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各级植物保护机构、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组织全国100个抗药性监测点,继续开展主要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评估。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测有害生物23种,其中一类农作物病虫害7种、二类农作物病虫害13种,监测农药52种。监测病虫害种类、农药品种、监测方法、抗药性水平分级标准、监测地区见表1、2、3。监测评估结果如下。
1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1.1褐飞虱
监测点分布在安徽等8省(自治区)21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9种。
1.1.1监测结果
监测点分布在安徽等8省(自治区)21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9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000倍、>500倍、>1000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6.4—153.4倍、87.7—226.0倍),其中对吡蚜酮高抗种群占比84.6%;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8—50.6倍);对新烟碱类药剂烯啶虫胺、砜亚胺类药剂氟啶虫胺腈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6—44.4倍、5.6—51.1倍);对介离子类药剂三氟苯嘧啶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2—6.8倍)。与2021年相比,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的平均抗性倍数分别上升18%、14%,对吡蚜酮高抗种群占比上升9.6%,其他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1.1.2对策建议
各水稻主产区应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等药剂;严格限制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毒死蜱的使用次数,每种药剂每季水稻限用1次;使用吡蚜酮时,应与其他速效性药剂混配使用。在褐飞虱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上下代之间,要轮换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水稻主产区各级植保机构要加大采集监测力度,强化科学用药指导,延缓抗药性发展。
1.2白背飞虱
监测点分布在四川等5省(自治区)11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8种。
1.2.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5.6—351.6倍);对毒死蜱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2.1—51.1倍);对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1—21.4倍、2.3—21.1倍、1.5—16.0倍、4.2—32.5倍);对氟啶虫胺腈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4—9.6倍);对烯啶虫胺敏感(抗性倍数<5倍)。与2021年相比,江苏淮安种群对吡虫啉由敏感上升为中抗、对噻嗪酮由中抗上升为高抗、对氟啶虫胺腈由敏感上升为低抗,福建永安种群对吡虫啉由低抗上升为中抗、对噻虫嗪由敏感上升为中抗,其他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1.2.2对策建议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混合发生,且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因此各水稻生产区应停止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严格限制吡虫啉、噻虫嗪的使用次数,每种药剂每季水稻限用1次;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1.3灰飞虱
监测点分布在安徽等3省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种。
1.3.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灰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噻虫嗪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4—9.9倍、1.6—8.3倍);对毒死蜱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8.6—23.5倍);对吡蚜酮敏感(抗性倍数<5倍)。与2021年相比,江苏盐城种群对烯啶虫胺由敏感上升为低抗,其他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1.3.2对策建议
各水稻主产区应严格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限用1次;轮换使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嗪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在水稻生长后期,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噻虫嗪开展防治。
1.4稻纵卷叶螟
监测点分布在江苏等7省(自治区)11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
1.4.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3—135.1倍),首次监测到高抗种群(占比约50%,安徽、江苏、湖北和广西兴安);对阿维菌素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0—32.0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4—50.0倍),其中江西、湖北、湖南衡山、广西贵港种群为中抗;对乙基多杀菌素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2—10.1倍);对茚虫威敏感(抗性倍数<5倍)。与2021年相比,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类的抗性倍数显著上升,其他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1.4.2对策建议
在稻纵卷叶螟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上下代之间,各水稻主产区要严格限制氯虫苯甲酰胺等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限用1次;减少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使用次数,轮换使用茚虫威、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不同施药时期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影响较大,建议在蛾高峰后7—10天施药,可起到较好的防效。
1.5二化螟
监测点分布在浙江等9省(自治区)29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种。
1.5.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0.9—710.0倍),其中江西、安徽、浙江大部分双季稻区、湖南中东部、湖北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33.2—710.0倍),占比78.6%;对阿维菌素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0.6—386.6倍),其中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湖南中南部和湖北武穴种群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4—386.6倍);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毒死蜱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3—38.6倍、0.6—25.0倍)。与2021年相比,湖南邵东、安徽庐江、湖北荆州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持续上升,呈现扩散蔓延态势;对阿维菌素高抗种群由2个上升为5个(江西南昌、南城、高安,湖南攸县,浙江瑞安);其他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1.5.2对策建议
二化螟种群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要采取分区治理策略。在高抗地区(主要为单双季稻混栽区)要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等药剂;在中抗及以下地区要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的使用次数,每种药剂每季水稻限用1次;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等药剂。各水稻主产区要积极采取秧苗早期用药技术,结合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非化学防控措施,减少化学防治次数和农药用量;要持续做好抗性监测,加强合理用药和防治技术指导。
1.6稻瘟病
监测点分布在辽宁等3省6县(市、区),从采集的水稻病样上分离得到水稻稻瘟病菌菌株176株,监测农药品种2种。
1.6.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均为敏感,检测到低抗菌株占比2.3%(为辽宁新民菌株)。与2021年相比,抗性无显著变化。
1.6.2对策建议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理论抗性风险较高。各地要轮换使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水稻主产区各省份要强化样本采集工作,持续做好抗性监测。
1.7水稻恶苗病
监测点分布在辽宁等6省9县(市、区),从采集的水稻病样上分离得到水稻恶苗病菌菌株526株,监测农药品种1种。
1.7.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水稻恶苗病菌菌株对氰烯菌酯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其中高抗菌株占比57.2%。江苏、浙江、安徽省的抗性菌株占比70.0%—90.0%(平均抗性倍数128—550倍)、高抗菌株占比56.7%—82.8%,抗性形势非常严峻;黑龙江、辽宁省抗性菌株占比41.8%—58.2%(平均抗性倍数130—140倍)、高抗菌株占比38.8%—39.9%,抗性持续发展。与2021年相比,高抗菌株占比由26.0%上升为57.2%,水稻恶苗病菌的抗药性快速上升。
1.7.2对策建议
江苏、浙江、安徽、黑龙江、辽宁等高抗地区要停止使用氰烯菌酯及其复配药剂;其他地区要严格限制氰烯菌酯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限用1次;各地要轮换或混配使用戊唑醇、咪鲜胺、咯菌腈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此外,各地要强化引种管理,做到无病引种,从源头杜绝带菌种子的传播扩散;要强化抗药性监测与科学用药指导。
1.8稻田杂草
监测点分布在湖南等7省21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种。
1.8.1稗草监测结果
1.8.1.1五氟磺草胺
从辽宁等7省21县(市、区)稻田中采集稗草种群121个,其中抗性种群占比78.5%、高抗种群占比28.9%。东北稻区吉林、黑龙江抗性种群占比分别为100.0%、95.8%,高抗种群占比分别为63.2%、58.3%,抗性发生非常严重;湖南、吉林、辽宁、江苏以中抗种群为主,抗性继续上升风险较高。与2021年相比,高抗种群占比增加,抗性呈持续上升趋势。
1.8.1.2二氯喹啉酸
从辽宁等6省20县(市、区)稻田中采集稗草种群119个,其中抗性种群占比86.6%、高抗种群占比23.5%。黑龙江、江苏、湖南抗性种群占比分别为100.0%、93.3%、87.5%,高抗种群占比分别为58.3%、33.3%、25.0%,抗性发生非常严重;湖南、江苏、浙江以中抗种群为主,抗性持续上升风险较高。与2021年相比,抗性指数无显著变化。
1.8.1.3氰氟草酯
从辽宁等6省20县(市、区)稻田中采集稗草种群118个,其中抗性种群占比64.4%、高抗种群占比5.1%。黑龙江、吉林抗性种群占比分别为95.8%、94.7%,高抗种群占比分别为4.2%、26.3%,抗性发生严重;江苏、浙江中抗种群占比分别为46.7%、33.3%,抗性快速上升。与2021年相比,中、高抗种群占比持续上升,抗性发展较快。
1.8.1.4噁唑酰草胺
从辽宁等7省21县(市、区)稻田中采集稗草种群123个,其中抗性种群占比3.2%。辽宁、吉林、江苏抗性种群占比分别为54.3%、47.4%、35.5%,均以低抗种群为主。与2021年相比,低抗种群占比升高,抗性持续发展。
1.8.2千金子
1.8.2.1氰氟草酯
从湖南等4省9县(市、区)稻田中采集千金子种群55个,其中抗性种群占比85.5%。江苏、浙江高抗种群占比均超过65%,抗性发生严重;湖北以中、高抗种群为主,占比之和60.0%,抗性发展较快;湖南以低抗种群为主、占比66.7%,抗性持续上升风险较高。与2021年相比,高抗种群占比显著升高,抗性发展速度快。
1.8.2.2噁唑酰草胺
从湖南等4省9县(市、区)稻田中采集千金子种群44个,其中抗性种群占比65.9%。浙江、江苏高抗种群占比分别为20.0%、9.1%,抗性发生相对较重;湖北、湖南以低抗种群为主,抗性持续上升风险较高。
1.8.3对策建议
稻田杂草防控要采取治早治小、“封” “杀”结合的策略,更加注重使用土壤封闭处理,压低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后期茎叶处理防控压力。东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的高抗地区应停止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防治稗草;非高抗地区严格限制上述药剂使用次数,每种药剂每季水稻限用1次;轮换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除草剂,延缓抗药性发展。江苏、浙江等地区要停止使用氰氟草酯防治千金子,严格限制噁唑酰草胺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限用1次,轮换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除草剂,延缓抗药性发展。针对稻田杂草严峻的抗药性发生发展形势,各地植保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抗药性监测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做好综合防控与合理用药指导。
2小麦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2.1麦蚜
2.1.1监测结果
2.1.1.1荻草谷网蚜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11省(直辖市)18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监测地区荻草谷网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6—38.0倍、0.8—20.1倍、1.9—13.1倍、2.4—46.0倍);对抗蚜威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3846倍),其中湖北武汉、北京海淀、河南安阳、安徽庐江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3800倍)。与2021年相比,湖北武汉、北京海淀、河南安阳和安徽庐江种群抗性快速上升。
2.1.1.2禾谷缢管蚜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11省(直辖市)16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监测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0.1—125.0倍),其中安徽宿州种群为高抗;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2—5.1倍、0.3—6.7倍),其中陕西咸阳、安徽合肥、庐江种群为低抗;对啶虫脒、抗蚜威敏感(抗性倍数<5倍)。与2021年相比,安徽宿州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快速上升,其他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2.1.2对策建议
对于麦蚜产生中等水平以上抗药性的地区,要严格限制使用含有吡虫啉的拌种剂或包衣剂,轮换使用含有噻虫嗪、噻虫胺、辛硫磷的拌种剂或包衣剂;湖北、北京、河南、安徽等高抗地区应停止使用啶虫脒、抗蚜威,陕西、河北、山东、甘肃等中抗地区要严格限制氟啶虫胺腈、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等药剂的使用次数,每种药剂每季小麦限用1次,做好轮换使用。此外,各地要加强抗药性监测工作,做好合理用药和防控技术指导,延缓抗药性发展。
2.2小麦赤霉病
从江苏等4省72县(市、区)采集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分离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12447株,全部用于抗性检测(用于丙硫菌唑检测的为1103株),监测农药品种5种。
2.2.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小麦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菌株占比13.5%,其中江苏种群抗性菌株占比最高(31.3%)、以中抗为主,安徽等部分种群抗性菌株占比超过20%;对戊唑醇抗性菌株占比1.6%(为江苏、湖北菌株);对丙硫菌唑抗性菌株占比1.1%(为江苏菌株);对咪鲜胺抗性菌株占比0.2%(为湖北、江苏、安徽菌株);未检测到氰烯菌酯抗性菌株。与2021年相比,河南多地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较快,呈扩散蔓延趋势。
2.2.2对策建议
江苏、安徽等省份抗性普遍发生,要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各地要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戊唑醇、咪鲜胺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每种药剂每季小麦限用1次。此外,在使用三唑类药剂时,要保证足够的用量(按照农药标签使用,戊唑醇有效成分用量≥8g/亩),减轻毒素污染,延缓抗药性发展。
2.3麦田杂草
2.3.1节节麦
从河北等8省20县(市、区)麦田中共采集节节麦种群99个,监测农药品种1种。监测地区节节麦种群对甲基二磺隆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0—8.5倍),抗性种群占比96.0%,抗性普遍发生,其中河南、江苏、山东、陕西、河北等地部分种群为中抗,累计占比38.4%。与2021年相比,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种群占比上升。
2.3.2雀麦
从河北等8省16县(市、区)麦田中共采集雀麦种群104个,监测农药品种1种。监测地区雀麦种群对啶磺草胺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0—54.8倍),抗性种群占比39.4%,其中河北新乐、山东沾化等地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指数27.1—54.8倍),累计占比3.8%。与2021年相比,对啶磺草胺的抗性种群占比上升。
2.3.3菵草
从安徽等3省8县(市、区)麦田中共采集菵草种群36个,监测农药品种2种。监测地区菵草种群对炔草酯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5—46.3倍),抗性种群占比100.0%、全部产生抗性,其中湖北、江苏等地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指数10.7—46.3倍);对甲基二磺隆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0—12.4倍),抗性种群占比63.9%、抗性普遍发生,其中江苏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指数10.4—12.4倍)。与2021年相比,对炔草酯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继续升高,各地要高度重视,做好防治指导。
2.3.4多花黑麦草
从河南、江苏等2省9县(市、区)麦田中共采集多花黑麦草种群39个,监测农药品种2种。监测地区多花黑麦草种群对炔草酯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4.5—112.9倍),抗性种群占比100.0%,抗性发生非常严重;对甲基二磺隆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0—95.8倍),抗性种群占比76.9%,抗性普遍发生,其中河南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指数11.9—95.8倍)。与2021年相比,对炔草酯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种群占比显著升高,各地要高度重视,做好防治指导。
2.3.5对策建议
麦田杂草防控要采取冬前化除、“封” “杀”结合的策略,压低杂草发生基数,减轻春季茎叶处理防控压力。河南、山东、河北、湖北、安徽、陕西、江苏等省份高抗地区要停止使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药剂;中、低抗地区要在物理、农业等控草措施的基础上,严格限制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药剂使用次数,每种药剂每季小麦限用1次;各地要轮换或混配使用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针对麦田杂草严峻的抗药性发生发展形势,各地植保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抗药性监测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做好综合防控与合理用药指导。
3玉米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3.1草地贪夜蛾
监测点分布在云南等14省18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种。
3.1.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茚虫威、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9—7.3倍、2.8—7.3倍、1.2—6.8倍);对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敏感(<5倍)。与2021年相比,首次发现对虫螨腈产生低抗的种群(分布在安徽、重庆、四川)。
3.1.2对策建议
在草地贪夜蛾发生初期和低密度发生区,要优先使用性诱剂、微生物农药等进行防控,压低虫口发生密度;在重发期和高密度发生区,要轮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每种药剂每季玉米限用1次;在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要控制乙基多杀菌素的使用次数,防止抗性上升。此外,周年繁殖区、迁飞过渡区和重点防范区之间也要采取轮换用药策略。
3.2玉米田杂草
3.2.1马唐
从辽宁等5省33县(市、区)共采集马唐种群132个,监测农药品种1种。监测地区马唐种群对烟嘧磺隆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1.9倍),抗性种群占比77.3%,其中黑龙江、河北、辽宁等地抗性种群占比>80%,河南、河北种群中检测到高抗(抗性指数10.5—11.9倍)。与2021年相比,对烟嘧磺隆的抗性水平继续升高。
3.2.2鸭跖草
从辽宁等4省36县(市、区)共采集鸭跖草种群71个,监测农药品种2种。监测地区鸭跖草种群对硝磺草酮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1.4倍),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等地抗性种群占比均>80%,黑龙江种群中检测到高抗(抗性指数11.4倍);对莠去津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9.8倍),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等地抗性种群占比均>79%,黑龙江、吉林、河南种群中检测到高抗(抗性指数10.0—19.8倍)。与2021年相比,鸭跖草的抗性水平继续升高。
3.2.3对策建议
玉米田杂草防控要采取治早治小、“封” “杀”结合的策略,更加注重土壤封闭处理,压低杂草发生基数,减轻春季茎叶处理防控压力。黑龙江、河北、辽宁等地要限制使用烟嘧磺隆防治马唐,轮换或混配使用苯唑草酮、氨唑草酮、环磺酮等作用机理不同的除草剂。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等地要限制使用硝磺草酮、莠去津防治鸭跖草,轮换或混配使用氯氟吡氧乙酸、二氯吡啶酸、嗪草酸甲酯等作用机理不同的除草剂。针对玉米田杂草严峻的抗药性发生发展形势,各地植保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抗药性监测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做好综合防控与合理用药指导。
4棉花害虫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4.1棉铃虫
监测点分布在华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共8省(自治区)12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
4.1.1监测结果
4.1.1.1华北棉区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34.7—379.7倍);对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3.6—48.0倍、16.9—93.2倍),其中河北、山东、河南等地部分种群对辛硫磷抗性较高(抗性倍数>40倍),山东、河南部分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较高(抗性倍数>65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2—20.1倍、7.3—30.0倍)。与2021年相比,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显著上升,其他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4.1.1.2 长江流域棉区
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2—8.1倍);对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均为敏感(抗性倍数<5倍)。与2021年相比,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4.1.1.3新疆棉区
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2—8.1倍);对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均为敏感(抗性倍数<5倍)。与2021年相比,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4.1.2对策建议
棉铃虫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强的特点,各地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注重低龄幼虫期施药。华北棉区高抗地区要停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严格限制有机磷类、双酰胺类药剂的使用次数,每种药剂每季棉花限用1次;长江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要限制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各地要轮换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茚虫威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4.2棉蚜
监测点分布在新疆等4省(自治区)7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种。
4.2.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棉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等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0000倍、>4500倍、>800倍);对丁硫克百威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6.4—266.4倍),其中河南杞县、山东东营、新疆沙湾、昌吉、农六师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07.0—266.4倍);对氟啶虫酰胺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5.2—169.5倍),其中河南南阳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69.5倍);对氟啶虫胺腈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3—266.8倍),其中新疆昌吉、农六师、河南杞县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26.0—226.8倍)。与2021年相比,对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显著上升。
4.2.2对策建议
当前棉蚜已成为抗药性最严重的农业害虫之一,各地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虫啉等药剂,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或药剂组合,每种药剂每季棉花限用1次,延缓抗药性发展。
5蔬菜害虫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5.1小菜蛾
5.1.1华北地区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3省(直辖市)5县,监测农药品种7种。华北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10.9倍);对虫螨腈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9—18.7倍);对阿维菌素、氟啶脲均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0.5—92.9倍、14.8—25.4倍);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0.7—153.8倍);对茚虫威、多杀霉素敏感(抗性倍数<5倍)。
5.1.2长三角地区
监测点分布在上海等2省(直辖市)2县,监测农药品种3种。长三角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5—145.0倍),其中上海奉贤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45.0倍);对茚虫威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3.5—97.0倍);对多杀霉素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6—14.0倍)。
5.1.3对策建议
华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要采用不同的治理策略。华北地区要停止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等药剂,轮换使用茚虫威、多杀霉素、丁醚脲、溴虫氟苯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等药剂。长三角地区要停止或限制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等药剂(每种药剂每季蔬菜限用1次),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溴虫氟苯双酰胺、短尾杆菌等,延缓抗药性发展。
5.2西花蓟马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2省(直辖市)4县,监测农药品种8种。
5.2.1监测结果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2省(直辖市)4县,监测农药品种7种。北京种群对多杀霉素、噻虫嗪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9.1—1538.7倍、90.4—966.7倍);对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虫螨腈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000倍、>140倍、>110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6—180.9倍),其中北京通州种群高抗(抗性倍数180.9倍);对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8—11.6倍)。云南种群对多杀菌素、阿维菌素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2.9倍、40.8倍),对乙基多杀菌素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0.0倍)。
5.2.2对策建议
北京地区要停止使用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阿维菌素、虫螨腈等药剂,严格限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使用次数(每季蔬菜限用1次),轮换使用溴虫氟苯双酰胺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或药剂组合。云南地区要严格限制乙基多杀菌素的使用次数(每季蔬菜限用1次),轮换使用多杀霉素、阿维菌素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或药剂组合。
5.3烟粉虱
监测点分布在海南等9省(直辖市、自治区)9县,监测农药品种4种。
5.3.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烟粉虱卵对螺虫乙酯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5.2—250.5倍),其中海南、山东和山西等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12.2—250.5倍);对溴氰虫酰胺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6—1077.3倍),其中山西和北京等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94.9—1077.3倍)。烟粉虱若虫对螺虫乙酯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9.8—129.1倍),其中海南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11.6—129.1倍);对溴氰虫酰胺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5—697.6倍),其中山东、山西、北京、河北等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46.0—697.6倍);对吡丙醚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4.6—134.0倍),其中北京海淀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34.0倍)。烟粉虱成虫对阿维菌素敏感(抗性倍数 <5倍)。与2021年相比,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5.3.2对策建议
烟粉虱高水平抗性蔬菜产区要停止使用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吡丙醚等药剂,轮换使用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阿维菌素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或药剂组合,每种药剂每季蔬菜限用1次,延缓抗药性发展。
5.4二斑叶螨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4省(直辖市)7县,监测农药品种4种。
5.4.1监测结果
监测地区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000倍);对腈吡螨酯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2.2—207.1倍),其中北京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105.6—207.1倍);对乙唑螨腈敏感(抗性倍数 <5倍);对联苯肼酯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3—72.3倍)。与2021年相比,首次检测到二斑叶螨对腈吡螨酯高抗种群,其他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
5.4.2对策建议
各监测点要停止使用阿维菌素等药剂,严格限制腈吡螨酯的使用次数,轮换使用乙唑螨腈、联苯肼酯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或药剂组合,每种药剂每季蔬菜限用1次,延缓抗药性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