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知乎话题“MMORPG 游戏在游戏机制上有什么问题?为什么都在不断没落?”,苏千夏的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093189/answer/2816011721
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
好问题,也看到不少大佬有聊自己的想法。
其实跟机制没有啥关系,MMO的机制拉到细分赛道都是好刷子,出了不少爆款的。
而为什么MMO赛道本身已经有日薄西山的感觉,简单来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新的白纸用户、导致没有新的产品跟上了,二是老的产品整体已经不会再对新增抱有太高预期,故而更多的倾向于“圈地自萌”。这两者共同的作用给人的感受就是“在没落”,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些产品活得很滋润,而大盘上确实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占比是属于这些常青树产品的(尽管相比几年前是有一定的萎缩的)。
其实核心来说,这个品类本身是在“没落”了,因为用户在变化,这里的变化包括用户的成长、生活状态的改变,和新增用户的转化,而游戏作为娱乐产品,必须要跟上玩家的脚步才不会被淘汰。
所以对于老产品来说,他们主要是调整自身以适应原有用户群体的需要,对于这类游戏主要表现的就是内容上的调整,比如删去参与率不高的内容,换一个新的内容来迭代,这种操作的目的都是避免老用户流失,是“稳盘子”;又比如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以适应潜在目标用户的需要,以期获得一些新增。
就目前而言,通常老产品的新增量级不会太大,两款翻红的产品比如剑网3(安史之乱~剑胆琴心版本)和倩女ol(微微一笑联动)都已经是游戏产品营销界的教科书案例了,时间也都比较早了,那个时候还存在大量非游戏用户可以被转化;而2017年之后,已经很难再看到老产品的现象级翻红,即便是天下、逆水寒(2周年)的数据上扬,也都只是在预期范围内的合理新增。
诚然相关开发人员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但确实有一些生不逢时的感觉,因为已经没有可以发展的新用户了,产品本身的历史包袱又太过沉重——这种历史包袱会呈现在开发和游玩两个方面,开发觉得遍地是坑,玩家玩起来会觉得太难上手看都看不懂。
目前大家开发态度还是比较保守,倾向于做加法,敢于去做减法的产品很少,毕竟做了减法就意味着要牺牲掉一部分老用户,令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那么新品的话,这里需要先给大家传播一个认知——不是所有的产品一立项就能成,也不是不成的产品就都是砍掉的。而更多的产品是没做起来,赶紧换赛道;或者做到一半觉得不对,立马换了赛道的。所以非常大量的MMO新品选择了其他赛道,这里面包括但不限于开放世界、SLG、女性向等(虽然开放世界比较像是一个重灾区)。
目前(近3年)大家能够看到的新品普遍是端改手的产品,比如天刀手游、天谕手游,和已经测试过一次的逆水寒手游,至于像是《一念逍遥》这样的产品,它主打的是放置,也就是人家根本不当MMORPG来发了。
对于游戏整体大盘的一个简单概括,可以看一下下面这篇回答:<怎么看待未来中国游戏行业的发展?>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4156522/answer/2425220113
对于细分赛道而言,MMO品类的演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作为前MMO策划,这篇回答会带大家简单回顾一下现有MMO产品的发展、以及对应的用户习惯的迁移,然后简单聊一下老产品稳盘和新产品扩盘方面的一些思路。
产品发展及用户习惯迁移
现有产品和用户
对于这个赛道来讲,期望寿命单款产品应该在5年+,而近几年由于研发成本和发行成本以及细分品类的“侵袭”,非IP的MMO新品很难见到了,所以这个盘子分析起来可以相对更加静态一点。
目前MMO的主要产品矩阵(国内)笼统概括如下:
网易:梦幻、大话、天下;倩女、天谕、逆水寒;
腾讯:天涯明月刀、寻仙,及08年前后QQ系(QQ三国&QQ幻想等);
金山西山居:剑网3;
完美:完美时空、诛仙等;
搜狐畅游:天龙八部;
盛趣、巨人:传奇、征途;
暴雪的魔兽世界在国内也占有一定的份额,FF14是sdo联运的所以也没有写进去。
简单拎一下几个核心产品:
- 天刀和逆水寒,两个以“武侠”为卖点的MMORPG,一个道具收费一个时间收费,引发用户大规模流失的原因都是“氪度加大”;
- 剑网3,网游领域独一无二的后起之秀+常青树,算是国内比较早尝鲜UGC+亚文化营销的产品,并且一直保持比较良好的付费口碑,历史上几次舆论事件普遍围绕外装、技改;重制版引发过一次大规模流失,但是也靠玩法救回来了(也是国内wow换皮做得最好的一个,用户盘子方面也比较神奇,玩剑3者普遍未深度玩过wow,而玩wow的看不上剑网3)。
- 传奇,目前以各种基于1.76版本的魔改比较多,sdo自己的热血传奇、传奇世界可能浪花都不如这些“私服”的大,但是营收和roi就另说了;
sdo这家厂子可能最被年轻一代知晓的还是2014年的lovelive,以及现在的FF14;
- 网易系的核心主要是经济循环,梦幻大话将这个点保持得比较好,倩女其实在跨界联动方面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产品,本质核心还是经济循环,天谕则是在网易系游戏的画质方面开创了一些先河(2011年);
- 诛仙的话,早期也是以重氪闻名,且算是非常非常早的ip产品(小说改),并且目前非常多的仙侠mmo产品是以诛仙为基底的(长不长线不知道,短线圈一波挺稳)。
那么基于上述产品矩阵,我们可以简单粗暴把用户粗划为两个大类:
第一个大类,是基于《传奇》、《征途》驯化的国内网络游戏初代用户,这类用户的游戏习惯可以简要概括为:
玩的就是“赢”的快感,普遍接受高风险pk(输了会有严重损失和死亡惩罚的);大氪认为玩游戏就是要花钱,接受赌概率,比钱多,中小氪则降低这方面投入,或想办法规避损失。
第二个大类,是基于《魔兽世界》、《剑网3》、《FF14》驯化的年轻用户,这类用户的游戏习惯可以简要概括为:
他们更渴望友好和温暖的互动式触媒体验,基于一个温馨友好、风险可控的环境里,享受朋友陪伴的温暖感受。
而更加细节去描述这类用户的行为,大致如下:
- 仍然有一部分用户玩“赢”的快感,但不接受高风险pk(输了不会掉东西),并且非常讨厌这种不可控的风险,认为pk是竞赛体验;
- 另外一部分用户玩副本,比如打金的和团队合作,整体以成长、获得为主(想一想副本掉大铁的场面、自己DPS/HPS排第一的场面);
- 还有一部分用户重度社交,通常截图风景党包括在这类里面。
通常单一玩家的体验痛点都会比较复合,其中一项为主,其他一或两项为辅,比如说:
- 一定不会错过竞技场的玩家,打本可能有时候忙就不打了;
- 日常爱好打个本的,可能竞技场就很少打;
- 看着朋友是打本还是打jjc就陪一下,而个人并没有非常明显倾向的。
这两类用户其实是一根轴的两端,一类倾向于把游戏当做现实的反面,渴求的是“释放”,一类则更倾向于把游戏当做现实的延伸;实际我们真正遇到的用户通常会有所倾向,释放和延伸的占比不同构成了他们的不同表现,也构成了上述产品矩阵。
(眼熟我的童鞋会发现我很喜欢用这种分析方法。)
注:上面的产品不一定设计之初就是这样去构思的,但最终它们验证下来的结果就是如此。
用户迁移
用户会成长、会有新增转化,这样就使得产品是需要不断去揣摩用户需求,从而使自己进步的,所以这里会说一说比较动态的东西。
第一个问题是用户自己也会成长,狭义的“成长”比如:
刚接触游戏的时候还未成年,随着游戏老化,自己慢慢也到了升学的关键阶段:这一类用户,有一部分会在跨过关键阶段后再回流,但能否回流成功,主要取决于游戏学习成本及原有社群的留存和接纳度。
通常这类用户如果不能在考完试之后马上回流成功,基本上可能一直会是个种子,逢年过节可能会有一个假性回流,但很难成为真正的稳定用户(因为无法留存)。
刚接触游戏的时候正处于青少年,还在念书,随着游戏老化,自己变成了打工人:这一类用户会成为盘子5年+以后的消费主力,只要你游戏数值坑挖得深浅得当,读书的时候得不到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心锚,基于此,会产生报复性消费。
刚接触游戏的时候是个初入社会的青年群体,还没有组建家庭,随着游戏老化,自己也有了家庭、进入“中年”:这类用户能够放在游戏里的可支配时间会逐渐减少,兴趣点也会逐渐转移(比如原来追求操作的,可能不那么在意了;原来追求社交的,可能从亲密社交变成了大团社交,或者开始渴望“领导”的感觉),那么表现就是换一个新的品类来玩——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传奇、征途的用户,其实后来相当多的这类用户转到了SLG,去玩coklike.
刚接触游戏的时候年龄已经比较大了:这类用户通常随着时间推移更倾向于流失(因为兴趣点与游戏能提供的已经不再匹配),流失之后可能就转向短视频等等其他触媒。
那么广义的“成长”,比如:
兴趣点被反复刺激后,能带来的兴奋感减弱了。比如:
- 原本可能觉得“赢”很快乐,但是时间长了发现没那么快乐了,反而是“输”的不爽让人更加不爽一点;
- 原本可能觉得“获得”就很好,但是时间长了发觉“获得”好像也没什么意思,我还想要“炫耀”;
认知水平的提升使得兴趣点变化,比如:
- 原本可能觉得109级就很强了,到了109发现129更强;
- 原本可能觉得“社交”很快乐,对于画面什么的无所谓的,结果后来发现“沉浸感”会更有意思,且基于“沉浸感”的“社交”才能给自己带来乐趣。
那么不管是哪一种“成长”,带来的效果都是用户会有新的需求产生,这些需求被老产品满足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有新的产品能够满足这些新的需求,那么新的产品就能够稳住第一批核心用户,只是核心用户的量级的多少、及付费能力的强弱。
第二个问题是新增转化,那么新增的用户和老一辈用户因为其成长背景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带来认知观念不同,这部分决定了用户当前兴趣点的差异,以及他们兴趣点的天花板在哪里。如果我们把兴趣点划分为策略和动作两类,现在比如说找了一群60岁的用户来玩《只狼》,那留存数据肯定不如20岁的好,因为60岁的用户大多数所能够接受的天花板就是休闲三消(国内环境下);而找一群60岁的用户去玩非RTS方向的SLG,效果会比让他们玩《只狼》好很多。
影响这部分的因素主要产生在青少年时期,年龄增长后学习接受新的事物的能力通常来说会有一定下降。
上面这个例子比较极端,旨在说明白这个“差异”会有多么夸张,更加实用的例子是中年用户接受传奇类产品、coklike产品,而青年用户通常更接受阴阳师、原神等产品,并且这两类用户大多是不能互相理解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slg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向rts去转化,其实深度观察会发现,从传统coklike,到率土like,再到现在的rok、重返帝国等产品,用户是越来越年轻的,差异就在于操作强度和思维深度,但另一个问题是越年轻的用户短期付费能力越弱(长线付费潜力会比较强),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潜在发展方向
老产品稳盘
目前各家老产品都有自己的护城河,比如:
- 老产品(2005年及以前)的经济循环;(现在想一想为什么MMO赛道大家都做经济循环,可能是《征途》验证了封死经济循环走不通..)
- 上世代产品(2006年~2010年)的社交;
- 新生代(2011年及以后)产品的以高品质写实画面作为主打的复合体验;
- 再比如传奇类普遍缩短了成长时间,把重点都放在“爽”上等。
基于此可以给出一个通用的方法论,即分析自己的用户,对用户进行聚类后针对性做小幅拉升,这里给出两个模型作为参考:
第一种,付费层级模型。
通常带有自由交易内容的mmo产品,是很难根据普遍的“超大中小非”来简单粗暴划分玩家的,但可以以此为依托,按照付费深度将玩家近似地归入这五个类目里:
- 超R,指的是一个人能养一个队伍,且所有的号都是顶尖号的玩家;如果牵涉到卡级,比如这个人可能养了一个队伍的次最高级段的顶尖,但是付费额度已经超过普遍的最高级段超R,那么他就是超R。
- 大R,指的是有一个顶尖的角色,可能有一些其他的号用来养着这个主号的玩家;(这种在网易系mmo里太常见了;)
- 中R,指的是有一个较顶尖的角色,肯定有一些其他的号来养着这个主号的玩家;(这种和大R的区别仅是付费额度的不同;或者是有一堆一般的号,想玩哪个玩哪个的玩家;)
- 小R,指的是有一个一般的角色可以胜任大部分游戏内玩法,并且这类玩家通常肯定有很多个更小的号养着这个号;
- 非R,指的是没花过钱,有很多个很小的号,有一个相对比较大一些作为主号,并且将所有的资源都向主号倾斜的玩家。
如果这个产品有一个线下交易市场,比如说网易藏宝阁,那么直接根据主号的市场价值去划分玩家的付费层级可以更干脆,比如说超R可能10万+,大R是5万+,中R是1万+,小R是1000~1万,非R是1000及以下(这部分用户付出的只有时间,号的价值几乎等于时间价值)。(这里和细分赛道不一样,细分赛道的用户非R就是0氪。)
第二种是行为模型,pve、pvp、pvx(风景党,注重外观),并且每个小类里还可以再拆分:
- 合作型pve,这部分用户注重pve内容的挑战性和合作难度要求,喜欢并享受更难的挑战;
- 养成型pve,这部分用户注重pve内容的奖励,把难度做太高了这帮人还会骂人的那种;
- 竞赛型pvp,这部分用户注重pvp内容的匹配公平性和关卡平衡性,希望获得的是类似竞技游戏的竞赛体验;
- 杀手型pvp,这部分用户注重pvp内容的风险性和刺激感,以“获得他人的收益”为主要目标,最典型的玩法比如劫镖;
- 养成型pvp,这部分用户更在意内容本身给的奖励,且获得奖励的快乐可以压过关卡不好玩、匹配不平衡;
- 角色型pvx,这部分用户注重角色外装的丰富和美观,以把自己的角色打造得够炫够好看为主要目标;
- 模拟经营型pvx,这部分用户其实是来玩模拟经营的,也就是通常需要一个家园系统作为支撑,他们会更在意家园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追求内容与角色型pvx其实几乎一致,但是以家园中的家具和装饰物作为载体;
- 社交型用户,这部分用户通常以pvx为主要核心(你问他们追求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反正就跟风呗,但是每天都会上线),但他们的主要行为是与人社交,社交对象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或者目标是“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与pvx用户的区别是前两者单纯享受收集的快感和获得感,社交型用户以“他人眼中的价值”为主要目标。
将上述两种模型复合叠加后可以针对性分析用户需求并输出内容,这里给两个例子来辅助说明“有效内容”和“无效内容”:
- 已知一个pvp内容参与率走低或已经很低趋近于0,分析用户需求后得知除养成型pvp以外,主要提供给竞赛型pvp用户,但是在关卡平衡性上有一定的问题,玩家无法采用群体策略博弈,对局结果趋向于“开局确定”。
分析后,新的内容采用平衡性设计给玩家创造博弈点,对局结果趋向于波动未知,竞赛需求得到满足——这是一个典型的有效内容,经过审慎评估后达到了设计目的;
- 已知一个pvp内容“感觉有些年头了”,期望做个“新的”,于是在pvp玩法中融入了大量pve内容以期给用户“新的刺激”。结果参与率还不如老的,因为用户觉得你这个pve内容加的画蛇添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效内容”(尽管它可能在别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写这个案例的时候真的感觉好的千篇一律,坏的各有各的坏法……
新产品扩盘
对于新产品而言,基于当前赛道,新品能不能抓住一批用户的心很重要,那么新品可以发展的用户比如:
- 基于当前赛道里已经有过经验的用户;
- 在别的赛道有经验,在当前赛道是白纸的大盘用户;
- 在游戏赛道没有经验,在这个题材上有广泛涉猎的跨触媒泛用户;
- 在游戏赛道毫无经验,与这个题材也毫不相关的,可能只是你营销的时候顺便被你骗来了的完全泛用户。
其中第一类会成为新品的高潜核心用户,第二第三类会成为新品的高潜非核心用户。
新品就需要再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多问几遍自己“为什么别人会来玩我的游戏”?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可以得到几种解:
- 这些用户从别的产品流失了,来玩我的游戏;
- 这些用户觉得现在在玩的产品没意思/太贵了/朋友走完了,于是试试看来玩我的游戏;
- 这些用户有了更高的挑战和需求,我能够多方位立体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来玩我的游戏;
- ……等等等等……
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差异化”,那么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务必要保证你的产品细节是完全符合潜在用户需求的,这里也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件事情:
- 某游戏搞跨界营销,号称快意江湖,但是吸引了大量的跨触媒用户,结果跨触媒用户觉得这个游戏并不符合他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江湖”,转而去了其他的竞品;
- 某游戏期望面向30岁左右的用户,以男性为主,文本也按照他们的口味来写,角色形象和画面也按照他们的口味去设计,但战斗中融入了大量的动作成分,结果30+的男性用户完全接受不了战斗设定,而25+的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无法接受文本和角色形象从而流失。
以上,写了好久~
P.S 近期可能晋升答辩期或者找工作面试高峰期,笔者本人最近不晋升也不跳槽,如果有幸帮到你,回来给我点个赞就好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