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摘自2020年陆续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但凡世上涌现稍微复杂的思想,无一不化作建筑物;人民意念和宗教律法都有其建筑丰碑。但凡人类所思的伟大问题,无一不用石头写了出来。
——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科隆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以其摄人心魄的壮美和直插霄汉的气象,成为中世纪鼎盛时代的活化石。这是中世纪意义上的巴洛克建筑:就如同巴洛克代表着17世纪的浮华,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虔诚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哥特式:北方“蛮族”的骄傲创意
与起源暧昧又形式多样的罗曼式建筑不同,哥特式建筑的专利权自始就归属于12世纪的法国人——数世纪前他们还被罗马遗民蔑称为“蛮族”,然而正是这些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蛮族,发展出了中世纪特有而只属于欧洲的建筑风格,从很大意义而言,“哥特式”以其在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等领域的影响,已经成为中世纪欧洲文明的象征。
坎特伯雷大教堂
当12世纪中叶哥特式教堂在法兰西岛颤颤巍巍地萌芽之时,许多人都以为它不过是罗曼式的一种新变体而已。仅仅过了一个世纪,哥特式建筑已在全欧洲遍地开花,以至于人们似乎忘记了曾经的罗曼式建筑。1144年,位于巴黎近郊的圣德尼教堂(Basilica of Saint Denis)落成,第一座哥特式建筑由此诞生。圣德尼教堂对于法国王室来说,其重要性就如同威斯敏斯特之于英国君主。
圣德尼教堂
而在某些方面犹有过之——圣德尼修道院长絮热(Abbot Suger,1098-1151年)先后辅佐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两代君主,成为早期卡佩王朝最重要的政治家。而圣德尼作为皇家修道院,乃是历代法国君主安息之地。如此看来,哥特式建筑诞生于此,似冥冥之中与克洛维以来的神圣王统有某种机缘巧合。
事实证明,絮热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建筑工程方面也颇具智慧和远见。絮热在规划建筑教堂时,用大小尖肋拱顶(Pointed Arch)内外嵌套,越往里尖券越小,越往外则越大,这组套件的重量分散于下部的四个(或更多)拱底基石,由此就使拱券的高度和跨度都突破了限制,这种限制正是罗曼式建筑的症结,所以罗曼式建筑的视觉重心在水平方向。
米兰大教堂飞扶壁上面的雕刻装饰
而哥特式的突破使建筑在垂直方向具有了极大延展性,这种进步不止具有工程技术上的重要性,而且尖肋拱顶更能营造出“往上飞升”的视觉效果,兼具宗教和审美意义。
同心圆:哥特式建筑的扩展与演变
得益于尖肋拱券的采用,教堂的整体建筑架构随之改进。垂直方向上的延展性,使教堂的窗户尺寸也突破了局限,伴随着中殿采光度的提高,大面积的彩绘玻璃窗出现了,这对于整个基督教文化而言,不亚于一场革命,装饰艺术和建筑技术的有机交融,使所有教堂的气质翻天覆地。
彩绘玻璃
先前罗曼式的厚重质朴甚至呆板,逐渐被哥特式的高大、壮丽和精美所取代。当各国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们来参加落成庆典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高耸入云的塔楼是他们未曾想象的高度,内外嵌套的尖拱造型雅致、雕刻精美,中殿与祭坛的阴霾一扫而空,唱诗班的歌声回荡在高大空灵的穹顶(vault),袅袅不绝于耳,阳光透过巨大的彩绘玻璃洒落进来,更令他们眩晕迷失,分不清自处人间抑或天堂。
这场视觉盛宴好过一切言语的宣传,此后不到半个世纪,哥特式风格就从巴黎扩展到法兰西岛,从法兰西岛而全法国,又从法国走向英国、德意志、意大利和西班牙,至13世纪中叶整个西欧和中欧都成为哥特式建筑的一统天下。
巴黎圣母院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夏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亚眠主教座堂(Amiens Cathedral),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德意志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和意大利锡耶纳主教座堂(Siena Cathedral)等都是哥特式教堂,它们不仅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的辉煌时代,今天更是成为举世闻名的建筑艺术瑰宝。
法国夏特尔大教堂
伴随着哥特式建筑从法兰西岛由内而外的同心圆式传播,哥特建筑本身的工程技术也在演进。随着教堂高度的纪录被不断翻新,建筑立面自身重量和抗风性都出现了隐患。而且多层拱券的叠加,导致对墙体的张力也增大了。
工程师首先想到的是在外墙增加支撑结构,从而维持墙体内外平衡。但支撑结构的部件自身也有重量,教堂中殿宽度和高度,决定了它的支撑结构必须架在耳室上方的券梁上,这样由削弱了耳室墙体的承重性。于是,一种伟大的发明——飞扶壁(flying buttress)诞生了。
飞扶壁
飞扶壁外形很像半个尖券,它架设在外墙的柱墩和中殿墙体之间,由于体量很小所以几乎不影响下部建筑的承重性。飞扶壁不仅解决了上述的两难问题,而且它的造型线条非常优美,刚劲与典雅并存,所以又具备装饰性的意义。从巴黎圣母院西立面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这种结构的装饰效果,亚眠大教堂也是最早使用飞扶壁的。飞扶壁不仅是教堂的高度一再攀升,也使教堂的立面得以扩大,在正门上方就出现了巨大的玫瑰形花窗玻璃,色彩斑斓,造型精致。
自豪感:哥特式建筑的心理暗示
哥特式建筑诞生于法国,但是它在英国的繁荣程度丝毫不亚于发源地。英国的教堂或修道院与法国不同,它们多数建于城郊或者乡村地区,对不断拉高塔楼倒不是非常在意。
英国人向以“生而自由”为荣,这源于他们古老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而作为日耳曼人的一支同样属于罗马世界嗤之以鼻的“蛮族”。但是罗马人的鄙视倒成了英国人的自豪感,就像《日耳曼尼亚志》所说,日耳曼人质朴、自由、率真,而罗马人则是腐化、堕落和虚伪的代名词,英国很自豪于这种特色,所以并不十分倾心罗马的艺术风格。
威斯敏斯特教堂
当哥特式建筑兴起时,它立即成为英国寄寓族群自豪感的载体。一直到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又开始了“哥特式复兴”,包括温莎在内的许多贵族城堡和教堂,都以哥特式重建或翻新,这在当时正是对17世纪以来新古典主义的反拨。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哥特式在意大利从来不占主导,这里是罗曼风格一脉相承的天地。哥特建筑只在北部有影响,以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和锡耶纳主教座堂为代表,都在意大利北部,米兰更是伦巴第的核心城市。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米兰大教堂并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建筑,因为它的建筑主体仍然是罗曼式的,只不过它在外立面的装饰方面和细部构造的处理上采用了哥特风格,但是整体轮廓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哥特式教堂反差明显。
米兰大教堂
判定哥特式教堂的一大标准在于,钟楼体积占全部建筑的比重很大,而米兰大教堂的钟楼似乎更像是一种装饰,而不是教堂的必要组成部分。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的局限,恰可反证它对阿尔卑斯山以北各民族历史与情感的双重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