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名穿着普通的农民,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七拐八拐地走进了中南海,此时毛主席已经在中南海的书房中等候多时。
这个人正是毛主席的老同学谭世瑛。
两人刚一见面,毛主席就热情地招呼他坐下,然后亲切地对其嘘寒问暖。
尽管此时毛主席已经是国家的领袖,但是谭世瑛丝毫没有感觉到拘谨。
他们从家长里短回忆到了在湘乡东山学校上学的日子,毛主席对谭世瑛的生活可谓是关怀备至。
然而,让主席没有想到的是,谭世瑛回去后不久,竟然再次给主席写了一封信,哭诉自己的儿子被枪决的事情。
他将事情的缘由全都推到了当地政府的头上,希望主席能够主持公道。
面对旧日亲友的求助,主席究竟是如何处理的呢?
毛主席和恩师谭咏春
实际上,毛主席和谭世瑛除了老同学的关系之外,还有着另外一层特殊的关系。
谭世瑛的父亲谭咏春曾经是毛主席的恩师,在毛主席的入学事宜和学习上,给予了莫大的帮助。
1910年初秋的时候,17岁的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用瘦弱的肩膀挑着行李来到了湘乡东山高等小学的校门前。
看着这所学校中明亮宽敞的教室以及一排排整齐的校舍,年轻的毛泽东不仅发出了阵阵感慨,和韶山的私塾相比,这里简直就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表哥文运昌的催促声中,毛泽东背起行李就阔步走进了学校,此时的他们和学校中的学生相比,就像是两个乡巴佬刚刚进城一样,引来了不少穿着新式学生装的同学的围观。
这些富家子弟对挑着行李的两人指指点点,一向胆大如虎的毛泽东很快就和他们争论了起来。
正当他们争论不休的时候,一名中年老师拨开层层叠叠的人群,走到了毛泽东和文运昌面前。
此时的毛泽东正和那群气焰嚣张的学生争论得不可开交,忽然看到一名满面春风的老师,不禁开始上下打量起了这名老师。
只见这名老师不像那群学生那样趾高气扬,他笑着向毛泽东和文运昌问道:“两位同学是从湘潭那边过来的?”
毛泽东知道,每个地区的学校都有规定,不收外地的学生,他不知道这位老师究竟是何用意,但还是乖乖地点了点头回道:“是的!”
“来,跟我来,我带你们到报名处去。”
毛泽东一听到这位老师的话,当即眼前一亮,匆匆说了声谢谢,就和表哥一起挑起行李,跟着这位中年老师向报名处走去。
在路上,毛泽东知道了这位老师名叫谭咏春,是这所学校的国文老师,因为教学风格亲切,讲课通俗易懂,在学生们心中也颇具声望。
在谭咏春老师坚定的担保下,负责登记报名的先生无可奈何,之后在报名簿上写上了毛泽东和文运昌的名字。
从报名处出来后,毛泽东不禁问出了方才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问题:“谭先生,我们不过是第一次见面,您为什么要为我们担这个责任?”
谭咏春一如既往微笑着说道:“刚才这个学校的学生围着你们,你的所作所为告诉我,我应该理直气壮的来担这个责任。”
面对毛泽东的不解,谭咏春笑了笑,继续说道:“我们这里虽然是一所新式的学校,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所贵族学校,贫困家庭的孩子是很难到这里求学的,他们会遭到有钱人的孩子的质疑,或者是哄笑,去年也有两个像你们一样的孩子来这里求学但是面对同样的场景,那两个孩子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擦擦眼泪,离开了这里。可是你们都顶住了,尤其是你!你叫什么名字?”
“毛泽东。”
在谭咏春的安排下,毛泽东和文运昌参与了东山高等小学的入学考试。
“一个人的志,应当与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一个人的志,应当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当毛泽东磅礴大气的《言志》“出炉”之后,立刻抓住了所有阅卷老师的心,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最高分打在了毛泽东的试卷上,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主考老师,不禁扶了扶自己的老花镜,感叹道:“一个报考高校的学生能写出如此恢弘壮阔的好文章,实在难得!实在是难得啊!”
但饶是毛泽东再有天赋,学校里那群掌握着其去留的领导人,依旧固步自封,坚持不允许这两个外乡人进入学校。
无奈之下,谭咏春只好将毛泽东叫了过来,想听听他的意见。
毛泽东深知自己想要留下绝非易事,因此他开门见山地说道:“谭先生,我这次来报考东山高小并不容易我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精明能干的人,他治家有方,而我是他的长子,所以他一心想把我栽培成能继承家业的人他从小就开始教我记账训练,我打算盘教我经商,想让我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停顿了片刻,毛泽东接着说道:“这次在来学校之前,他已经在湘潭找好了一个店,让我去当学徒,成为一个能够超越他的商人。我坚决不干!”
“为什么呢?”谭咏春不动声色的问道。
“我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着为了个人而活,不能光为家庭活着,也不能单单为了金钱而活。”
“那你认为,人活一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我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尽可能多地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说到这里,毛泽东的眼中都泛起了光,“而想要多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做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有本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上学,要读书,因此,这次我自己包括我私塾的老师和亲友对父亲进行大量的说服工作,父亲这才勉为其难的给了我这次报考的机会,如今,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眼看又要失掉,我包括我私塾老师的心里都感到十分难过。”
听到毛泽东的豪言壮志,再想到他在考试的试题中所提到的家国大义,谭咏春的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
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中翻江倒海的思考了许久,然后对于毛泽东信誓旦旦的说道:“毛泽东同学,请你在这儿多等一两天,我会尽力向学校争取让你入学。”
最终,在学校校长召开的会议上,谭咏春据理力争,一己之力舌战群儒,成功地为毛泽东争取到了入学机会。
秋去冬来,毛泽东在东山高校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宣告结束,接近年关的时候,谭咏春亲自找到了东山高等小学的校长李元甫。
考虑到毛泽东的学习进度,他向李元甫提议道:“我们现在所设置的课程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了,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要和他商量一下?建议他到长沙去上中学?”
闻言,校长李元福也是激动异常:“你还真是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你去找他谈谈吧,我想他一定会同意的。”
毛泽东对此也是喜出望外,当即同意了下来。
考虑到毛泽东的家庭情况,谭咏春还专门和李元甫校长以及几名德高望重的老师写了一封联名信,为毛泽东争取到了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公费读书的机会。
可以说,在前期的读书生涯中,毛主席所经历的关键的每个时间节点,都有谭咏春在背后的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直没有忘记恩师,但不幸的是,这位曾帮助毛主席走过难关的老师,还没来得及看到自己心爱的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领袖,就因病去世了。
当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也是悲痛异常。
所以在收到谭世瑛的来信询问情况时,毛主席打起精神,亲自给这位恩师的儿子,往日的同窗好友写了一封回信。
世瑛兄:
惠书及大作诵悉,甚为感谢!尊况如何,甚念。如有意见,尚望随时示告。
顺致敬意
毛泽东
一九五0年一月十日
当时谭世瑛刚刚收到毛主席的来信,就惊动了十里八乡,不少人都奔走相告,说着谭老倌要做大官了,此时,就连谭世瑛也这样觉得,毕竟自己曾经和毛泽东同吃同住,自己的父亲又是毛泽东的恩师,主席向来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不可能眼看他深陷困境,坐视不理。
因此,谭世瑛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哭诉自己目前生活的困境。
原来,早年间谭世瑛从东山,小学毕业以后,又读了几年私塾,有着深厚的国文根底,因此便找了个地方教学谋生,曾经还在湘乡有名的春元中学教过语文。
但是后来国民党当道,谭世瑛就在国民党邵阳县政府当过一段时间的科员。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这段历史,政府并没有立即安排他的工作,而是对其进行了管制,进行观察。
谭世瑛的生活越来越拮据,万般无奈之下,才给主席寄了一封求援信。
对于谭世瑛的生活问题,主席也是万分重视,但是他在原则问题上向来不循私情,对于谭世瑛要求安排工作这件事情,主席并没有点头同意,而是写信告诉他,让他多读书,多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保持良好的作风,假以时日或许能获取就近的工作职位。
如若不然,就需要远处参加短期研究班的学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从主席的回信中,谭世应深知,自己这个旧日的同窗是一个刚正不阿,从不利用自己的私权为亲友谋私利的人,他便逐渐打消了让毛主席为他安排工作的想法,只是偶尔会给主席写信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
在毛主席心中却始终记挂着这位老同学的的生活,知道他生活艰苦的主席,从先后两次将自己的稿费寄给了谭世瑛,并在信中一再嘱咐他应当好好生活,好好学习,注意保重身体。
1955年夏季,谭世瑛旧疾复发,在毛主席的安排下,到汉口找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谭政,治疗眼疾。
谭政曾经也是谭咏春的学生,和谭世瑛是同窗同学,两人既是近邻又是同族,关系也算是非同小可。
但不巧的是,此时谭政正值出差,不在汉口,谭世瑛便趁着这个机会,从汉口直接来到北京求见毛主席。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谭世瑛七拐八拐的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两人刚一见面,谭世瑛就红了眼睛。
毛主席对这位旧友也是嘘寒问暖,十分关切,多年未见的两人在闲聊中回忆起了过去的事情。
说到谭咏春的时候,毛泽东也满是怀念的说道:“你父亲是一位很好的教育者,他是爱惜人才的。只可惜我没能见他最后一面。”
说到这里,毛主席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期间,谭诗英再次提起了曾经在书信中向毛主席反映过的儿子遭到枪决的事情。
原来,他的大儿子谭可夫曾经当过伪军营长,还参加过反革命组织,后来被逮捕判处了相应的刑罚,而他的三儿子谭斗生,曾经是一名排长,因为隐瞒兄长的罪行被撤了职,判处了罪行。
谭世瑛一直觉得,政府处理不当,心中愤愤不平,因此才一再向毛主席提起这件事。
失子之痛,主席自然比谁都清楚,但他并没有就此轻易相信这位老同学的说辞,而是在谭世瑛离开后,给中共湘乡县委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查明这件事。
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中共湘乡县委当即将这件事写信告知了主席。
主席在了解到这件事确实是谭世瑛儿子的问题后,并没有就此敷衍了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又写了一封信开导谭世瑛。
在信中,毛主席表明,他的两个儿子确实有错,在经过几次宽释之后依旧有着严重罪行的原因,这才秉公执法,处以刑罚,对他进行管制也是因为他曾在旧社会上带来的一些缺点,在处理他儿子这件事的态度上有些不当。
如今管制已经解除,只希望他能够摒弃过去的思想,站在新时代看问题,只有改掉缺点,才能进步。
经过主席的开导,谭世瑛再也没有表达过不满,而是回到家中安心地干起了农活,也不许再有人说他要做大官的事情。
一直到1962年离世,谭世瑛还一直教育孩子听党的话,跟党走。
伟人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新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