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刷到了一个小视频。
四川成都,有位妈妈给女儿买了条半身裙,女儿穿着转圈圈,高兴了一晚上。
看到女儿这么开心,妈妈却觉得很对不起她。
因为这条裙子很廉价,只花了15块钱。
本来,女儿想要的是连衣裙,39块钱,妈妈觉得有点小贵,没舍得买。
作为补偿,妈妈挑选了这条便宜的半身裙。
虽然女儿很开心,但妈妈感到特别内疚。
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苦于兜里羞涩,我太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了。
15元到39元,相差也就24元,数值上增加不算太大,但比例上却增加了1.6倍,这是倍数级别的增加。
就好比如月薪3000的我,平时只敢点20元以下的外卖,30元的套餐也就多10来块钱,却是与收入水平不匹配的消费层级跃升。
看视频里拍摄的环境,这位妈妈和丈夫经营着一家流动小吃摊,女儿也在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活,一家三口齐上阵。
这种小本买卖,挣得不多,尤其在疫情之下,能实现稳定收入,不为生计发愁,就挺不容易的了。
15块钱的半身裙,妈妈觉得低了一个档次。
其实,小孩的快乐就这么简单,跟裙子多少钱没有关系。
小孩眼里没有贵贱,大人心中才有攀比。
有没想过,无论是15块钱的半身裙,还是39块钱的连衣裙,带给女儿的快乐,都是一样的呢?
所以,如果无法给孩子富足的物质生活,请不必责怪自己。
比起穷养,“强行富养”的后果更可怕,那是打肿脸充胖子。
02
富养孩子,是不少父母秉持的育儿观念。
给孩子吃的、穿的、用的,全部按高配版来买。
可实际上,能做到真正富养的有多少呢?更多的家庭是在“强行富养”。
经济条件没那么好,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孩子。
新上市的水果挺贵,那就只买一小盒,留给孩子吃;
土鸡蛋更有营养,那就单独买,给孩子开小灶;
衣服鞋子给孩子买名牌,自己穿的是地摊货。
但孩子惯出来的坏毛病,到头来害惨的还是父母。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家里已经有一屋子玩具了,但每次去商场,孩子看到新的玩具,哭着非要买,怎么哄都不行,还在地上打滚。尽管价格贼贵,但你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不能让孩子愿望落空呀,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
我们经不住孩子折腾,只好给Ta买心仪的玩具、零食、衣服。
尝到甜头,孩子就会知道,哭闹是有用的。
下次他们想要某样东西,就会故技重施,甚至变本加厉。
父母招架不住,只能一次次的满足Ta。
不曾想,这无形中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真正富裕的家庭,可以绵绵不断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可是强行富养的家庭呢?经得起一而再、再而三地索取吗?经济实力不允许呀。
上百元的玩具,咬咬牙买得了;上千元的玩具,跺跺脚也买得起;上万元的玩具呢?
03
难道“强行富养”就没法回头了吗?
儿童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档讲座中谈过:孩子任性哭闹要买玩具怎么办?
讲话比较长,大致意思是:
不用管孩子,让Ta哭,哭个够;
以后孩子就会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
同时,鼓励孩子沟通。
让Ta跟你讲理由,为什么要买玩具?
能说服父母,就买。
说服的比例,控制在三比一,就是平均每三次,满足孩子一次。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沟通是有用的。
这个训练好的话,会达到什么效果呢?
第一、你说不行的事孩子不闹了;
第二、孩子如果真的想坚持,Ta会跟你商量。
或许,我们可以从李教授的话中得到一些启发。
当然,不是说富养孩子就一定会败家,穷养孩子就一定能成才。
育儿不是科学,它不是1+1=2。
不是说我怎么怎么样,就一定能培养出色的孩子、
它更像一门艺术,每个父母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04
生活中,是存在巨婴这种生物的。
比如,18岁儿子,强迫妈妈买手表,因为妈妈没有答应,情绪崩溃,威胁要跳楼。
比如,因为不给买800元的鞋子,失控的女孩家暴父母。
看到这些巨婴,我无限感慨。
小时候的娇生惯养,导致长大后的胡搅蛮缠。
以上两个例子,其实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当自家的经济状况再也无力去支撑起孩子的精致外在,才发现“强行富养”是多么可笑。
老祖宗有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孩童时期,孩子的性格、品质基本上已经形成。
是否养废一个孩子,其实早有预兆。
孩子越小越好管教。
孩子作为一张白纸来到这个世上,请好好待Ta,
Ta是什么样的人,很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采用什么的方法。
是穷养还是富养,这全取决于我们。
我们只管努力,剩下的由时间证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