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辑宁楼:一块石碑背后的千年州衙
俗话说,天下衙门朝南开。朝南的衙门多,可有千年历史的古衙却不多。
宁县辑宁楼,在陌生人眼中它和钟鼓楼差不多,其实,它是宁州州衙正门。始建于922年。
这是陇上为数不多千年古衙遗存。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1 群山环绕,绿水荡漾,一句诗词中的古城
楼,在古代,绝对是不简单的建筑,更代表着一种精神。在岳阳楼,能领悟浩渺烟波中的先忧后乐;登鹳雀楼,能体会出更上一层楼开阔;到大观楼,能感受出滇池八百里的风情。
在辑宁楼,将感受到什么呢?辑宁楼在宁县县城,这是一座很耐人寻味的古建筑。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秀色半城坡”。这就是宁县县城了。在西北,获得如此评价的古城并不多。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古城,能获如此评价,无疑是令人惊奇的。
一个冬日的早晨,我们驱车500多公里,寻访陇上硕果仅存的千年州衙建筑。宁县,在历史上人们更多地称为宁州,在它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成为宁州的历史有千年之久,而宁县则不足百年。
顺着高速,上了董志塬,走不远就是和盛,从此处下高速,往前而行,过一座凌空飞架的大桥之后,就进了宁县县城。
县城错落有致地散落山间。过桥后,走不远,一道大坡,就异常突兀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有些惊讶。弄不清,好好的街道,为何忽然变成了这个样子。宁县的朋友贺柏林说,这就是宁县县城的奇特之处“一城秀色半城坡”。
城市形状往往和选址密切相关。黄土高原上,城池的选址首先要考虑道路交通、水源的因素,其中水源是最为重要的条件,比如陕北的府州古城为确保水源,将城池修建在河边,而陇东的庆州古城虽在山岗上,但却专门修建了取水地道。宁州古城也不例外,这是一处四塬三水的交汇之地。宁州古城有早胜、春荣、南义、和盛四塬交汇于此,有马莲河、城北河、九龙河三条河流在此汇合。
“宁州古城有几个特点,既是山城,也是水城,还是龙城。山城是因为古城四周群山环抱,东山隆秀,南山突兀,西山逶迤,北山则形如卧龟,将脖子伸到三水交汇之处饮水。”贺柏林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四面青山三面水的特点。
究竟是谁选择在这里建城。这是先民的自然选择,早在夏末周人就在这里发展农业,县城边的庙觜坪遗址就是他们留下的遗存。可以说,这座千年古城,其历史之久远,在陇上众多古城中也是少见的。
2 灰砖,红柱,飞檐,拱门,小城中的辑宁楼
好山,好水,好城,那么地处古城核心位置的辑宁楼,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跟着贺柏林我们来到了辑宁楼。这是一处十字路口,四条道路形成一个盘旋路,车辆绕着辑宁楼而行。辑宁楼并不高,只有一层,红色明柱长廊,在蓝天白云下,很优雅地展现它的身姿。说实话,这样建筑并不鲜见。我们曾看到过张掖、酒泉、陇西、武威、庆城、靖远等地的钟鼓楼或城楼,它们雄踞高台之上,或者两层,或者三层,高耸入云,令人仰望,隐隐然带着雄镇八方的气势。同这些建筑相比,显然辑宁楼没有这种气势,它有些小巧,只有一层,再加之地势缘故,仅从外貌上看,让我们寻访有些失望。这种差距是由于它们不同的功用所造成的。鼓楼是用来计时、警戒的建筑,故而要修建高耸,鼓声才能响彻全城,才能居高望远。城楼则是城市的守护者,雄壮高大,才能震慑敌人,经得住战火。辑宁楼显然不具备这些功用。
朋友们介绍说,辑宁楼是宁州旧州署的门楼,楼高25米,东西长23米、南北宽11.5米,整个建筑大体分为两部分,上部是楼,下部是砖石砌的墩台。
穿过车流,我们经过门洞,左手就是楼台阶了,上去就是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了。这是一组面阔五间,高15米,东西长16米,南北宽6米的建筑。
“天下衙门朝南开。”作为州衙的正门,自然也是向南的。推门而入,大厅内几位年轻人正在忙碌,看得出来,他们正在组织一次展览。这里是“印象宁县”展馆,独具匠心地展现了宁县历史脉络和今日成就。在大厅里,我们发现辑宁楼又分为上下两层,左手有窄窄的楼梯,可以上去,是个类似阁楼状的建筑,上面空空如也,没有什么东西了。
出门向四周眺望,也没有居高望远的感觉。回头看,楼上还绘有《公刘拓荒》、《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傅介子计斩楼兰王》《狄仁杰骑青牛斩九龙》等故事,讲述着它曾经有过的不同寻常来历。除了辑宁楼外,宁县还有个辑宁坊,这也是州衙的建筑。这是三连木坊,依旧南北方向,正面是匾额“梁公旧治”;后面则题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普普通通的辑宁楼,究竟有啥不同寻常的来历呢?辑宁楼是后梁时期,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宁州刺史牛知业修复宁州署衙时修建。至今,已有千年之久了。尽管其中经历了不断重建,但其格局没有什么变化。
这样说来,辑宁楼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千年古衙的遗存。事实果真如此吗?有什么证据呢?
3 牛公碑,一块石碑,记载的千年前修建往事
证据是宁县文化馆内的一块石碑。它就是当地人所说的牛公碑。这位牛公是何许人呢?牛公名叫牛知业,这块碑就是因他而立。牛公碑立于公元922年,这年是后梁末帝龙德二年。
牛公碑记录了一场大战。此时,朱温已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梁,然而天下并不太平。相反在经过长期的战乱后,藩镇割据更加严重了。在陕甘交界处,占据凤翔的李茂贞政权,同后梁多次发生战争,一度攻占了宁州。宁州是守卫长安的前哨,故而龙德元年牛知业奉命收复宁州。
牛知业是陇西人,出生官宦之家,其父就是朝廷重臣。他本人更是文武兼备,多次率军出征。牛知业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身份率禁军收复了宁州。此时,宁州城池破败不堪,人口稀少,百姓不是逃匿,就是死于乱军。而民间资财,也挥霍一空。这位牛公自己出资,利用农闲时节,动员百姓修复城池。宁州州衙也就在这时新建。
我们从辑宁楼下来,就去了文化馆院内寻找牛公碑。文化馆距离辑宁楼不远,进门入眼古树森森,左前方是金代的贞元铜钟,钟亭之前就是牛公碑了。这块碑高2.2米,宽1.1米,碑额上书“刺史牛公建修衙之记”。碑文记载了修建城墙和公署新建衙门的全过程。开头说,宁州是蒙恬收复三十六郡之一,接下来说了牛公的种种事迹。说到收复宁州时,用了比较夸张的笔法,说瞬息之间收复宁州。随后,数月之间将宁州城墙修好,垣若长云。在新子州之南,修建门台之高观,为颦鼔吹角之所,又修建了下马门、中衙门、戟门、大厅、小厅等等附属建筑。然后是库房诸曹等附属部门。最为难得,牛公是自己掏钱完成这些公益事业的。这是宁州古衙最早兴建的证据。
到清末,宁州州衙有正堂五间,二堂、三堂各三间,堂东是幕厅、堂西则是府库,堂前有东西厢房六间,分别居住知州和同知。通道中为戒石亭、最前为仪门、在前为大门(辑宁楼),上设置鼓角,州一级的机构中还有州判、吏目,有布政分司、按察分司等等机构。有人说,修建的门台之高观,就是辑宁楼的前身了。
不过也有人说,千年间,辑宁楼兴废不断,早就不是当时风貌了。也有人认为,州衙的大体格局延续了下来,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千年古衙,留给人们的是几多迷雾,几多遗憾。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