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隋唐时期,有这么一层关系背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一种现象,一个阶层。
总之,就是这么一个铜墙铁壁的综合体,很奇妙地关联了三件事,分别是武则天的出生、成为皇帝的机遇,并且最终演变成武则天对历史最大的功绩。
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早在两汉时期,社会就出现过累世公卿,一家几代人都是高官侯爵,但这情况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
魏晋时期还整起九品中正制,即选拔人才不靠科举考试,而是靠当地官员推荐。
不难想象,这种制度一定会快速被有权势的家庭利用,通过这个制度,权贵家族能彻底掌握命运的秘钥。书香门第之家和本身为官的家族互相联姻举荐,掌控学习资源而拥有绝对的知识优势,又以知识就是力量占据朝廷要职,形成庞大的贵族体系——门阀士族。
简单说,这样的家族世代为官、世袭封爵,从各方面都能找到优越感。
王羲之就出生在东晋大士族王氏之家,生来就是妥妥的官二代,直接赢在人生起跑线,可谓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
到了隋唐,门阀士族已经获得极高的地位和权势,这帮人有多作呢,除了朝廷上下有他们的话语权外,他们有些人甚至不屑于跟李唐联姻,认为皇帝家的血统不够纯正。
然而,在当时被看做最尊贵的李、崔、卢、郑、王五姓七望中,李渊也是出自李氏一族啊。
所以,这些世家大族至少有两方面明显影响,其一,对社会大众是不公平的,犹如印度的“种姓制”一样,人们以姓氏和家族区别高低,只要你不是来自名门望族之家或者有点什么关系,就没人把你当回事。
其二,在官场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插足在皇权左右,连皇帝也要敬畏几分,手脚施展不开的时候就会让人很不爽。
后来你就会知道,当皇帝不爽的时候,武则天才有了插手皇权的机会。
02
如果没有隋炀帝大兴土木,武士彟(旧音读yāo)就不会因为贩卖木材而迅速暴富,那么他就没钱买官混进军营,唐国公李渊率军经过山西时,武士彟就不会有机会热情款待这位日后的大唐开国皇帝,武则天大概率根本就不会出生。
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夺天下的时候,武士彟虽没有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在后方出钱出力也算是功勋卓著,李渊成为唐高祖后,他俩关系都保持得不错。
一个问题就在武士彟的面前诞生了。
虽然他从一介草民混到了皇帝跟前,但门阀士族的风气,让他怎么都会被人家看扁一眼。
巧的是,武士彟忽然中年丧妻,唐高祖李渊便亲自牵线,把隋朝皇室的后裔杨氏介绍给了武士彟,目的就是让这个家庭也有了几分新贵的气质。
杨氏一共跟武士彟生下三个女儿,大女叫武顺,后来被追封为韩国夫人,末尾还要登场。二女儿和三女儿的名字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我们姑且叫二妹和三妹。
三姊妹的童年都比较幸福,武士彟到处做官,看遍神州大地的风景,杨氏出生皇家,笔歌墨舞、熟读史书都不在话下。一个优异的家庭,制造点优秀的儿女,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
至少,二妹就展现出了一种品质,就是敢,不怕事。
635年,武士彟去世。在这个大家族里,杨氏带着三个女儿受尽武士彟前妻儿子的冷落欺凌,心灰意冷地搬回长安,寄人篱下,日子很不好过。
但作为功臣的后人,十四岁的二妹很“荣幸”地入宫了,并直接做了才人。二妹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对很多进宫的人来说,宫禁虽只是几重红墙,但这辈子基本有进无出。武则天离家的时候,她妈哭得死去活来,武则天却不屑地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非常能体现武则天的性格。
当时李世民养了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世民很喜爱,却感叹无人能把这匹马驯服。
在沉默的大多数面前,武则天挺身而出,声称自己能驯服这匹马,首先她要用铁鞭抽丫的,不服就用铁锤砸它脑袋,再不服就一刀封喉。
武则天的形象似乎已经跃然而出,那是一个几分妩媚又英姿飒爽的姑娘,她胆识过人又不怕冒险,就算出风头赌一把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性格是武则天的父母用眼界和学识给她的,能在皇上跟前有这样的举止,已经超越了那个年代大多数平凡的女孩。
拥有此番性情的人,一定会用义无反顾的方式走一生,而无论通往哪个方向,都能轰轰烈烈。
只是,唐朝的女人,能走的方向只有嫁人一条路。
于是,这就不是武则天的能力范围的事了。她的性格,唐太宗不喜欢。唐太宗喜欢长孙皇后那样的,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不干涉政事却懂得巧妙化解危机,是皇帝的贤内助和温柔知己。
呵,虽然武则天也是读书人,但那股张扬的练家子气怕是藏不住的。
唐太宗虽然赐名“武媚”,但不一定真说武则天千娇媚人,这个名字如同今天的“小可爱”、“小机灵”一样,听着甜但没啥分量。遇到渣男,他有好多个“小可爱”你都不知道。
人家不喜欢,一百个武则天也没有办法啊,在唐太宗跟前没戏就是没戏。
唐太宗的继承人李治虽说有点懦,但绝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李治在位时不仅打开了“永徽之治”,并且在军事上向西大破西突厥,向东收拾高句丽,北至贝加尔湖,南过越南横山,从朝鲜半岛到里海,整个唐朝版图在其手上划拉到最大。这总得心服口服吧。
但也是因为懦,李治跟父亲的喜好完全不同。比如来自显赫世家关陇贵族的王皇后,端庄稳重,谨言慎行,培养一下也是个尽职尽责的皇后,但李治就不喜欢她。
而性格骄傲强势的萧淑妃却深得李治青睐,蛮横女友反而让李治充满眷恋感。
武则天能俘虏李治的心,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了。爱情这东西,真是不好说呀。
唐太宗面前,武则天一无可取。唐高宗面前,对武则天则一见钟情念念不忘。
性格与机遇能契合上,这是人生开挂的重要讯号。
《唐后行从图》中的武则天▼
03
唐太宗驾崩以后,武则天被迫去感业寺做了尼姑。李治想见她,却也不敢随便把她接回来。
这时候,王皇后顺水推舟帮李治将武则天带回了宫中。
看起来很蠢,实际王皇后考虑也很周全的:
1、让武则天转移皇上的视线,达到冷落萧淑妃的目的。
2、武则天出身暴发户之家,没有社会地位。
3、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不可能再嫁唐高宗,兴不起大浪。
4、是自己把武则天接回宫的,必然会受到武则天的感恩戴德。
不过王皇后手脚尽断被丢在酒缸的时候,一定不稀罕这份“涌泉相报”。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任何对手啊。
武则天刚回皇宫的时候,对谁都特别好,迎合上级,团结下属,口碑十分好,地位也一下就上来了。大概就是想要赢得尊重,先要尊重别人。
同时,此时的武则天不再是那个驯马的冲撞少女,除了保留那份英武,她还多了岁月的磨炼,隐忍的成熟,尽管萧淑妃也有她那份锋芒毕露,但更是一个低段位选手而已,轻松就被淘汰出局了。
李治继位时,有多位元老级人物辅政,其中就有德高望重的国舅长孙无忌。李治想让武则天做皇后时,给长孙说了无数好话,送了几车的厚礼,他老人家却完全不买账。
无论是李治想接回武则天,还是想重新立皇后,能做主的都不是他自己。这和一开始提到门阀士族就关系起来了。王皇后和长孙无忌的背后,都是一大股贵族利益虎视眈眈,李治得罪不起,敢怒不敢言。
长孙无忌可能是这么想的:
1、武则天出身暴发户之家,没有社会地位。
2、就算换皇后,也是换我们整个利益集团的内部人。
3、这次皇上要武媚做皇后,下次难保还有刘媚、陈媚要上位,一朝摊上,没完没了。
直到有一个始终保持回避的人,成功点醒了李治。
这人就是唐朝名将李勣(jì),主握军权,是唐朝开疆拓土的重要将领。当宰相和文武百官为皇上换皇后的事闹得不可开交时,李勣就一直称病。
直到李治亲自问他:你对我这事儿,咋想的勒?
李勣躬身答道:莫问我,那是皇上你自己的家事。
李勣的回答却让李治如雷贯耳,是啊,堂堂一皇上,换个老婆请示这请示那,还要拿到朝堂上众人分析,烦不烦。那些元老和托孤老臣们,你们还是趁早下岗吧。
因此,本是立武则天为后的事,变成了李治清理朝廷世家大族权势的重戏。
李治为了巩固皇权,武则天为了保住地位,前者有权利头脑,后者有胆识气魄,两个人同仇敌忾,拧成了一股绳,啥也不说了,向一切传统贵族势力开炮!
做了三十年宰相的长孙无忌,绝不会想到自己会被扣上“谋反”的罪名,被迫在他乡自杀离世。
贵族时代即将没落,一个全新的时代将冉冉展开。
或许这不是武则天的本意,但属于她的时代也随之到来了。
《武则天》情景剧中的刀山火海▼
04
664年,武则天经历了一次重大危机。
当上皇后以后,武则天那种跳乍的性格又流露出来,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就说皇上刚打算做点啥,武则天就马上出来主张说:皇上你不要那样,皇上你也不要这样,你听我的。
李治觉得很烦,就打算废后。诏书都写好了,武则天才听闻消息连忙赶来,梨花带雨地哭述夫妻之情,李治心一软,就算了。
这个事也给武则天一个提醒,李治只需要一张诏书,就能让她一样睡在酒缸里,想平安到老,就要掌握绝对的大权。
此后,武则天更加小心,垂帘听政,既熟悉国事,又防患于未然。某个意义上讲,武则天觉得还是自己当皇上好啊,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没有女人当过皇上?那我试一试啊。
到674年,武则天建议李治两人双双改名为“天皇”、“天后”。这文字游戏很巧妙,皇上其实还是皇上,但皇后的地位似乎更高了。
675年,李治病重,但他没有传位太子,而是让武则天摄政。李治是这么考虑的:
1、把权利给了太子,万一我病好了,权利也拿不回来了。
2、武则天是个女人,摄政也不能当皇上,权利还在我这里。
如果说长孙无忌死得很冤的话,在武则天手下,那些扑朔迷离、毫无逻辑的悬案简直层出不穷。
最著名的就是武则天刚出生的女儿之死,然后嫁祸王皇后一事。
为了皇后之位尚且能牺牲女儿,为了皇位就更没啥可牵挂的了。
就在李治病重的同年,太子李弘在跟着武则天去洛阳时突然病逝了。怎么死的又是一个谜题。
接着本来被立为太子的李贤又被扣上“谋反罪”废为庶人,太子还谋什么反啊,尽管毫无逻辑但也免不了支出宫廷的命运。
683年,李治驾崩,李显本来已经即位,结果为了给岳父谋个官位,说了一句不合适的话,旋即被武则天逮住,同样,贬走。
最后则是生性胆小的李旦为帝,武则天不用看他一眼,直接临朝称制,利用酷吏与告密之风大开杀戒,唐朝宗室只有流放和被杀戮两种选择。
这一时期,古代超高超大型建筑天堂明堂在洛阳屹立,宣示着“天后”时代一轮新的洗牌。
并且早在十年,龙门石窟里那尊以武则天原型修建的卢舍那大佛也已经完工。剩下的事情,就是再全民洗脑一番,诸如大佛转世一类的,让踏上皇位的那一步显得更加自然而然罢了。
武则天登基大典(蜡像)▼
05
所以整体来说,武则天好像不是一开始就打算做皇上的。
最初她进宫是梦想一份更好的生活。
接着她不甘心承受做一辈子尼姑的现实。
再然后她不想被人当枪使,宫廷游戏就得面对你死我活的残酷结局。
再然后她就发现,宫廷对于女人而言,搞不好就是一个死局,上位,被黜,睡酒缸……
要打破这个死局,只能——当皇上?那就上吧。
然而回首武则天做皇上的功绩,实在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可能是身为女皇,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实在是太艰难了,她推行的任何福利政策,都只能有大棒相随。
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一件事,武则天是功不可没的。
或者说,是李治和武则天共同功不可没的。
当年,李治想让武则天做皇后,门阀士族们则成功引起了李治的反感,也让武则天顺风顺水地成为李治的革命伙伴。
在李治死后,武则天继续打压豪门阶级,广开言路,发展科举,把顽固庞大的既得利益者赶出历史舞台,让社会人才晋升渠道全面地打开,狄仁杰就是以科举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至今还在荧屏上活跃。
大家知道,只有人才的百花齐放,才能迎来下一个崭新的春天。寒门无贵子这件事,终结在武则天的手上,对后来的社会进步必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不论功过,古代女人做皇帝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
武则天晚年就面临了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估计了她奋斗了大半辈子,打下一片大好江山,眼看形势不错的时候,才在电光火石间想到一个大问题——她的武周该如何传递下去?
简单说,就是得找一个武姓的后人继续做皇帝,否则,这江山不白打了吗?
武则天为此就相当烦恼,皇位当然是想给自己儿子,但儿子们都姓李啊,半个世纪造起的武周朝代还给儿子就分分钟再见了。
往娘家人瞅,就只有侄子姓武。这时狄仁杰就出面了,给武则天讲:
“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更直白地说,武则天啊,人都有私心的,你要是立侄子,他还不把自己父母抬升为太上皇太后,从来没听说过给姑姑建庙堂供奉纪念的。
听完后,武则天忽然就放下了。放下了选择,也放下了自己的半生事业,放下了执着,放下了争斗。可能此时的武则天无比唏嘘吧,看啊,这就是女人做皇帝的意义,要么死后无人问津,要么把基业拱手让人……
相比之下,武则天觉得还是身后事比较重要。反正后面的岁月也看不到了,让陵墓安安稳稳地有着老公荫庇,总强过李家人报仇被人鞭挞的风险。
《旧唐书·本纪第六·则天皇后》这样记载: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下诏表示:我不再是皇帝了,我还是唐高宗的皇后,我死后要把我葬在李唐的宗庙里,跟我老公合葬,我还是李家人。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亲自护送武则天灵柩安葬于乾陵,享受了千年的宁静。至今还有一块充满想象与猜测的无字碑讲述着武则天波澜壮阔的过去。
武则天的无字碑▼
不过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武则天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有“武则天”这么个名字。
她是在晚年临死前才有了“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后来名字换了几次,唐中宗李显还是保留了“则天”作为开头,出自《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大意是,天是最大的,帝尧就是效法上天,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虽说武则天这一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但身死之后却也并没有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至少她的儿子李显还是愿意为她讲几句公道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