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曾医生想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算是有感而发吧,希望我的粉丝看完后都能重视起来。
前两天,我收到一位粉丝的来信,信中写道:
“曾医生你好,我最近遇到一件事,心里很纠结,希望通过文字寻求您的帮助。
前几天发小突然来找我,说家里的老母亲突发心肌梗塞,好不容易砸了17万,人才得以从ICU中抢救回来。
现在又被医生告知,要想保证母亲今后的生命质量,就必须再做一个心脏搭桥手术才行,至少还要再准备几十万。
发小这次来找我呢,就是想找我借些钱。
作为多年老友,我很想去帮助他,但同时心里又很纠结。
借钱吧,知道治病是个无底洞,还上这笔钱遥遥无期,自己手头也没那么宽裕,而且自己也有一家老小要养。
不借吧,心里又实在是过意不去......
说真的,在现实面前,我真的做不到和年轻时一样,把情谊看的比什么都重了。
最后拧巴了半天,还是微信转了1万块钱给他,想让自己内心好受点。
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 想听听您的看法。”
曾医生的回复:
首先感谢这位粉丝对曾医生的信任,我很能理解你内心的纠结,我之前也遇到过和你类似的情况,最后处理的方式也和你差不多。
这种事情很难有标准答案,不必强求让每个人都满意。
我们大多数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背后谁都是顶着生活的巨大压力的。
我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要养,在现实面前,没法和年轻时一样把情谊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
另外,1万块虽然看似不多,但每一分都是我们的辛苦钱,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相信你的朋友也能理解你的难处。
毕竟,疾病、事故、意外都是人生旅途上的暗礁,指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遇上,我们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家庭做好打算。
要知道,即使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只有0.1%,可遇上了,对一个家庭都是100%的伤害。
说到这里,曾医生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
江苏的吴先生,39岁,当了半辈子老师,安守本分,兢兢业业。而就在前几天突然出现在论坛上,请网友投票决定父亲的生死。
他父亲骑电动车不慎摔倒,没想到一次小意外竟造成了严重后果,脊椎受损、肺部感染。
从家乡转去省会城市的医院,做完两次手术休养半个多月后,父亲终于慢慢好转。
可是一家人刚出院回到金坛的家中,伤口却又突然开始化脓,同时出现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问题。
不得不再次住进ICU,一天花费少则两三千,多则五六千。
这时医生告诉吴先生,如果保守治疗,短期内他父亲就可能有性命之忧,有可能下周末都撑不到。
如果做开颅手术,康复的几率也很小,一百万花下去也不排除人财两空的结果。
虽然吴老师和妻子都有工作,父亲也有医保。
但医保能保的部分十分有限,加上后续未知的庞大治疗费与康复费用,这无疑是压在这个普通双薪家庭头上的一座大山。
为了省钱,吴老师六七十岁的老母亲甚至不愿意去住旅馆,一直在医院长椅上过夜,看着老人一把年纪还要受苦,作为儿子他实在是心疼。
但他除了是儿子,还是丈夫和父亲。
如果倾家荡产,举全家之力也没保住父亲,最后活着的孩子、妻子和他就要长期负债,承受居无定所,艰难度日的绝望。
种种考量,万般纠结,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吴先生决定发起投票,将父亲的生死交给网友。
毫不意外,网络一片骂声:还没尽全力就让一群陌生人来决定亲爸的生死?这配当老师?
吴先生配不配当老师曾医生不予置评,但凭借我多年的社会阅历,在“老人和小家之间怎么选”这个世界难题上,大多数人其实都会选后者。
孩子患病,家长大多会砸锅卖铁、不惜一切,而年迈父母患病,成年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现有生活是否会受影响。
因为当上有老、下有小时,“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
试想,若能负担得起,谁会在老人与小家之间徘徊犹豫?谁会纠结于计算钱与生命哪个价值更高?
没进医院的你,根本不知道钱有多不经花。进了医院,你就会知道你的那点钱就像在长江里打了几个鸡蛋,根本拍不出啥浪花。
如今的我们,万事顺遂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还过得去。但意外一旦来临,大多都招架不住。
我不敢想,万一哪天我倒下了,年迈的父母如何安享晚年,孤身的伴侣如何支撑整个家庭?
说实话,我们很难避免一辈子不遇到这些事情,也无法避免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冲击。但是有两样东西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第一,是面对苦难的态度。
第二,是未雨绸缪的准备。
至于如何准备?曾医生思来想去,发现其实也没太多的办法,就两条路:
1、不断增加收入、控制开支,掌握尽可能多的存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
2、对于结余比较少、收入增幅比较慢的读者,应对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和家人的保险配置齐全,用尽可能少的钱,把自己不能承受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本文不推荐具体保险产品)
关注我的老粉丝都知道,曾医生一直以来都建议大家一定要把保险配置齐全,那是因为,这些年我在医院里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悲剧,而这些悲剧很多时候都是一份很便宜的保险就能解决的事情。
借此机会,曾医生想再给大家做点简单的保险科普,都是很实用的知识,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相信大部分读者都已经参加了城镇医保或者新农合,因而可能会觉得已经后方无忧,那你就错了。大病面前,你会发现医保根本就不够用。
目前医院的药品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药100%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像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只能自费。
比如免疫治疗药物pd-L1抑制剂,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都没进入医保,即便算上了赠药,进口药一年需要13~14万,国产2年需要7.5万;
在抢救危重症病人中常用的人工肺,开机费6万元,之后每天2万元起。
以上统统都是自费,医保无法报销。
有的读者可能又会想,一个人患上癌症、中风、心梗这类大病的概率太低了。曾医生只能说,你太想当然了。
你如果去查一查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你就知道,人一辈子中招这些大病的概率是72%,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在四五十岁后发病的,但我们不能等到年纪大了才考虑这个事,那时要么保费太贵,要么就直接买不了。
关注曾医生的读者应该很多都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我相信,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治疗费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掏的起的,就算掏得起,那又得花多少年来追回这笔损失?
可以这么说,没保险的家庭就像一个脆弱的玻璃球,遇到冲击整个家庭就碎了。而有保险的家庭就像是一个皮球,即使被打压也能够弹起来。
但保险不能瞎买。保险本身是有很高的门槛的,涉及金融、医学、法律三方面知识交叉。因为不懂相关知识,买错保险,最后赔不了钱的,大有人在,我见过的也不止一个两个了。
为了避免大家掉进买错保险的坑,在此,曾医生再次向大家郑重推荐我们的老朋友,一家靠谱的第三方保险咨询服务平台:
他们平台的保险专家都非常专业,曾医生体验后感觉确实很不错,建议大家在挑选具体的保险产品前,都先去找他们做个全面的了解和咨询。
他们家的「家庭保障规划服务」非常专业、细致,曾医生亲身体验后觉得很不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