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是青藏高原西部与南亚北部交界的过渡地带。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西北部,东面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西邻巴基斯坦,南接印度,北面与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接壤。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巴基斯坦管辖区与中国交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克什米尔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发展。首府斯利那加重建于孔雀王朝的城市遗址之上。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克什米尔。
1339年该地区建立赛义德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9世纪克什米尔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先后置于杜兰尼王朝、莫卧儿帝国、锡克帝国的统治之下。
克什米尔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今泛指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蓬奇、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的广大地区,其中克什米尔谷地土壤肥沃,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居民主要为穆斯林,查谟的居民主要为印度教徒。
1947年前为英属印度的土邦。印巴分治以及分别独立时,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未获解决。
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1949年划定停火线。巴基斯坦控制区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人口约四分之一,其余为印度控制区。
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的两次印巴战争,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为印度占领。
历史沿革
- 早期
克什米尔一词取自梵文。“克”的意思是水,“什米尔”是使之干涸之意,克什米尔谓水竭之地。它包括查谟、拉达克、巴尔蒂斯坦、吉尔吉特、罕萨、纳加尔以及 克什米尔谷地等七个地区。
历史上,“克什米尔”这个词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到了21世纪初,“克什米尔”已被用来泛指包括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拉达克的广大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克什米尔谷地,海拔较低,土壤肥沃,群山环抱,河流纵横,风景如画,民风奇特,是该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数为穆斯林。而查谟的居民多为印度教徒,拉达克的居民从文化习俗上来看,则与中国的西藏地区较为相近。
克什米尔中的拉达克地区,文化主要受中国西藏影响,自十三世纪起,曾分别为中国的西藏政权和英国、印度控制。至今主权仍倍受争议。
1587年,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的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征服了克什米尔,将帝国的版图扩展到遥远的西北地方。阿克巴虽然是伊斯兰教徒,但对印度教采取宽容态度,宣扬各教平等。到了17世纪中期,莫卧儿帝国迎来了极盛时期,当政的皇帝奥朗则布四处征战,帝国疆域空前广大,但他放弃了原来的宗教宽容政策,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拆毁印度教的庙宇,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到了18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已经处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莫卧儿帝国驻克什米尔的总督日益变得恣意妄为,激起了克什米尔人的反抗。在这一背景下,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于1752年出兵克什米尔,将其置于阿富汗的统治之下。
同一时期,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开始崛起,在1801年建立了锡克帝国,以拉合尔城作为首都。
1819年,锡克帝国占领了富饶的克什米尔河谷,并将这一地区的查谟、蓬奇等地封给了古拉伯·辛格三兄弟。
1834年,在锡克征服拉达克的前夕,拉达克王请求将本区域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英国人为了交好强大的锡克,拒绝了这一请求。拉达克王也派人到拉萨请求支援,但当时清朝的驻藏大臣“拒之弗纳”。
1840年,锡克帝国吞并了拉达克和巴尔蒂斯坦。
在1845年英国与锡克的战争中,作为锡克帝国首相的古拉伯·辛格故意采取了许多错误的战略,配合英国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作为回报,1846年3月,英国政府与古拉伯·辛格签署了《阿姆利则条约》,以750万卢比的价格将英锡战争中获得的克什米尔地区卖给了后者,并册封后者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大君”。查谟和克什米尔成为英印帝国体系中的一个土邦。英国不干涉土邦的内部事务,但土邦承认英国的最高主权,与其他国家发生争端时必须服从英国政府的仲裁。条约并且规定,不经过英国政府的同意,土邦不能随意改变现有的领土边界,英国和土邦之间有相互军事援助的义务。
1860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派军队攻占了吉尔吉特,从而使其统治范围基本上等同于今克什米尔地区。
1889年,英国在克什米尔地区成立了亲英的摄政委员会,这一地区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英国派驻的地区专员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了联合对抗德国,英国和俄国达成了协议,把克什米尔地区的瓦罕走廊划给了阿富汗,以割断克什米尔同中亚大草原的联系,使其更牢固地停留在南亚次大陆之中。
一战结束后,英国宣布将权力归还给土邦大君,但是边境和重大行政事务的权力仍然保留在英国手中。在统治克什米尔的过程中,英国人同样使用了分而治之的手法,先是站在印度教上层一边歧视穆斯林,而当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以后,又开始扶持伊斯兰教势力,例如给一些部族长老以优惠待遇,允许穆斯林更多进入政府,以及组建主要由穆斯林构成的吉尔吉特特种侦察团。这些做法进一步加深了长期以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近代
1925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最后一任大君哈里·辛格是在英国的扶持下上位的,上任后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和教育改革措施。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克什米尔成立了穆斯林会议党、国民会议党等新的政治党派。穆斯林会议党与英属印度的全印穆斯林联盟(成立于1906年)关系比较亲近,而国民会议党是从穆斯林会议党中脱离出来的,同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于1885年)关系比较亲近。穆斯林会议党希望在英国撤退后加入穆斯林联盟建立的巴基斯坦,与联盟领袖真纳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民会议党的领袖谢赫·阿卜杜拉是克什米尔威望最高的政治人物,与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有着密切的关系。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的争端。
3月,蒙巴顿就任印度副王,不久即提出了有关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主要针对的是英属印度各省的划分,原则是依据多数居民的宗教归属,分别建立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和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10月,印、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格大君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
哈里·辛格大君在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邦内的穆斯林会议党主张加入巴基斯坦,并保证克什米尔仍然具有充分的自治权,谢赫·阿卜杜拉的国民会议党则主张加入印度。在这一背景下,查谟和克什米尔河谷地区的穆斯林起义决定性地改变了事态的进程。一方面,起义导致哈里向印度方面求援、申请加入印度,完全站到了印度教势力的一方。另一方面,起义的穆斯林武装装备落后,缺乏有效的指挥,没有能够迅速控制位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机场,从而印度方面可以迅速空运部队。尽管印度军队一开始遭到败绩,但随后很快控制了局势。巴基斯坦军队随后加入进来,战火从1947年10月一直延续到1949年1月。
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并建议停火,然后举行公民投票。
1949年1月1日起,停火开始生效。同年7月,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进行。根据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双方又两次发生敌对行动。印度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
现状
克什米尔地区由两个国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自由克什米尔和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区(查谟-克什米尔邦)。
锡亚琴冰川同时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制,印度控制了其中大部分地区,而巴基斯坦则控制了其中较低的山峰。巴基斯坦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视为有争议的领土,而印度则援引其宪法证明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克什米尔地区也有一部分人倾向于独立建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反对。
由于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克什米尔向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领土争端之一。
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曾经爆发了三场战争: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还有一次是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的卡吉尔边境冲突(一些人称为第四次克什米尔战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