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马本斋经历战斗870余次,牺牲后儿子上学成难题,聂帅一语定乾坤

0
分享至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人各有志,马国超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军人。而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军人,完美地诠释了上边所说的那句话。

马国超

也许是由于先天遗传,也许是因为后来所受的影响,他这种军人梦由来已久。

有志者,事竟成。他最终如愿以偿。

他担任了海军航空兵后勤部政委,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军级干部,1994年还被授予少将军衔。如今的马国超确确实实是一位军人。

然而回想起曾经,当他从华北军区(现为北京军区)在北京所办的“八一”学校高中毕业时,却得知军队院校不从该校招生。马国超一心要成为军人的这条路,突然变得很难走。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八一”学校的女校长为其诚心所感,决定找自己的丈夫去测绘学院学习,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他完成梦想。

后来了解到,测绘学院已经录取考试完毕,人招满了。

聂帅

学院院长刘春明少将准备和教务处商量,看是不是可以办个补考手续。日子一天天过去,迟迟等不到商量结果的女校长实在坐不住了,她带着马国超直接去找了当时兼任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元帅。

聂帅听他们说完情况,拿起电话,对刘春明说:“我是聂荣臻,马本斋的儿子去你们那上学又补考又研究的,怎么事那么多?你们办接收手续就是了。……什么行不行的,我聂荣臻说行就行!”

“是,我们按首长指示办。”

聂帅一语定乾坤。马国超没办任何手续便进了解放军的高等学府。

而马国超能够享受如此殊遇,是因为他是马本斋的儿子。

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

马本斋,是著名的回族英雄。1902年生于河北献县。他家在当时只是个随处可见的贫农之家,只靠着几亩地主的田地养活着全家上下13口人。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却并没有阻碍到远大志向的产生。

马本斋

马本斋小时候念了三年的私塾,因此也识得些许文字,原本他能过上较为安逸、平凡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谁都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1919年,河北大旱,无数百姓四处逃难,靠着乞讨苟延残喘。

那一年,马本斋只有17岁,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家人能够活下去,他跟着父亲马永长踏上了走西口的路。

或许真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马本斋在祖国的大地上流浪,同时也亲眼所见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了一位又一位双目无神的同胞。经历的越多,看到的越多,马本斋就越怀念儿时的光景,虽然日子苦但也会有甜。

母亲常常会给孩子们讲各种故事,那时的乡亲们脸上都挂着笑容,还记得村西的张爷爷叫母亲“大冠姑”时笑眯眯的样子,仅剩的几颗牙就这样摆在了别人面前;山里的虫、河里的鱼,农忙时的人们,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都说儿子像妈妈,马本斋也像母亲那般善良,而母亲那藏在心底的报国之愿他也一并继承了下来。

而马本斋正赶上“五四”运动的风潮,接触了那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这使得他也想加入其中,干出一番伟业,让家乡的、全国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距离马本斋离乡已经过去了两年,留下给家里的书信并与父亲告别后,他来到了军队。当时正值寒冬,新入伍的马本斋就在这冰天雪地里渐渐成长。

滴下的汗水结成了冰块,身下的白雪融化后浸湿了破旧的棉袄又结成坚冰,每一天都是如此,因为战争不等人,马本斋必须尽快锻炼成一名能上阵杀敌的军人。

“9·18”事变后,因为“一枪未发撤到关内”的军队举动,马本斋怒不可遏,弃官离部,回到了故乡。

  • 1937年,建立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寇;
  • 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入党;
  • 1939年,任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
  • 1942年,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从1937年至1944年,他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700多人,成为了别人口中“打不垮、拖不烂、攻无不克的铁军”。

而且马本斋因为作战勇敢,爱护士兵,所以在回民支队中享有崇高威望。1944年,调回民支队开赴宁夏,去对付青海三马的军队。三马的军队也是回族,善骑射,凶狠野蛮,但他们都很怕马本斋。

可是回民支队乡土观念比较重,不愿离开辽城,队伍集合后官兵没一个迈步的。身患重病的马本斋坐担架到了会场,只说了一句话:“毛主席叫我打马匪,你们不去我去。”顿时,全场的战士都响应起来。

但是,临去征时,战士们都出发了,他却因病留了下来。回民支队到达陕北米脂时,从辽城传来马本斋病故的消息,立即出现波动。毛主席也就此取消了调他们赴宁夏作战的命令。可见马本斋在回民支队中声望之高。

回想起1941年,马本斋的母亲被敌人抓进了牢狱之中,他清楚母亲的脾气,也明白她牺牲得凛然;但亲人的离去难免会痛心。

马本斋原本就在常年的枪林弹雨中落下了一身病痛,从他坐着担架来会场就能看出他的身体已是千疮百孔,否则一名自豪的军人如何能以这样的形象面见自己的士兵?

最后在1944年2月7日,马本斋病逝,享年仅43岁。一代英雄征战沙场无数却败在了疾病的手下,如此看来或许疾病远比战火致命,那忍受两者摧残的百姓又该如何求得一线生机?

所幸还有千千万万的人站了起来,代替他这位倒下的人继续奋战在前线。

马本斋的儿子,马国超

马本斋病故后,周总理通过地下工作者,安全地将马本斋的妻子聂月华和当时仅1岁的马国超转移到延安。

解放后,聂月华在河北河涧县担任民政局优抚科科长。马国超在河润上小学。而当时正是百废待兴,再加上此处较为偏僻,所以学校的条件很差。

该县县委书记是个只认识自己姓名和男女五个字的大老粗,曾是当年回民支队的一员猛将,一个人用大刀砍了8个日本兵的。看着马本斋唯一的一个儿子在他这里受不到好的教育,他感到于心不忍。

为了“要对本斋大哥有个交代”,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马国超去北京读书。于是他以县委书记的名义给当时的政治局委员兼北京市长彭真写了封信,委托在北京女子师范读书的马国超的姐姐马国凤,带上这封信和弟弟,直接进京找彭真。

通过在市委大门前截车的方式找到彭真后,姐弟二人递上了那封信,总共只有两句话:

“彭市长:马本斋的儿子在河涧得不到好教育,只有在北京才能好好教育。请彭市长帮办一下。河涧县委书记×××口授。”

看完这封向上级批示的信,彭真哭笑不得。他随即拍拍国超的头,高兴地说:“你们看哟,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回民英雄马本斋的儿子。县委书记的手谕我可以不执行,可马本斋的儿子我不能不管。”

就这样,在彭真的直接帮助下,通过北京市民政局局长马玉怀,马国超被安排在回民学院附属二小学。

几个月后,马国凤觉得该校色彩太浓,想为弟弟转学。自然,转学也很顺利。这次马国凤找的是铁道兵司令吕正操。那天,吕正操为这事打了7次电话。

转学后的马国超,就读于“八一”学校。该校教育质量很好,堪称国内一流学校。当时,毛主席、朱老总、刘主席、聂总、叶总、徐总、林总、罗总、贺总等上级人员的孩子,以及叶挺、左权、王尽美、邓恩铭等著名烈士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

如此看来,马国超确实能如县委书记所愿得到“好好教育”了,同时也正是在这个学校,马国超更加坚定了自己从军的志向,并为此不懈努力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

学校是按部队的生活方式进行管理,学生一律穿军装,着装享受部队团级干部待遇,实行供给制,教员全是军人。人们都称该校是“八旗学校”,和其中众多的特殊子女自然脱不了干系,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该校如同军队一般的配置。

在“八一”学校,马国超度过了9年难忘的学习生活,学到了很多课本内和课本外的知识。但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周总理和邓颖超亲自去学校看望他们的情景。

那是金秋十月的一个星期天,北郊的山峦漫山遍野一片红透的枫叶。大片的原野涌动着一层金绿色的浪,缓缓地漫无边际地向红色的香山围过来,又澹澹着懒散地向远方流去。

如此美景与父母家人同游共赏实为人生一大乐事,而这时正赶上学校放假,所以学生们大都回家跟父母兄妹团聚游玩去了。独有那些烈土的孩子们无家可归,在空荡荡的校舍里打发时光。

就在这个星期天,周总理和邓颖超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和他们一起过礼拜天,一起吃中午饭。周总理问了他们学习、生活情况,讲了他们父辈的丰功伟绩,告诫他们:

“同学们,做为你们的长辈我还要讲一句。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像你们父亲这样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们要珍惜它。你们要好好学习你们的父亲,与工农的孩子打成一片,不要仰仗父辈的荣誉和声望搞特殊,不要成为八旗子弟。

清王朝的天下是靠八旗打下来的,可八旗子弟们仰仗父辈的声望,自傲自大,腐败透顶,最后丢了江山。你们要把此事引为教训,要永远记住列宁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其实“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并没有出现在列宁本人的文作当中,而是出自《以革命的名义》这部儿童剧,不过其中的列宁这一角色十分还原,而这一句话也同他本人的思想相合。

但不论这句话是否来自列宁,它都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如今的生活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由无数英烈凭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拼命换来的,倘若我们遗忘了过去忘记了那些伟人,那如今的我们又该如何前进?

军人,马国超

从“八一”学校毕业后,马国超进了测绘学院,在海测系学海下地图测绘。毕业后,分配到北海舰队任中尉测量员。一年后调任岸上基地文化干事。在天津支“左”时与北京一女劳模结了婚,生了一女一儿。

十年特殊时期结束后,马国超调到北京海军兵部政治部群工部任正团职干事,住在海军大院。

当时海军大院房子特别紧张。马国超夫妇和两个孩子及岳母住一间大屋。只好用一大布帘子往中间一挡,岳母带两个孩子住在那边,他们夫妇看书睡觉在这边。更别扭的是他们与另外三家合用一个厨房。那三家是汉族,时间一长也就顾不得回族的生活习惯。

即便如此,马国超及其家人也并无怨言,因为他们清楚能有一屋遮风挡雨是多么不易的事,而且马国超也不想借着父亲的荣誉搞特殊。

然而在北京地方民委工作的姐姐实在看不下去,便找到当时任海军副司令的杨国宇同志。杨国宇找到马国超家后,看见那场面,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民族英雄的后代长期住在这么一个有违生活习俗的环境里,且有苦难言,这是失职!

老将军对马国超什么也没讲,出门后却拉着马国超岳母的手说:“老嫂子,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哇,让你们委屈了。”

听着这样一番话,马国超知道自己又要给上级添麻烦了,可盛情难却再加上军人的倔脾气,马国超只能听从长官命令。

第二天,杨副司令便在司令部办公会议纪要上作了这样一个批示:“马本斋之子马国超一家五口人住一间房子,且与汉人合用一个厨房,这不符合民族政策。应快速解决马国超住房问题。

我意:海军大院刚盖了一栋宿舍楼,第一个先分马国超。”有了杨司令的批示,马国超第三天便住上了二居一室的楼房,而他也因此在工作上更加努力,有时甚至到了拼命的程度。

5年后,因为政绩非凡,马国超升任海军政治部群工部部长。这期间,他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岳母去世了,女儿20岁,儿子18岁,已踏入社会,可房子依旧如故。没办法,马国超和儿子住一间,妻子则与女儿同卧房。

就这样马国超夫妇成了当今大城市常见的一种新式结构的牛郎织女,虽不像神话那般一年一聚但其夫妻之情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家人的生活也是融洽和睦,十分幸福美满。

1989年,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上级人员走访了马本斋之子马国超的家,看到此情况后,他给海军司令刘华清写了一封信。

刘华清阅后批示:“马本斋在少数民族中是有影响的人物,对他的亲属应多照顾。马国超住房事,酌请参谋长、主任办理。”

在刘华清的关注下,马国超提前进了部长楼,是大套三居、木板地的房子。这样的改变让马国超一家惊喜不已,同时马国超自己也没想到,他的住房牵动了两任海军司令。

任海军航空后勤政委的马国超,在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时,深有感触地说:“是革命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为一个人民解放军的军级干部。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革命分不开的。”正是:

父母生我革命养我,寸心难报三春晖。

当初降世时父亲感于祖国落后被列强欺压,看着稚嫩的小婴孩说“这孩子就叫国超吧!”后来父亲投身沙场,为了祖国的未来而战,自己则是在母亲和红色的护佑下长大成人。

如今我们站了起来,也强了起来,尽管还未超越所有的强国,但那心中的火焰还未熄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端说
云端说
会有一个人替我去爱你
500文章数 4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