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后,偶遇《人物》公众号的一篇推文《马原的城堡》,因下午要去开一个评审会,只看了三分之一。评审会结束,已是晚上,在酒店用自助餐时,闲着无聊浏览微信朋友群,意见发现马原已成了“热点”。
于是,我重新找来那篇《马原的城堡》,读完全文后,不得不认为:马原的那个根本不是“城堡”,而是一个“魔窟”。至于他为何成为“热点”,这里我不再赘述,转来一篇微博截图,从中大家应该可以了解个大概。
对于此事,文友赵瑜发公众号推文(已被屏蔽)称:“马原的自私和狭窄,与他是不是一个作家并无关系。他也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一个病人。”我不以为然:“马原的病,是上个世纪末太把作家当回事,惯出来的。”
对于他的小说,我则认为:“整体感觉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我所持的这种观点,不是今天产生的,早在20多年前,在我随手写的阅读札记里和在《鸭嘴兽》(现《西湖》)新锐小说研讨会的发言中都曾表达过。
其中,《鸭嘴兽》新锐小说研讨会上的那个发言——《写作,一切从心灵出发》,后来先后被收录于本人散文随笔集《行走的写作者》(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和《灵魂的指向》(知识出版社,2016年3月)。
——卢江良,2023.3.22于杭州
附——
关于马原“小说”和“阅读随笔”的阅读札记
□卢江良
关于我对马原及他的一些推崇者的小说的认识
前段时间我狠啃了马原的作品——小说,觉得一些作家对他的推崇似乎有些过了,他很多小说只不过在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而且可悲的是他模仿得远远不到位,换而言之只模仿了作品的形式,离作品的内核相差得实在太遥远!因为他创作时缺乏他们创作时的心境,而这偏偏是模仿不了的。
当然马原没有错,错的是那些吹捧者,我很怀疑他们到底懂不懂小说?
而更使人深感寒心的是,眼下的一些作家依然在作这种无聊的模仿,老实说我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因为他们的作品只注重于玩弄技巧,而没有真正融合自己的生存状态及对社会人性的思考,是为模仿而模仿,难怪很多人反映根本不知道在写什么。
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让人看懂,并在此基础上让人深思,卡夫卡等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大都如此。可惜马原及他的一些推崇者的作品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品质。当然这是眼下大部分作家所缺乏的。所以从本质上而言,真正代表中国现代派的作家,我个人认为只有余华,其他的或许还有,比如鬼子之类的,但名声还不是很大。
2002/1/24
再补充一点关于我对马原的阅读随笔的认识
我这里说的阅读随笔是指马原对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家作品进行剖析的文章。我读的是他的《虚构之刀》而不是《阅读大师》,读了以后我同样感到失望。我个人认为除了那篇写海明威的分析得还透彻之外,其余的大都泛泛而谈,只注重在横向上做文章,纵深方面做得是远远不够的,实在不能带给读者实质性的东西。在读他的《虚构之刀》的前三个月,我读了余华的同样是剖析西方现代派作家作品的文章,我觉得两者在这方面确实存在质的差异,打个比方:如果余华剖析那些作品时拿的是手术刀,而马原操的无非是剃头刀而已。余华是将那些作品的内核都剖开来让我们看,而马原只削了削它们的皮毛,如果一定要赞扬马原的话,那他削的时候还带来了一些些肉,只能是如此而已了。
当然,我这样认识马原的阅读随笔,是直接源于他的那本《虚构之刀》,也许马原写那本随笔前已确定读者群为大学生——因为它原本就是大学课堂上的讲稿,所以故意放低了姿态,那就另当别论了。
2002/1/24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