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1964年,周总理收到一封来自留法老同学汪日章的来信,求请他关照浙江奉化一位老妇,名叫蒋妙月,94岁了。
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收到信后,立即遣人将老妇接到上海,派专人予以悉心照顾,一年后又秘密将蒋妙月送往尚未与内地消减敌意的中国台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有人以正常途径从内地前往台湾。这个蒋妙月究竟是何许人也?
写信人:汪日章
周总理的留法老同学汪日章应该是位画家,说应该,是因为他毕业于世界四大美院之一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油画系,不折不扣的艺术人才。
但回国不久后他便搁下画笔,在同乡蒋介石的“关照”下,
未满30岁就做了蒋的侍卫长,
解放后又奉化县政协副主席。
虽然没能如校友徐悲鸿、林风眠、潘玉良那般成为家喻户晓的大画家,不过他把没涂抹在画布上的颜料都尽情挥洒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了,汪日章这一生,确实是传奇多姿。
汪日章自己也曾感叹,
自己弃艺从政,纯粹出于偶然
,一日他去南京拜访做了蒋介石侍从秘书的同乡好友,畅谈时一人走了进来,抬头看竟是蒋。
同乡向蒋介绍汪日章,一交谈才发现汪日章竟是几层亲的关系——蒋、汪二人是拥有同一位娘舅的表兄弟;汪的姐姐嫁给了蒋妹夫的亲兄弟,因此蒋家蒋经国一辈子女都叫汪娘舅,蒋外甥与四川军阀杨森之女的联姻又是汪做媒。
蒋介石向来爱用的亲信除了黄埔学子之外就是老乡,
见汪日章是个人才,特别又亲上加亲
,也是自己舅母蒋妙月的侄子,便主动推荐他到南京政府来做事,逐渐提拔为侍从秘书和侍卫长,掌管印信文电,深受其信任,是蒋介石的亲戚中权力和地位最高的一位。
汪日章曾随蒋经历过福建事变、两广事变,甚至西安事变发生时他正睡在蒋介石的隔壁,这样一位重要人物怎会没随蒋去台湾呢?
当时将经过专门通知“娘舅”汪日章迁台,
不得不从命的汪日章劝不住妻儿,
只能只身南下。
当他在广州彷徨之际,突然收到妹妹的紧急电报,说是母亲病危,汪于是乘船返回奉化,从此留在大陆。
正文:蒋妙月
汪日章一次回乡,得知舅母蒋妙月境况待遇很差,他知道,蒋妙月的身份特殊,想要得到好待遇估计很难,与周总理有故交的他于是写信给总理,希望能改善一下老人的生活。蒋妙月是谁呢?
奉化姓蒋的那当然该是蒋家人,
94岁高龄也得是蒋介石的长辈了,这么算蒋妙月就是蒋介石的族姑,但他们还有更亲的关系:蒋介石的父亲叫蒋肃庵。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是他的继室,王采玉的母亲也是继室,生了王采玉和两个儿子,王父在王采玉19岁时病逝,大弟弟嗜赌成性,小弟弟患有精神疾病,全靠她与母亲支撑起这个家。
王采玉23岁子夭夫亡后削发修行,堂兄见此便将她与丧妻后郁郁寡欢的蒋肃庵撮合在一起,“蒋王”结亲,
王采玉还俗嫁到蒋家来,生下蒋介石
另一对“蒋王”结亲就是蒋妙月嫁给了王采玉的弟弟,是王采玉的弟媳,那她也就成了蒋介石的舅妈。
蒋妙月嫁到蒋家后依然惦记着娘家,能帮则帮,所以与娘家人的关系并不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相处得很融洽,有宽裕就接济娘家,有事也会找娘家商讨。
王采玉32岁又丧夫,4年内小女幼子也相继夭折,这使她的处境难上加难,娘家老母众亲见此,
便对这孤儿寡母也格外照顾
1930年,蒋介石为外公外婆重修坟墓,墓前还有他与蒋宋美龄的题款,足见他对母亲娘家的重视与情谊。
与外婆一家极亲近的蒋介石自然与舅妈也很熟悉,但蒋妙月对于他们而言还有更重要的地位。
王采玉丧夫后把儿子送到娘家王氏宗祠“溯源堂”念书,
蒋介石在这里得到了反清思想的启蒙,
某种程度上“溯源堂”是他“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萌发地”。
他自己对此也很认可,曾在“溯源堂”一旁兴建学校,王家子弟免费入学,他自兼校长。
孤儿寡母总要遭受种种不公与欺侮,王采玉依旧期望着蒋有天可以出人头地,于是在众人的反对下,王采玉还是筹款送儿子留洋,蒋介石在日加入了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
1911年他与同学回国参与反清活动,
后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反袁活动,于是他成为了袁世凯与北洋政府的通缉要犯。
1913年讨袁失败后,蒋介石回乡避难,落魄之时族人皆避之不及,唯恐受到株连,根本不与这对孤儿寡母来往,唯有舅母蒋妙月多次掩护侄儿逃难,又将自家20亩良田变卖,资助蒋介石回日本避难。
蒋介石对舅母很是感激,
发迹后只要回乡便去看望舅母
,孤儿寡母艰难度日的那段日子始终在他的人生记忆中挥之不去,因此他格外记恨那些予以白眼的人,当然也会格外外婆、舅母这些伸出援手的人。
49年迁台之时,蒋妙月已经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她一辈子都住在老家,年事又高,蒋介石想把舅母带去台湾的愿望也只能作罢,他想着几年就能回来,到时在奉养老人家颐享天年,只是他自己都未能再回故乡。
收信人:周总理
解放后,作为蒋介石的舅母,蒋妙月自然受到了一些风雨,她的丈夫已经离世,女儿远嫁,孤苦无人照拂,度日都很艰难,与蒋介石同为蒋妙月侄儿的汪日章只能求助于总理,周总理收到信后,很快便意识到蒋妙月对于两岸关系的意义。
五十年代后期,
彼此隔绝的两岸开始寻求机会突破僵局,
周总理指示对蒋介石、陈诚等人的祖坟予以保护、在陆亲属加以照顾,曹聚仁替蒋经国回到老家探望祖坟和故居。
一年前总理给张学良的16字密信已经送达,两岸彼此隔绝的境况有所松动,如果在适当的时机可以让蒋介石与舅母团聚,那么将给台湾送去一道统战的曙光。
总理立刻就派人把蒋妙月从老家接到上海,
通过秘密渠道与台湾联系,又征求了老人的意愿,决定在女婿的陪同下送蒋妙月到台湾去。
1965年,95岁的蒋妙月在总理的悉心安排下离开故土,踏上了台湾的土地,蒋介石亲自相迎,为舅母安排了一座官邸安享晚年,此后他常去看望舅母,并为恩重如山的舅母养老送终。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正常途径踏上台湾土地,对于背井离乡在台湾漂泊的游子们而言,是何等的震撼!
一湾浅浅的海峡,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在那头的不只舅母,他们的父母妻儿可能全都还在故乡。
他们甚至临走之时都未来得及告别,
就要一辈子再难见面,生死未卜
,他们被迫在一个陌生的岛上安家,可是没有根是扎不稳的,他们中有的人十几年不铺床、不整行李,觉得很快就要回家了,他们中还有的人为了回家,失去了生命……
台湾当时把大陆生活宣传得水深火热,以此激起民众的仇恨,当蒋妙月被安然送达台湾,他们想到了自己的老母、自己的妻子,
他们想到了自己的故乡
,他们也能安心,也能了解到大陆的情况,把蒋妙月送到台湾,这对当时的统战工作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笔。
为了统战工作,两岸统一,周总理收过信也寄过信,在新中国和周总理的感召和努力之下,国民党元老李济深、“云南王”龙云、“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等相继投入新中国怀抱。
1975年,一些有亲属在台湾的特赦人员受批准后回台湾,统战部副部长亲自践行,让蒋经国一拖再拖,一次次不批准他们入台,使得滞留香港的数十人中有人自缢、有人重返大陆、有人远赴美国、有人病故于港。
就连蒋介石都明白,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始终与大陆属于同一中国,终有一天将合为一体,他没有强行将恩重如山的舅母蒋妙月带走便是最好的佐证。
周总理安排蒋妙月到台湾,抚慰了无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之心,他们被压抑的思乡之情再次涌起。
“十五从军征”,八十却未得归,可他们至死也相信有一天必定是能回家的,所以要“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故乡不可见兮,永不敢忘”!没有什么阻挡得了游子归故里的心。
这是文章尾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