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背景
1941年六月,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矛盾激化,加上作为导火索的萨拉热窝的那声枪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同盟国和协约国进行了激烈的堑壕战。 在一战时期,打堑壕战就相当于是玩真人版的植物大战僵尸。由于防御型武器强于进攻型武器,进攻方往往要付出尸山血海的代价没能突破对方的防线,而防守方凭借着轻重机枪、战壕、铁丝网和地雷就能挡住千军万马。
一战中的死神收割机——马克沁机关枪
那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有的,比如选择从其他的方向进攻,开辟新战场了。
而协约国的新目标就是土耳其。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推翻老苏丹上台执政,为了抗衡世仇俄国,土耳其青年党与德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军事上聘请德国教官训练军队,引进德国装备,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1914年8月,土耳其与德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正式加入同盟国阵营。
对于是否进攻土耳其,英国内部也有不同的看法,英国陆军大臣认为,连接地中海及黑海的咽喉达达尼尔海峡易守难攻,而马恩河战役后,西线战场已经进入了堑壕战,陆军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而海军大臣丘吉尔则自信的认为只要用一支舰队就能轻而易举地突破西亚病夫土耳其的防线并迫使其投降,然后迂回包抄德国。
海军表演失败
对于丘吉尔的想法,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土耳其已经加强了防御,两个集团军随即开服达达尼尔海峡边上的加里波利半岛,火炮数量也增加到近200门,并在海域构筑了十道水雷防线和三道炮兵阵地,分别防守达达尼尔海峡路口两岸和扎纳卡累地区,由德国军事顾问冯·桑德斯上将负责总指挥。 担任进攻任务的是英法联合舰队,拥有18艘英国主力舰(其中战列舰12艘)和4艘法国战列舰,以及其他辅助船只,由英军海军上将卡登负责指挥。
2月19日,英法舰队开始向达达尼尔海峡入海口发起进攻,380毫米口径的大炮很快压制了土军的炮台,突击部队随即登陆加里波利半岛,但岛上荒芜多山,山脊和陡坡为土军提供了优良的防守阵地,突击部队也遭到了土军藏在山崖背后的炮火袭击,伤亡惨重,而海军的舰炮却无法威胁这些隐藏的炮兵阵地。这些火炮同样给英法舰队的扫雷部队构成了威胁。此时风高浪急,给航行和登陆都造成了困难,舰队不得不退出海峡。而土军则趁机修复了一些工事和炮台。指挥官卡登上将在此过程中也因为这些始料未及的抵抗太过紧张而病倒,被送回国内,接任他的是约翰·罗贝克上将。
提供火力支援的舰炮
3月18日,罗佩克又组织了一次海上进攻,在舰炮的轰炸下,土军伤亡惨重火力减弱,就快要大功告成了。然而,由于受到土军隐蔽的火炮的威胁,扫雷艇没有完全清除土军布下的水雷,当舰队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时,撞上了土耳其海军前一天晚上布下的水雷。顿时,“无敌号”等三艘英国战列舰触雷沉没,法国战列舰“布瓦号”也带着600余名官兵去见了上帝。另外还有三艘战列舰受到重创。而经过多日激战,土耳其的弹药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水雷已经告罄。但罗贝克不知道这些,下令所有舰队返回爱琴海。
自此,海军试图独享战功的表演彻底失败,只能等待陆军的支援。
澳新军团饮恨加利波利半岛
海军的单独进攻失败后,协约国准备让陆军海军协同作战,由陆军部队先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夺取敌人的阵地后,让海军舰队突入马尔马拉海,然后陆海军一起进攻君士坦丁堡。为此,英军匆匆忙忙东拼西凑,组建了一支八万人的远征军,由英军,法军,澳大利亚军,新西兰军以及一些廓尔喀雇佣兵组成,主力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因此被称为澳新军团,总司令是丘吉尔推荐的诗人将军汉密尔顿上将。
诗人将军汉密尔顿上将
从计划来看,这场登陆战具有现代化的意义,这个设想也是挺不错。但还是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支部队从没有受过任何登陆作战的训练,连最基本的战斗都可能没搞懂。而且由于是临时决定让陆军出动,因此完全没有时间制定必要的作战计划。汉密尔顿对加里波利的半岛的情况也是一无所知,他仅有的资料只是一部1912年土耳其陆军操典,一张简陋的作战区域地图和在去上任的路上匆匆跑进书店买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没写错,确实是旅游指南!)就凭着这些资料,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战场的地形和敌人防御的重心和和弱点,再加上必要的武器物资,交通工具都没有准备完成。这一切的debuff无一不暗示着这场战斗的结果。
这边忙的热火朝天,那边的土耳其也没有躺着睡大觉,土耳其准确的判断出了对手的进攻方向,在德国顾问冯·桑德斯的指挥下,土耳其守军新建了第五集团军,总兵力8.4万人,依托半岛上的山脉复杂的地形,修建了强大的防御系统,部署了更多的炮兵。
加里波利半岛
四月25日夜间,在舰炮掩护后,汉密尔顿率领澳新军团主力在半岛南端登陆,澳新军团在半岛北部的加巴山登陆,英军29师在半岛南端赫勒斯角登陆同时,法军的一个师在半岛南部负责佯攻。但由于事先准备仓促,具体的登陆地点,时间都没有安排妥当,只能由前线指挥官自行决定,这导致了前线混乱不堪。英军虽然顺利登陆,但对地形不熟,因此这一路攻击被土耳其抵挡住。
而澳新军团那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选择在夜间登陆,但用来旅游的地图肯定满足不了军事需求,再加上之前从来没有任何夜间登陆的经验,他们的实际登陆地点变成了安扎克湾,这里不是平坦的海滩,两边都是悬崖峭壁,部队无法有效的展开,大批部队和物资就拥挤在这块巴掌大的地方乱成一团,而占据有利地形的土军在凯末尔的指挥下,进行了猛烈的还击,将澳新军团死死的压在了山坡下,已经登陆的1.6万名澳新军团士兵只得靠简易的掩体躲避土军的炮火,整个登陆场尸横遍野,一片混乱。
澳新军团士兵
勉勉强强登陆后,面对土军坚固的防线,双方被迫又陷入了于西线战场类似堑壕战,5月1日,土耳其第五集团军发起反攻,经过三天激战,双方均伤亡惨重,第五集团军无法赶走已经登陆的澳新军团,而澳新军团也无法突破土军的防线,激战至五月底,双方一共阵亡8000余人,但都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实时天气已经开始炎热,尸体腐烂的臭味弥漫了整个半岛,炎热和疾病也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而另一边的英军29师虽然经过血战,其中一部突破了土军的防线,攻占了一个山头,但由于缺乏协调工作,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进,很快土军就重新占领了高地,并加强了防御。
而海上的战斗此时也没有停止,德军潜艇U21号,夜袭了位于希腊角的英国海军基地,再次报销了英国海军的“凯旋”号等三艘战列舰,12天后,英军的“巨人”号战列舰又被土耳其用鱼雷击沉,经过这一系列的打击,英国海军灰头土脸的撤离了达达尼尔海峡,失去了海军舰炮支援的陆军也已成为强弩之末。
经过几支援军和大批炮弹的补充,协约国方面准备于8月6日夜间在澳新军团登陆的西北方向的萨里贝尔山发起进攻,由于对半岛情况的不熟悉,再加上山势陡峭,经过一系列的激战后,依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凯莫尔也亲自指挥部队反击,冯·桑德斯带着两万援军也及时赶来支援,像澳新军团发起猛烈反攻,双方激战五天,各付出了五万余人的伤亡。
一战土耳其军队
事已至此,现在再耗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九月汉密尔顿被召回并解除了指挥权,由查尔斯·门罗中将接任,他就是个来收拾残局的。两个月后,陆军大臣视察了加里波利的战场后,无奈的下了撤退的命令,当然,相比漏洞百出的进攻,英国人的拿手好戏是撤退,最后的撤退还算是可圈可点,从12月9日到第二年1月9日,滞留的九万余人全部成功撤走,整个撤过程伤亡不足十人,在此过程中,土耳其守军没有任何的察觉,直到最后一名士兵撤离海滩时,土耳其还向已经空空如也的阵地射击。当然,战争的胜利不是靠撤退来决定的,这场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也是第一次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登陆战,以协约国的惨败而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这场历时一年的战斗中,双方各有50万人参战,协约国损失21万人,土耳其也付出了25万人伤亡的代价。丘吉尔在战后因为海军进攻的失败辞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被下放成为了一名营长。而凯末尔却一战成名并升官至军长,成为了土耳其的英雄,给他成为土耳其国父奠定了基础。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之后,战争的重心再次转向西线,接下来凡尔登和索姆河这两个地方将登上热搜榜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