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所有利益,都要用大道理包装美化!

分享至

《资治通鉴》周纪二:周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原文】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译文】

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魏惠王点头说:“对。”

【解析】

在战国那个杀伐的年代,靠仁义道德能否让国家兴盛?能够促成统一?如果从结果来看,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了仁义这条路,反而是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用霸道在短时前让国力增强。更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开始走向统一天下之路。但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强盛过后又相继衰弱了下去。究其原因有而很多,不能一概而论。能否说明霸道不行吗?未必。而对于没有国家采用的仁义,是否他真的不行?同样也未必。

在材料中,魏惠王张口就想要利益,孟子给予了这样的回复:“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意思就是干嘛张口就说利益,有仁义就够了。孟子的话没有否定利益,更没有说不要利益,而是说有仁义就够了。然后说,如果君主、士大夫、百姓张口闭口言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为什么国家会危险?

其实很容易理解。国家的组成其实就是个人形成小组织,小组织形成大组织,再形成国家,国家也可以看成一个大组织。不管组织大小如何,作为个体的个人他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但是组织的利益就相对单纯的,指向性也单一。

问题来了,组织内所有个体的不同的利益诉求,能否和组织力的利益保持一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