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垂柳新枝的摇曳中如期而至。早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中国人就有了清明扫墓的习俗。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全世界的华人都会在清明时节踏青扫墓、祭祀先人。
那么佛教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是否主张给亡灵焚烧纸钱吗?我们又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祭祖?一起来听听宗舜法师怎么说。
佛教主张给亡灵焚烧纸钱吗?
作为寺院来讲,清明节一般会举行一些超度法会,大的举行水陆法会,小的也做一些诵《地藏经》、念普佛,还有晚上放焰口等等超度活动,主要是从佛教方面对亡人、先人的感恩。
作为我个人来讲,因为出家以后隐水生涯,不能保证在每一个清明都能够回到祖坟,或者给先人扫墓、上香。但是我们出家并不是完全没有感情,也不顾亲情。我们会用自己的一些方式来祭祖哀思,我们会在自己的房间里面专门诵一部经,有时候短的像诵《阿弥陀经》,长的像《地藏经》、《法华经》为他们祈祷,会专门为他们去做一些供僧,用这样的一些方法来祭祖哀思。因为毕竟出家人也是人,出家人也还是会念自己的父母,乃至所有的亲人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关于给亡灵烧纸的问题,我经历过一个反复的思想斗争。在没出家之前,随着风俗也烧纸。学佛以后,就是归隐没出家,就觉得烧纸是迷信的,是跟佛教的意义不合的。
佛教没有烧纸的传统,起码是在佛教的经典里面看不到这个记载,所以我那时候坚决反对烧纸,谁要烧纸我就要说谁。再等我出家以后,遇到寺院里做佛事,他们也在烧纸,要叠元宝,好多居士甚至都在叠,他们一边叠一边念咒,念亡灵咒,一边念阿弥陀佛,然后把这些纸都折好,一袋一袋的,最后在佛事结束后毁掉,这时候就对我的思想转变有一个很大的震动。
我发现我可能过去过于鄙视的一些很俗的行为,可能它里面含有它一些合理的因素,但对于亡人来说,他们并不能收到真正的纸,而且这个纸钱在阴间里也没有什么用处。
如果有什么约定俗成,烧纸说不定有用,但是大部分还是没用的。这种意义,多半是寄托了我们对先人的一种追思。如果你觉得是诚心的追思他,希望他的生活好一点,用这样的心去烧,我觉得能算是一个顺应风俗,无可厚非。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祭祖
首先是要把这个的观念先找回来,然后培养足够的诚意。找回这个观念,把我们失落的这种良好的传统找回来,因为这种孝道不单纯是一种基于血缘的,它更多的是讲社会的关系,它讲社会的分工、社会的责任。
因为这个分工就意味着责任,长幼有序,我们看到的好像就是一种不公平,现在很多人说要平等,说儿子要像老子的命,你是我的老子,你就得做我的主。女人就说我要跟男人平权,因为觉得我的权还不够,我要和你一致。
大家都希望平等,人生下来都平等。要从佛性的角度来说,连佛、心佛、众生上的差别,本来就是平等的,佛都还愿意跟我们平等呢,我们干吗不愿意跟自己的儿孙去平权呢?不愿意跟女人平权呢?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哪儿呢?其实他们忽略了一点。
社会的分工角色的不同,它其实是代表了相应的一种责任的,作为长辈对幼辈是有抚育的责任;作为幼辈对长辈,将来在他们老的时候,病的时候有赡养的责任。它其实更多的标榜是社会需要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之上,所以强调孝道不再单纯只是所谓的血缘的追溯,是我们要维护这个责任的基本原则。
第一,首先要找回这些传统;第二,要有足够的诚意。这个足够的诚意的意思就是说,我做的一切是发自我内心的,清明从世俗也好,从佛教的角度也好,它都是表达我们古人所说的“慎终追远”,就是很谨慎的、很严肃的、很庄严的对待生死了结的大事,然后追怀先祖对我们的养育,希望我们能够继承他们的遗志,能够把这个世界发扬光大,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佛教里有没有清明节一说呢?
佛教没有清明节,但是佛教有一个佛欢喜日,就是七月十五日。
生前多尽孝,可以死后不烧香吗?
清明节这天从佛教的仪式上来讲,可以在佛像的前面摆一张自己亡人小小的照片,摆在矮的地方,佛的前面。然后在他面前摆上茶水、点心、水果、燃上清香,然后在他的面前可以诵经。如诵《金刚经》、《般若心经》、《阿弥陀经》、《地藏经》都可以。如果没有时间,至诚合掌在那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
摄影|小土、慧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