张良的前世今生。
秦末汉初,如果说一个人的出身家世显赫、经历峰回路转、功业波澜壮阔,那张良当之无愧。他祖上“五世相韩”,祖父担任三代韩王相国、父亲担任两代韩王相国。公元前250年,他父亲离世后,张良年幼,没有出仕为官;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首先攻灭。与大秦帝国的结仇国恨,自此结上。
当时青年张良还是寂寂无名的青年,他在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前不姓张,也不叫良,他原姓姬,名字不详。让他名震天下的是参与了一件大事。在公元前218年,张良策划了刺杀秦始皇的行动,他重金聘请一位大力士做刺客,在秦始皇巡游途径路上,用大铁锤锤击其专驾。秦始皇第三次巡游途径阳武博浪沙,实施了行刺。但只砸中副车,刺杀失败。秦始皇震怒之下,发布通缉令。为躲避通缉,他开始了改名换姓、亡匿天涯,此时改名为张良。
在隐居下邳的某一天,一件奇遇,让张良的命运发生转折,那就是下邳桥上巧遇老者,上演了千古传诵的“下邳授书”故事。张良获得老者赠送的《太公兵法》,刻苦研读,反复研究,胸中文韬武略日渐精进。
在下邳隐居期间,张良偶然做的一件行侠仗义的事,竟成为日后成功帮助刘邦躲过在鸿门宴给杀掉的救生符,那就是冒风险帮助犯了命案的项伯的救命之恩。
他一直关注天下大势,期待有朝一日择明主而从,实现政治抱负。遇见刘邦前,张良一直是在暗中活动,“做默默无名人,干惊天动地大事”是这一时期写照。直至后来刘邦分封的韩王成死之前,张良的政治理想一直是渴望复国,志在做辅助国君的一代贤相。
下邳度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在秦二世二年九月,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秦斗争的第一把火,全国各地燃起了熊熊烈烈的反秦大火,之前引隐而不发的张良,意识到肩负使命的时机已到,也投身到反秦运动。他聚集了百十号年轻人,原打算投奔刚被拥立的代理楚王景驹,途中路遇刘邦,此时刘邦正率兵攻打下邳,张良自然而然加入刘邦集团,担任刘邦的一员掌管马匹的将领。,张良常用《太公兵法》劝诫刘邦,刘邦每次听完受益颇深,张良认为刘邦是有天聪之人,英雄惺惺相惜。跟刘邦的第一次相遇、合作,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打下日后再度合作的感情基础。
张良与刘邦第一次打交道,碰撞出了火花,还未曾进入热恋,一件事旋即又将二人分开,这是第一次离别。当时张良劝说项梁立了韩国公子为韩王,叫韩王成,张良前期的政治理想是复国,辅助韩王,短暂随同韩王成攻城略地,发展地盘。后刘邦西行路经韩地,为回报刘邦帮助,韩王成命令张良护送刘邦一路西行入关,一直到刘邦被封为汉王,在褒斜道与刘邦告别,此为二次离别。
公元前206年,刘邦还定三秦,公开挑战项羽,张良写信扰乱项羽,让项羽误判,兵发齐地,为刘邦赢得缓冲时间。前有张良辅助刘邦西入关中、鸿门宴前、中,张良助刘邦脱险,今有混淆视听,项羽迁怒于已扣在身边的韩王成,也就是张良前期一直辅助的韩王,在彭城杀死韩王成,张良侥幸逃脱,回到刘邦身边,被封为成信侯,从此忠心不二追随刘邦。现实让张良发现,曾经复国的理想已成为泡影,毅然决然一心归汉。
张良辅助刘邦,屡出奇计,或助其旗开得胜,或助其死里逃生,或助其韬光养晦,争霸天下,后为帝位稳定交接,一定江山,对大汉王朝的重大贡献,几件事梳理如下:
一是在刘邦起兵西行攻打关中途中,张良献计拿下宛县,避免腹背受敌,让刘邦西行二战告捷(首战告捷是智取陈留,郦食其首建奇功),极大鼓舞了士气。在刘邦西行途中,张良路遇刘邦,在知道刘邦准备绕过宛县西进,忽略腹背受敌危险,明确指出致命漏洞,避免了危机,采用张良的虚实结合、大军压境假象和另一谋士“约降”建议,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南阳郡,依次复制,西行之路一路绿灯,所到之处,守军闻风而降,刘邦不断接纳降兵,队伍不断壮大,加速进入关中。
二是张良及时叫停已进入关中的刘邦与秦王子婴展开正面决战,提出了设置疑兵、收买秦将、发动突袭三点核心建议,智取峣关,彻底平定关中,这才有后来与关中秦民“约法三章”,民心独向刘邦,建立了稳定可靠的根据地。
三是在刘邦进入秦宫后,张良清醒地认识到要将一统大业进行到底,果断劝阻住刘邦不要过早享受穷奢极欲生活,重蹈秦国覆辙。让刘邦清醒过来,为了统一天下的长远利益,忍痛割爱,即日撤离秦宫,还军霸上。
四是张良巧用与项伯私人关系,成功进行危机公关。在鸿门宴前、宴中,助命悬一线的刘邦成功脱险,躲过了行将被歼灭的大祸,刘邦集团军事力量毫发未损,为日后楚汉争霸卯足资本。
五是在刘邦彭城大败后,张良审时度势提出了“下邑画策”,核心要点是拉拢韩信、黥布、彭越成为汉军盟友,组成统一战线对抗项羽,奠定了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基调。项羽垓下大败,结局完全按照张良的设想走向。称之谓一计定江山不为过。
六是在刘项荥阳拉锯战中,张良及时谏阻郦食其向刘邦提议即将施行的分封六国国君后裔做法,提出了赫赫有名的“八不可”建议,加强了统一战线,让刘邦及盟友阵线避免了一次行将分崩离析大折腾。
七是在建都百年大计上,明确表态支持小人物娄静建都关中的建议,最终促使刘邦棋子落定,建都关中。张良为巩固西汉王朝基业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八是晚年献计,聘请“商山四皓”站台刘盈,成功保住太子刘盈之位,储君稳定,保证了大汉王朝早起权力平稳过渡。
张良在刘邦论功行赏时,婉拒了刘邦让其随便挑选三万食邑的提议。要知道,当时文臣之首、排名第一的萧何才获封赏一万的食邑,武将之首(七个异姓诸侯王在计)排名第二的曹参才获赏八千食邑!深知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张良为了避免成为众人嫉妒的焦点,明智的放弃了这种即使是当之无愧的超高封赏,完美的诠释了功成身退。如果要在史册上寻找一位谋事、谋国、谋身的完美典范,张良是当之无愧一个。千百年来,张良由于出神入化的谋略,屡试不爽,屡建奇功,自身亦功成身退,隐退江湖直至寿终正寝。他因此被后世尊称“谋圣”。在历代的文艺影视作品中,张良就是谋略的化身,他的事迹、他的谋略,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彩的内容。
对于大谋士张良,你又是怎样看呢?欢迎评论区里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