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由上美厂和阿B联合出品的网络动画引发了大家广泛的讨论。
它就是《中国奇谭》。
看完之后,我的眼角甚至有些湿润:真的是好久没有看到如此优秀的作品了。
很多人说,这是中国动画的惊喜之作,要我说,喜确实是喜,但是谈不上惊。
它只是复现了中国动画曾经的那段荣光。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借用西游的故事背景,却又抛弃了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小人物出发,用底层视角看世界,结构精巧,人物塑造真的万分动人,笑中带泪。
谁不是那小猪妖,谁人又曾走出过浪浪山。
我们能从故事的角色中看到自己,那个被拿来做刷子的工具人小猪妖,画饼的大王,突然改方案,把唐僧肉从煮改到烧烤,最后优秀打工妖的年终奖,连汤都没得喝。
句句不提人间事,句句又是人间事。
真的是一部无论从故事,立意,画风还是结构上都上乘的作品。
尤其是这个水墨光影融合的中国画风,真的是美到像回到了小时候看到的那些经典动画里。
第二集,改编自南朝的志怪小品《阳羡书生》的《鹅鹅鹅》更是奇幻瑰丽,禅意十足,风格鲜明的中国志怪故事背后不仅仅是绚烂万分的想象力,更是有足关于人性深刻的观察和理解。
尤其是这个鹅娘耳坠换化作飞鸟隐去的镜头,看完之后,我的心里就涌出一句话:
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出来的动画。
其实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不只有《中国奇谭》,中国动画历史上经有过的那一段让全世界为之惊艳的黄金年代。
今天我们借着《中国奇谭》这部优秀的作品,为大家回顾一下中国动画历史那些同样打动人的故事吧:
1941年,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上映。
这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
影片传到日本之后,一位十几岁的少年看得心潮澎湃,他心想,自己要是也能创作出这样的动画就好了。
往后他更是在自己的画作中“夹带私货”,表达对万籁鸣的崇拜:
他,是《铁壁阿童木》的作者,有“日本动漫之父”之称的手冢治虫。
这是中国动画刚刚起步的年代,也是佳作频出的年代,往后的《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动画还斩获多个国际大奖。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产动画片似乎渐渐成了一个贬义词,成了鄙视链底端的产物。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画——
葫芦娃:
黑猫警长:
宝莲灯:
大闹天宫:
似乎都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与之相对的,是日本动漫的繁荣——火影、死神、海贼王、全职猎人、千与千寻.....层出不穷的日漫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期似乎已经很难找到足以和它们媲美的国产作品了。
那个曾经璀璨绚烂的国产动画的“黄金年代”是如何落幕的?
曾经的国产动画又有多么厉害?
大家好,我是带你扒下行业底裤,露出各种乱七八糟真相的名侦探牛腩,今天,我们将会一起掀开动画衰落的底裤,去探寻国产动画曾经的辉煌成就。
1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动画的巅峰,始于《铁扇公主》。
这部80年前的作品,上映之后票房收入超过同期所有故事片,并且还传到东南亚、日本等地,反响热烈,甚至成了手冢治虫的启蒙作品之一。
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动画界的祖师爷——万氏兄弟。
1938年,迪士尼首部经典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在上海和南京上映,票房屡破纪录。
万氏兄弟大受触动,决心做出一部属于中国人的动画长片。
但是当时很多制作技术都是商业机密,国外动画公司根本不肯泄露半分,而国内的动画技术还不成熟。
他们只能边学边干,用最笨的方法,一张张地进行手工绘画、尝试。
在近百名人员的参与下,制作团队用去了400多令纸张,绘制了近2万张画稿,由于耗时过长和制作繁琐,后期项目还差点停产。
好在,历时一年半后,《铁扇公主》在上海成功上映,孙悟空师徒四人的形象就这样出现在80年前的大荧幕上,还一举拿下了当时亚洲地区第一部动画长片的纪录。
而中国动画的宿命,就像“紧箍咒”一样,就此开始牢牢地系在这只毛猴子身上。
但,这还不是中国动画真正辉煌的时代。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
包括万氏兄弟在内的一大批动画人加入,冲着“艺术”这两个似乎虚无缥缈的大字绞尽脑汁,时不时钻在一起讨论,畅所欲言。
甚至他们还会在桌子上放一面镜子,用来随时揣摩角色的“喜怒哀乐”,对着镜子演绎对白。
1959年,年近60的万籁鸣接到一个任务——执导创作《大闹天宫》。
这是他和孙悟空的再一次结缘。
也正是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彩色动画长片,把国产动画推向了另一个巅峰,后续很多影片的孙悟空形象也都受到了这版动画的影响。
更难得的是,这是60年前的作品。
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所有的画面都只能靠工作人员一帧一帧手绘出来,光绘制上下集100多分钟的原画就花了近两年时间,手绘总数超过7万张。
当时为了寻找灵感,负责动画设计的严定宪等人还专门跑到北京研究古建筑和泥塑等,而且还会在镜子前一遍遍地揣摩、调整孙悟空的动作形象。
经过十几次修改,才有了如今经典的美猴王形象。
1961年,《大闹天宫》上集正式上映,而下集直到1964年才拍摄完成,从筹拍到完成足足耗费了4年多时间。
在这之后,《大闹天宫》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并且还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影响空前。
但这还只是美影厂的一小部分成绩。
真正让它辉煌的,是整个团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作实力——京剧、剪纸、水墨、木偶等都成了他们呈现动画的形式,大批优秀的作品开始涌现。
那时候,很多艺术家追求的,是理想,是让中国的动画变成影响世界的动画。
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剪纸片、第一部真人合成的木偶片、第一部水墨艺术片......很多个“第一”从这里开始诞生。
当时在“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创作理念要求下,京剧元素的《骄傲的将军》和中国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等动画片纷纷问世。
“让中国特有的水墨画动起来”这个创意被提出来之后,制作团队还参考了齐白石的《虾》和《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进行创作。
1960年,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
20年间斩获了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多个奖项,就连高畑勋和宫崎骏,也对这部动画惊叹不已。
到了80年代,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开始诞生。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哪吒闹海》里敢于抽龙筋、打龙王,最终却拔剑自刎的哪吒。
是救出小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滩水的雪孩子。
还有《天书奇谭》里用天书造福百姓,打败狐狸精的蛋生,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师傅袁公,这个为民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被天庭缉拿问罪。
经典木偶动画《阿凡提》和取材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九色鹿》,以及《邋遢大王奇遇记》和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等等优秀的动画作品,也是这一时期开始诞生。
那时候的动画,还有悲剧。
它们似乎在尝试教会我们一些大人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的东西,为我们解读这个世界提供更多的参考角度。
说是“百花齐放”一点儿也不为过。
但谁也没有意识到,中国动画即将迎来它的下坡路。
2
如果说60年代是美影厂鼎盛的开始,那80年代就是它辉煌的余晖。
1984年,拍完《风之谷》的宫崎骏和高畑勋到中国观光,他们满怀憧憬地跑到美影厂,准备探讨交流动画艺术和制作技术。
可那时美影厂领导的心思完全在“改制”上,抓着他们问日本的计件薪酬制——“原画多少钱一张,动画多少钱一秒”。
而这些,又恰巧是宫崎骏深恶痛绝的,最终他只能是“失望而归”。
事实上,当时美影厂已经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关口,匠人精神和铜臭味之间的平衡和抉择,这其中的尴尬与困惑是身为局外人的宫崎骏理解不了的。
进入8/90年代之后,电视机开始大量普及,《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灌篮高手》《七龙珠》等国外成熟的动画作品逐步抢占国内市场。
以往那种“十年磨一剑”精雕细琢的创作模式似乎已经行不通了,美影厂需要考虑怎么赚钱。
1986年前后,仅仅播出过两集的《黑猫警长》重新启动,开始拍摄剩下的第三到五集。
同一时期,葫芦娃开始播出。
为了节省成 本,原本的“十兄弟”被改成了长得一模一样的“七兄弟”,而且主要活动场景也被限制在山上,就连角色的每一个动作也都会细细考量。
在这种“丧心病狂”的模式下,葫芦娃的每帧成本被降到了3至6元左右。
但这些举措并没能挽救美影厂的颓势。
彼时大量的动画代工厂已经成立,他们从国外动画公司“接活”,并开始从美影厂等地方挖人,计件付酬金。
不需要创造力,不需要薅秃头发,只要手够快就能拿比原来高几倍的工资。
大批动画人才纷纷跳槽,甚至把这戏称为“胜利大逃亡”。
时代,真的变了。
渐渐地,文娱行业被资本牢牢抓住,动画变成了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
但这一时期,仍然有佳作出现。
1993年,郑渊洁编剧、美影厂发行的《魔方大厦》上映,帮玻璃人做手术、把父母装进罐头里、让一年只有一个月......
种种离奇的剧情,硬核的人物画风,阴森诡异的色调,都让这部动画片深深扎进每一个观众心里。
童话只是个壳子,内里仍旧是对人性的拷问。
在郑渊洁看来,小孩和大人在思想上是平等的。
还有《虹猫蓝兔七侠传》,让我们认识到仗剑走江湖的热血和人性的复杂。
反派黑小虎,既能为了父亲的安危一路追杀七剑,心狠手辣,也能因为七剑的情谊而心软,更能在蓝兔有危险时拼命施救:
它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没把小孩当傻子,让孩子能亲自感受这个世界的多元。
可惜,这些优秀的动画似乎都只是昙花一现。
动画片渐渐变成了“小孩子才看”的东西。
1999年,美影厂耗时几年,投入了1200万的商业动画长片《宝莲灯》上映,但颓势已经无法挽回。
在《宝莲灯》的结尾,沉香劈开了华山,三圣母乘着云朵从远方靠近,在云雾的包围中,母子俩在彩虹桥上相遇,脚下是雨后露珠闪耀的莲花池。
“妈妈,我已经长大了”
在沉香的呼唤中,伴随着张信哲那句“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的歌声响起。
曾经的孩子长大了,而那个时代,似乎也已经远去了。
【加入我们的队伍】
最近扒掉的底裤越来越多, 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和我们一起前行了。
欢迎具备稿件撰写,商业调查,视频剪辑制作这几项能力,且认同我们内容价值的同学,加入我们。
我很喜欢《 The Dark Side of TheMoon》
1973年3月,英国摇滚乐队 Pink Floyd推出了这张专辑,这张专辑的封面,是一束白光,被三棱镜分解成6种颜色。
它翻译过来的名字叫做“月之暗面”。
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潮汐锁定,那个悬在我们头上的月亮,永远只有一个面朝向我们,它还有一个我们永远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背面。
分解和透视,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我是满肚子行业内幕的牛顿顿顿。
记得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去脱下这个世界的伪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