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所谓新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和文明逐渐向大数据时代递进。而以数据为依托,涌现出许多新的传播媒介,例如各类社交软件,各类短视频发布平台等。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诸如抖音、快手、微博等短视频发布和交流互动的平台用户逐渐增多。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这类活跃在网络中,同时扮演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的人统称为受众。他们对于信息的传播起着巨大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很多影响,这些影响当然有好有坏,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其中,新媒体时代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也需要从辩证的维度去分析。受众无疑在两者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我们可以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其在接收关于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信息时的心理特征,以此掌握他们对于传播的意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得知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
当受众的认知与情感对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时,他们在新媒体平台接收传统文化后一般会对这类信息进行评价或者点赞、转发。此时,依托新媒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的时代发展主题,对于国家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拥有文化自信。所以,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播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受众的心理视角,分析新媒体受众心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探索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中的受众心理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许多人不再选择从电视广播、报纸报刊中获取新闻。
同时,文化传播也应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单向传播,应关注到受众的心理需求。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既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担任着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从传播学视角分析,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具有鲜明的选择性特点。
这种个人需求的选择性最先呈现出来的就是受众不同的审美心理,同时也是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的受众心理特征之一。
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在,然而当传统文化以短视频的方式出现时,高雅的文化似乎变得不那么“高冷”了。
这显然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其逐渐步入大众视野,以贴合大众审美的方式进行传播。
其二,是受众的好奇心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几乎是天性,所以在新媒体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于新颖的传统文化呈现形式有着丰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无论什么时候,趣味十足、丰富多彩的东西总是夺人眼球的,而这其中,小众又新颖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这种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受众通过不断观看讲述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了解传统文化并被其深深吸引。
其三,是受众的从众心理。受众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从众心理,个人会为了符合外界大众的行为方式和舆论信念从而改变自身的认知与判断,即“随大流”。
当个人行为不同于群体行为时,个体会在压力之下改变自己迎合大众。如受众对于转发量和评论多的短视频普遍投入更多关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的关注自身看法与外界看法的异同。
当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同时,纠结与两者间的人往往会逐渐倾向于大众都能接受的一方。与此同时,从众的过程中又伴随着求异心理的产生。
求异是个体追求个性化的表现,它看似与从众心理是完全相反的两方面,然而在当今新媒体的传播下却能同时存在与受众群体中。
例如音乐软件中的个性化音乐推荐,当受众将一首喜欢的古风歌曲加入收藏夹时,大数据很有可能会在他们下次打开这个音乐软件时推送其他古风歌曲。
在这个过程中,普遍使用音乐软件听歌与追求个性的古风歌曲就是从众和求异的共存体现。也是新媒体数据与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
最后,是受众在接收新媒体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共情心理与移情心理。共情顾名思义就是感同身受。
而移情则是将对于某人物、事物或文化的经验和强烈的情感转移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上,从而达成共通的情感喜恶。
例如,当受众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观看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时,他们一般会将目光放在评论区,想从中找到与自己内心观念相通的评论,以此达到共情。
此外,评论区承载着新媒体的互动和表达功能,当受众受到短视频内传播的价值观念影响时,潜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激发,刺激其表达,此时他们就能在评论区进行评论来满足自身的表达欲望。
所以,从以上几点受众心理的内涵和表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受众在接收新媒体文化传播时的心理特征是多种多样的,这对于实现新媒体促进文化传播这一目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议
了解受众心理与新媒体文化传播的相互关系后,针对如何利用受众心理促进新媒体文化传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创新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结合方式,充分利用受众的共情与移情心理,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新媒体文化传播,增强受众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中,建构出的故事背景与人物要贴合现代生活,营造生活化的情境,从心灵上靠近受众,使其感同身受。
而其传递的价值观念要凸显时代精神,相近的价值判断会使受众产生移情心理,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对传统文化更加接受和认可。
二是促进传播途径多元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平台,尽最大力度的满足公众的认同感与表达欲,以此增加新媒体文化传播力度。
而深化互动在给予受众话语权的同时,又提高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满足了受众的表达欲。
同时利用社交媒体聚集受众群体,形成群体联动的规模化传播,不仅能够发掘传统文化的更多价值,还能促使传统文化的二次传播。
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为新媒体文化传播提供干净、有效的网络环境。
总而言之,受众在新媒体文化传播中的心理特征丰富多样,分析其在新媒体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
《新媒体时代基于受众心理的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探析》
《当代新媒体与传统文化刍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