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今,不论是以何种文字形式展现的文学作品,横行排版才是现代常见的格式,从左往右阅读已经成为了人们用眼的下意识行为。
而与其相反的竖列排版则是中国古人书写时遵循的准则,现在已经不再被广泛使用。但有一个国家自从学习了中国的文字排版之后,便沿袭至今。
这个国家就是日本,上至珍贵的历史典籍,下至日常的报纸、小说、漫画,他们还是习惯竖列排版,这在全球来看也都是独树一帜的。
另外日本还坚持从右往左,使用繁体文字的方法来写作,这与中国古代的书写方式是完全一致的,也足以看出日本人对于这种排版风格的钟情。
那么为何日本如此钟情竖列排版?中国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潮流中选择改为横行排版?
竖排的由来与好处
竖列排版本就是中国的历史特色,自有甲骨文时便已成形。古人选择这样的书写方式与对现实情况的考量密不可分。
首先在书写材料匮乏的古代,竖列写字不仅可以有效的缩减文字的占有空间,还能做到书面排列有序、美观大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纸张等载体的作用。
同时竖列排版也与中国的文字结构密切相关。汉字分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方正匀称。文字之间的垂直相对则呈现出了结构上的对称,与古人对于整体和谐的追求相符合。
除此之外,书写工具也发挥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古人使用毛笔写字,笔尖柔软要求书写者将力气集中在手上,而墨水多又需要书写者时刻注意,防止沾染。
从上至下写字则不需要书写者频繁移动位置,而从右往左则能够减少墨迹蹭染衣袖和手部。
从我国最初文字排版的讲究就可以看出智慧的古人对于生活经验的细致总结。当然,他们的智慧不仅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书写方式,对于阅读者而言也受益匪浅。
在生理上有理由认为竖着阅读能够起到一定保护视力的作用。眼睛与大脑的相互配合并随着文字的方向做上下运动,促进眼部血液微循环的眨眼运动,从而减少读者的疲惫感。
另外相较于直接呈现能够达到一目十行的横向排版,竖列排版阅读起来则要求读者有更高程度的耐心和细心。
逐字逐句的阅读才能够领悟其真意,而快读或者略读甚至连文章大意都难以明白。
因此,在曾经的人们看来,竖列排版不仅好处诸多,更是中国古代不成文的规矩。这也对师承中国文化的日本同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千年。
中国排版的变革之路
日本初次与中国交流还得追溯到汉朝,那时日本便开始学习中国文化。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传承还是变革也决定了这两个国家现今的文字排版方式。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选择了后者,学习西方使用横行排版是中国在近代历史的推动下所做出的选择。
中国排版方式的转变历程主要包括外来影响、本土自发、国家参与三步。
在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文学大变革之前,随传教士而来的西方文化在传入中国后,西学东渐的风潮便在社会各界展开。
这种风潮对于知识分子和文学界而言尤为明显,中文类书籍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向外界求知的欲望,中西混合类的书籍甚至全英类书籍成为了市面上的爆款。
但这些“爆款”并不能与传统的竖列排版相适应,英文只适用于左右书写,上下书写的方式水土不服,其他数学公式等书写也是同样很不方便。
而标点符号的间隔与文字之间的空隙也在不断扩大,让一张纸的书写空间缩减导致成本增加。
在竖列排版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的同时,人们对于横向排版的书籍又十分推崇,认为这不仅与世界接轨还让阅读变得更为便捷,进步的要求和观念的转变让出版商抓住了先机。
新奇的横向排版带来的是全新的阅读体验。风靡一时的文学作品,率先由竖排改为横排来增强吸引力,仍然保持竖列排版的多为学堂用书或者报纸,就往往给人沉闷古板的印象。
对于到底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阅读,西方都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为了与“以右为尊”而从右书写的方式划清界限,民国时期人们毅然选择从左往右书写。
从此“横向排版、从左往右、使用简体字”的排版方式开始兴起,将它推向第一个高潮的则是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传统运动,全盘西化论或许对于现今看来趋向极端,但这种要与旧势力割裂的决心在当时却是弥足珍贵的。
当然,这同时也导致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时充当了被迫躺枪的角色,能体现汉字之美的竖向排版就是其中之一。
前进需要付出摒弃,而竖向排版则在历史的一路急行中逐渐褪去了千年的光辉。
在出版界的领导人物和各路专家学者的共同呼吁下,一场由社会群众自发掀起的中文书籍变革就此开始。
横向排版的潮流也逐渐从小说出版转移到了学术书籍,从上至下的效应是不可阻挡的。
即使是固守传统的学者也不得不适应新变化,而年轻的学生更加热切的期待看到新的书籍排版出现在教科书中。
同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则是变革历程中绝对不容忽视的角色,当他们开始将横向书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改变就从书籍本身过渡到了一个新的载体。
这个载体可以是与普罗大众是息息相关的,融入日常的改变是最无形也是最彻底的。
从民国时期的信件往来可以看出,逐渐日常化成为了这场变革引起的排版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呈递给长辈或者代表了特殊含义的书信还在使用竖写的方式,但仅表示日常寒暄或者同窗、好友之间的信件则开始使用横写的方式。
这种改变仅是在小范围内,懂得写字的人不多且书信珍贵,不在特殊情况下是不会轻易写信的。同时因为是群众自发兴起,并不能强行让社会各界遵循,竖写其实仍是社会普遍使用的方式。
它的限制性直到建国后才有了根本破除,改变排版方式的任务从民众上升到了国家。有了总领导下达统一的指令,社会各界闻风而动,迎来了排版方式变革的第二次高潮。
从市面小说到学术书籍,文字作品的背后代表的是各阶级人士积极推动改变的立场。最能代表官方的则是发行全国的报纸,这在前两次变革中是没有涉及的。
1955年元旦,国家主流推崇的《光明日报》史无前例的发行了一份左起横排的报纸。
这宣示了文字排版从右起竖排转为左起横排的最终抉择,这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循。
当天发行的报纸并没有特意提及排版方式的调整,然而转变并非毫无征兆。
早在十月举行的文字改革会议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将横写推广到各种文字作品和社会组织之间,毫无保留的执行这项任务。
由于国家规定的强制性,这次变革波及甚广且成效显著。
仅在一年之内,使用横排的书籍占比普遍在80%以上,学校使用的课本几乎找不出一本竖向排版。
次年元旦,最能代表国家意志的《人民日报》也改为横向排版,宣告竖向排版退出了历史舞台。
经过几十年的推进,中国人横向阅读的习惯已经养成。而现在若没有特殊情况,让出版界再次广泛的发行竖排书籍也是不太可能的了。
日本坚持竖排的原因
中国的排版方式变革在历经四十年的努力中就此告一段落。而在近代史的汹涌浪潮下,日本受到的冲击明显小于中国,这也导致他们选择了保留原有的排版方式。
在二战尚未爆发之前,日本较中国而言更早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19世纪末期就出现了横排格式的辞典,同时政府也着手将文字排版作为文化改革的一部分。
但明治维新却一发不可收拾的点燃了日本的野心,之后日本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全然不同的侵略之路,这也是他们国内排版变革没有贯彻到底的重要原因。
极度的膨胀让日本的对于本国的自负心理达到了巅峰,自从战场从东亚扩张到欧美之后,面对传入本国的西方文化,军国主义势力是十分不屑的。
崇洋媚外的行为与日本当时唯我独尊的心态是相悖的,这也造成了日本在心理层面抗拒改变。
日本战败之后,从前的狂妄瞬间荡然无存,追随西方的脚步成为了他们自保的最后抉择。
最明显的变化是汉字使用的减少以及外来语片假名的增加,而外来词则会使用横排的方式。
因此本时期的日本文字作品排版是横排与竖排并存的,日本至今保留这样的习惯。
没有完全废除竖列排版是日本对于历史的传承,而融入了横向排版则是接入现代轨道的必然要求。
目前日本的文学作品、报纸、法典多使用竖列排版,而生活类用书多用横向排版。
排版方式的选择与出版商的意愿也有着密切关联,市场需求需要他们不断作出调整。毕竟书籍销量才是王道,排版方式的可调整性成为了促销的因素。
如书店购买的书籍还是以竖版为主,原汁原味的历史感突显出了阅读经典文学的档次,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回归到最质朴的状态。
多数日本人认为横向阅读提高的是阅读的效率,反而失去了阅读的本心。他们为了追求质朴,选择了更加能体现细读和思考的竖列排版。
这份坚持还体现在日本报纸仍然使用竖列排版的方式,即使国家没有强制的规定,谁都不想轻易打破这个习惯。
在长期习惯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下,代表官方和经典文学的文字作品仍然以竖排为主,日常生活用书则多用横排,也表明了在日本竖排区别于横排的主流性,横排的日常性则更为明显。
横竖排版背后的意义
不论是横向排版还是竖列排版,代表的不仅是特定人群对于阅读的需求,还有国家的选择反映出来的不同观念。
从排版本身而言,二者其实并不冲突,横向排版的高效率、低成本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联系到如今荧幕语言的呈现,显然也是更加便捷的,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产物。
而竖列排版的阅读方式则是慢节奏爱好者回归平静的一种选择,同样也是现代社会需要珍视的品质。
日本并不想彻底改变延续了千年的习惯,竖列阅读对于已经习惯的日本人而言并不困难。有些需要快读的书籍,出版商们也乐意做出调整,他们的选择是多样的。
中国选择横向排版,也反映出了中国人追求进步和注重统一的理念。
对于一个泱泱大国而言,字体排版一致更加有利于统筹管理,竖排书籍流通于市面当然也并不违法,只是没有这个必要罢了。
呈现文字的方式没有错误,只有异同。
横排或者竖排的背后是在历史的推动下不同国家做出的抉择,从排版的变革也可以看出中日两个邻近国家在同样的转折点面前却走向了不同的终点。
不可否认的是师承中国的日本至今坚持竖排,表明了竖排的确还是具有可传承的优点,这也再一次验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历久弥新、长期受用的。
当然,如今盛行横向排版的我国也并没有摒弃彰显汉字之美的竖向排版。
在毛笔书法家的手下,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竖向排版的古色古香,从质朴厚重的毛笔字中一窥古人的智慧,所以也不需要太过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