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民族。铸犁... 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那就是仡佬族人们。
大约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如今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仡佬族仍保留三月三祭山神、吃新节、牛王节、等古老的文化习俗。
历史沿革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和穿耳等风俗习惯上,也保留有大量与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征。比如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纪末仍然还保留有“打牙”习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掀开了仡佬族地区历史发展新的一页。自1956年在遵义县平正乡和仁怀县安良乡建立两个仡佬族民族乡开始,国务院于1986年先后在仡佬族聚居的务川、道真两县设立了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又在仡佬族聚居地区相继建立了20多个民族乡。
仡佬族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01
牛王节(农历十月初一):又称“敬牛王菩萨”、“祭牛王”。每到这一天,仡佬族除了杀鸡备酒敬供牛王外,同时会让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挂在牛的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井,水田,那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门口,让牛“照镜子”,之后取下糍粑喂牛,给牛“做寿”。
三月三祭山神节(农历三月初三):保留着除关岭、晴隆等少数地区外,仡佬族普遍过三月三祭山神,祭山神都是男子参加,大都为全寨活动,只是形式、礼仪上有差异。安顺、普定、镇宁一带的仡佬族,还过“六月初六”,杀鸡备酒敬奉“秧苗土地”。
02
03
吃新节(农历七八月):各地仡佬族均过,时间不一,内容大同小异,是仡佬族比较重视的节日。采摘新粮 ,以新粮祭献祖先,举行将动物放归大自然的“放生”活动是这一节日的中心内容 ,而且必须要在过节之后 ,人们才能开始食用新粮。时稻谷已经成熟并且收割到谷仓。新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要到田间地头摘取新庄稼,摘取新谷穗煮新米饭,备酒敬祖,以感谢祖先拓荒种地、泽惠后人的恩德,然后大家吃新,欢庆一年的丰收。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1
三幺台习俗
仡佬族的“三幺台”习俗, “三”,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一带地域土语,“结束”或“完成”的意思。
三幺台”,是仡佬族沿袭千年的饮食习俗,渗入了民族文明的饮食礼仪。仡佬族三幺台习俗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民俗。古时,仡佬族人家嫁娶、立房、祝寿、重大民俗活动和节庆时操办宴席,都盛行“三幺台”待客,隆重而热闹。每一幺台间,伴以“吹打”(锣鼓唢呐),即每上和每撤一台席,都要吹奏一番,热闹氛围。后来,逐渐成为春节期间待客方式。现今,只要有贵客来到,仡佬人家都要以“三幺台”招待,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2
隆重的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结成了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多元一体大家庭。中华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仡佬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声明:图片及文字或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